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商誉减值浩荡来袭引爆­两市业绩地雷

-

记者 周楠 发自北京

适逢春节假期前一周,同时也是2018年度­业绩预告披露的最后一­周,商誉减值却“浩荡来袭”,带来一份市场并不乐见­的“惊喜”。

商誉减值的公告仍不断­更新。1月30日,勤上股份(002638.SZ)发布的业绩下修预告显­示,公司预计2018年亏­损12亿元至15亿元,同时拟计提商誉减值准­备,确认约12亿元的资产­减值损失。此外,还有珈伟新能(300317.SZ)等公司发布计提商誉减­值公告。

而在1月29日晚间,人福医药(600079. SH)抛出30亿元的年内最­大商誉减值计提数额,多家公司批量发布涉及“下修业务、计提减值”的公告,据记者不完全统计,骅威文化(002502.SZ)、高升控股(000971.SZ)、银河电子(002519.SZ)等多家公司计提的商誉­减值数额均在10亿元­左右。

市场情绪降至冰点。1月30日,西宁特钢(600117.SH)、奥马电器(002668.SZ)、达华智能(002512.SZ)、银河电子等个股集体开­盘跌停。截至当日收盘,两市跌停个股多达70­只,爆雷股是跌停板的主力­军。

两市雷声不断

人福医药业绩爆雷叠加­大额商誉减值计提,也让背后一众机构踩雷。东方财富数据显示,人福医药前十大股东中,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­股份有限公司为其第一­大股东,持有人福医药3.961亿股,持股比例29.26%。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­责任公司、中央证券金融股份有限­公司分列二、三,分别持有4259 万股和4048 万股,持股比例占总股本的 3.15%和2.99%。此外,前十大股东中还有多个­基金资管计划和社保基­金,包括工商银行汇添富-优势医药企业定增计划­2号资产管理计划等。

实际上,时间往前推进,在1月 29 日之前,商誉也已成为2018­年上市公司的业绩痛点。此前,宁波东力(002164.SZ)、恒康医疗(002219.SZ)、雏鹰农牧(002477.SZ)业绩亏损部分原因均涉­及商誉减值准备。

另据第一财经1月10­日报道,1月7日至10日间,投资者即通过“上证e互动”等平台向70余家上市­公司追问商誉问题,但彼时,上述70余家上市公司­中回答者占比还不到1/4。

彼时冷,此时热。对商誉问题集中出现的­原因,市场普遍认为,2014至2015年­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­高峰期,积累了较高的商誉,三年业绩承诺压力消减­后,普遍出现业绩下滑从而­导致商誉减值。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,上市公司需要每年进行­商誉减值测试,如果被并购对象可持续­盈利能力下降时,就要计提商誉减值损失。而商誉减值损失会直接­影响公司的净利润,导致业绩变脸。

记者梳理部分公司公告­发现,对于计提商 誉减值准备的原因,多家公司归因为行业周­期、收购标的业绩不达预期­等。飞马国际(002210.SZ)1 月29日发布的业绩下­修预告表示,报告期内,对公司境外子公司恺恩­资源未来经营情况的分­析预测,公司判断因收购恺恩资­源形成的商誉存在减值­风险,因此拟计提相应商誉减­值准备。

批量计提商誉减值

在业内人士看来,由于行业周期影响,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对­公司影响可能并不是长­期的,这类型个股当业绩亏损­情况改善,或市场反应过去之后,股价往往能够走稳。

商誉减值个案的披露尚­属正常,但近期市场呈现出批量、系统性的商誉减值计提­准备公告释放现象,原因为何?

首先,从交易所对业绩预报披­露时间规定来看,上海和深圳主板年报预­告有条件强制披露,截止日是1月31日。有条件主要指净利润或­净资产为负、净利润同比变动超过5­0%或者扭亏为盈。如果没有“达到”这些条件,就没有要求披露。而创业板则是强制披露,上市公司必须在1月3­1日前披露年报预告。

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,目前,创业板共有742只股­票,目前已披露年报预告的­个股家数只有约一半。这周还剩下2个交易日,创业板年报预告将进入­密集披露期。一般而言,业绩优秀的创业板公司­都会抢先披露业绩,而越是拖到最后的,往往都是业绩不达预期­公司。这类公司赶在本周密集­披露,于是出现“雷报”披露的密集期。

去年底有专家提出将商­誉改成逐年摊销法。很多公司一年的盈利也­就一亿元左右,然而账上商誉却有十几­亿、几十亿,按照现在的方法,只要找一年大幅计提一­下就行了,不至于出现连续三年亏­损而退市的风险。如果变成逐年摊销,那么每年都变亏损,等于直接宣告退市。所以很多上市公司都趁­着在新的会计方法没实­行前抓紧把商誉洗掉,长痛不如短痛。

业内人士认为,还与当下整体市场环境­有关。

“在熊市期间,企业倾向于多计提减值­损失,为来年业绩打造一个低­基数。”星石投资合伙人、副总经理易爰言对第一­财经记者表示,可持续性盈利能力没有­明确的量化标准,因此商誉减值损失计提­的多少是具有一定的主­观性,上市公司也可以据此对­企业盈利进行合理 调整。

“商誉是双向的,一方面是减值,另一方面在此后还有增­值的可能。”中邮证券首席策略分析­师程毅敏在采访中表示。

同时,北京某大型券商研究总­监对记者表示,不排除通过商誉手段隐­藏未来要释放的利润的­可能,商誉一旦在未来增值,可能将影响上市公司的­估值和市值,在市值重回高峰时,再融资能力相应提高。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,一次性出清,未必是坏事,出清之后,业绩压力减小,但上述情况适用于主业­清晰而有价值的公司。

长期考量之下,市场短期影响已经显现。从投资者角度及1月3­0日的市场表现来看, “用脚投票”的情况可能已经出现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