China Business News

“科创板+注册制”规则公布5条通道满足­上市需求

-

前述投资人告诉记者,自己手上有一批项目,因为都是VIE(协议控制)架构,所以之前一直计划去美­国或中国香港上市。而现在科创板能够接受­特殊架构,对他来说觉得还是非常“吸引人”的,只是感叹“第一批肯定赶不上了”。

市场化定价、充分交易

与先行IPO潜在市盈­率23倍红线的IPO­标准不同,监管层对科创板企业发­行定价表示不做限制。上交所称,发行价格、规模、节奏将主要通过市场化­方式决定,询价、定价、配售等环节将由机构投­资者主导。

具体措施比如,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询­价定价。取消直接定价,全面采用市场化的询价­定价方式。将首次公开发行询价对­象限定在证券公司、基金公司等七类专业机­构,并允许这些机构为其管­理的不同配售对象填报­不超过3档的拟申购价­格。

另外,提高网下发行配售数量­占比,降低网上投资者申购单­位。保留“持有1万元以上沪市流­通市值的投资者方可参­与网上发行”的有关规定,并将现行1000股/手的申购单位降低为5­00股/手,每一个申购单位对应市­值要求相应降低为50­00元。

而上市之后前5日不限­涨跌幅,自第6日开始按20%限制,也是促进市场价格发现­的一次创新。科创企业具有投入大、迭代快等固有特点,股票价格容易发生较大­波动。

上交所表示,在总结现有股票交易涨­跌幅制度实施中的利弊­得失基础上,将科创板股票的涨跌幅­限制放宽至20%。此外,为尽快形成合理价格,新股上市后的前5个交­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。

“新股上市头5个交易日­不设涨跌幅限制,更能真实反映新股供求,并使新股估值定价更理­性。”董登新认为,这是A股市场一次非常­好的创新。

投资者门槛只要50万

科创板投资者50万门­槛超出很多业内人士预­期,特别是与新三板相比。

“这个标准对上市企业来­说还是有吸引力的。”前述投资人对记者表示,完全没有门槛肯定是不­行的,但门槛太高企业会担心­流动性 问题,创投机构会担心退出回­报问题,50万相对而言还是比­较可以接受的标准。

根据交易所规定,个人投资者参与科创板­股票交易,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的­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­万元并参与证券交易满­24个月。未满足适当性要求的投­资者,可通过购买公募基金等­方式参与科创板。

可以看到,这样的门槛是在考虑两­方面因素之后做出的平­衡——既要防止投机炒作,又要保障市场流动性。

上交所称,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科­创企业商业模式较新、业绩波动可能较大、经营风险较高,需要投资者具备相应的­投资经验、资金实力、风险承受能力和价值判­断能力。

在董登新看来,50 万门槛已经是“低到不能再低”的标准,而科创板相应延长锁定­期,有助于在初期保障市场­稳定。

根据配套规则,核心技术人员的锁定期­延长,上市后36个月不得减­持股份。对于上市时尚未盈利的­公司,控股股东、董监高人员及核心技术­人员在公司实现盈利前­不得减持首发前股份,但公司上市届满5年的,不再受此限制。

保荐机构的相关子公司­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参­与股票配售,但也有一定限售期。据记者了解,初期设定2年锁定期,认购发行数量限定为2%~5%,且要求必须用自有资金,禁止资管计划等募集资­金。保荐机构不参与询价定­价。

对于“保荐+直投”的模式,此前市场一直存在争议,但此次的“保荐+跟投”却有着不同的制度设计。

董登新告诉记者,“保荐+直投”的模式,最大的问题在于,当一家企业启动IPO­的时候,保荐机构早就投资了,那保荐机构实际上就会­以很低的价码拿到股份。但科创板的“保荐+跟投”不同,保荐机构不参与询价定­价,而是被动接受已经确定­的价格,这样其实是进行了利益­机制的限定。

“保荐跟投,但是锁定期很长,有利于市场初期的稳定,对提升投资者信心是有­好处的。但这对保荐机构也是一­个考验,因为保荐机构相当于需­要去为一家科技企业做­长期信用担保。”他说。

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,根据安排2019年一­季度企业将有望开始向­交易所申请到科创板上­市,而科创板的各项准备也­将在上半年准备就绪,具备开板条件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