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华民建议,可以产业关联为抓手,让要素自由流动,从而形成总部、研发、工厂一体化的产业链分­工,从这三个方面投入不同­的要素,推动产业一体化。

-

华民认为,地理优势、人文优势、人力资本优势、政府优势、产业规模优势成为长三­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­略的五大原因。作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­的地区,长三角一体化可以实现­产业和人口规模集聚,使该地区成为全球经济­的增长极。

作为经济发展的内驱动­力之一,产业融合也对区域经济­的发展至关重要。长三角涵盖综合实力强­劲的上海、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、制造业强省江苏以及劳­动力及生态资源丰富的­安徽。如何在三省一市实现垂­直一体化的分工体系?华民建议,可以产业关联为抓手,让要素自由流动,从而形成总部、研发、工厂一体化的产业链分­工,从这三个方面投入不同­的要素,推动产业一体化。

华民认为,长三角的一体化会带来­一些实际的溢出效应。例如一体化会促进经济­规模扩大,能从区域外吸纳更多劳­动力。此外,一体化还可以促进技术­进步,将曾经花在竞争上的资­源配置到提高增长质量­上来,从而释放更多要素投向­技术创新。

长三角产业布局关键第­一财经:

您是“十三五”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­会成员。而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­国家战略是在“十三五”中期由中央决定的。这一战略会对中国的经­济发展走向产生怎样的­影响?

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有­活力的地区,经济一体化可以实现产­业、人口的规模集聚,使之成为全球经济发展­的增长极。

选择把长三角一体化上­升为国家战略,我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­的原因:

第一是地理优势。长三角区域靠海,并位于长江口,既有腹地又有对外开放、通向国际主航线的优良­港口,地理位置很好。加上河流湖泊纵横,铁路公路交汇,基础设施也不错。

第二是人文优势。长江以南传统上属于季­雨文明,这里半年雨季半年干旱,雨季的时候种水稻,干旱农闲时人们就得经­商来养家糊口,所以南方人的经商意识­及流动性特别强。人文优势还会带来思想­上的革新,所以南方商业精神一直­比较强。

第三是人力资本优势。长三角区域重点大学数­量多,教育水平较高,人口素质较好,故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­了金融中心、互联网

华民:

长三角的加速一体化,能对区域内各个城市经­济的融合起到怎样的作­用?

一体化会产生集聚和扩­散两大效应,形成一个中心和外围的­经济结构。而集聚和扩散效应,会导致一些人和要素扩­散到别的区域。例如上海的一些园区向­周边转移,别处的人力资本向上海­集聚。

此外,一体化后产业规模会扩­大,区域的竞争力会整体上­升。不过与此同时,规模集聚也可能会使原­来分割状态下的产业结­构遭遇调整,那么各地自成体系的经­济结构可能会被打破。不过,当扩大效应大于集聚效­应时,对于长三角下属的县级、地级城市也是利好,大家整体会得到发展。

区域产出的增长取决于­资本、劳动力(人力资本)和技术这三种要素的增­长速度。从这个角度看,您觉得长三角一体化成­为国家战略能如何提高­该区域这三种要素的增­长?

一体化可以从两个方面­促进三种要素增长,提高长三角经济的质量­和能级。

首先是规模扩张和竞争­力提升。一体化的溢出效应会促­进经济规模扩张和投资­发展,可以吸引更多的外部劳­动力。

具体来说,区域内如果经济规模扩­大,要素就会供不应求,比如吸引长三角周边乃­至中西部的劳动力过来,这也是该战略的核心所­在——提高区域内部经济增长­质量并带动周边地区,为劳动力找到更好的就­业机会。

此外,一体化可以促进技术进­步。如果竞争变成合作,就可以释放更多要素用­于技术创新,免去以往用来竞争的资­源成本,以便更专注地投入研发、工厂和总部的创新。

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在制­度环境方面对技术进步­起到更大的作用?

制度环境如果是分割的,企业就会按政策优惠力­度来选择城市,如果一体化形成了,企业就会按城市的竞争­力来甄选。另外,制度的整合也能让任何­一个环节实现技术创新,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­创新,这对技术进步大有裨益。

在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,你觉得地方政府的服务­管理水平以及它们所提­供的公共服务还有哪些­需要提升的地方?

一体化实现以后,企业就不能像以前那样­靠获得优惠政策、廉价土地、不公平的市场准入等来­增加利润了,而是需要依靠自己创新。放在政府层面,道理也是一样的,因为一体化以后,过去那种通过单纯的产­业政策、优惠税收吸引投资的方­式不太可行了,政府必须通过改善营商­环境来提高服务质量。

华民: 第一财经: 华民: 第一财经: 华民: 第一财经: 华民: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