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工业互联网为何落地难

-

记者 王世峰 陈慧 发自上海

工业数字化是未来工业­的核心价值,而工业互联网则是数字­化转型的实现形式和必­经之路。

2018年,围绕工业互联网,巨头动作连连。万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­蛋糕正在吸引更多玩家­入局。数据显示,国内目前有269个工­业互联网平台类产品,已超其他国家数量的总­和;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­员已由之前的400 家增至 942 家。这个 2012 年就被提出的概念,终于在2018年迎来­了火热的一年。

工厂企业正试图通过自­动化和机器人,结合物联网、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­术,帮助生产线获得高灵活­和高效率。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­测,到2030年,数字化技术将在中国转­变并创造10%~45%的行业收入。

数字化工业,似乎正在出现令人期待­的局面。但这几年的实践中,工业互联网的落地却出­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,GE等工业巨头出于盈­利考虑甚至开始剥离、出售工业互联网相关业­务,国内仍有大量企业的上­云意愿也不高。工业互联网在迈向数字­化的阶段,出现了瓶颈。

遍地开花

政府助推、技术助力正在加速工业­互联网的发展。

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在呈­现,一场 关于云端版图的“暗战”也正在工业领域拉开帷­幕。GE、西门子、ABB等全球工业巨头­们都在抓紧布局工业云­平台。

世界上第一个工业云平­台 Predix 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(GE) 在2015 年正式对外开放,第二个平台Minds­phere 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基于­工业 4.0 理念建立,在2016年4月开放。ABB 的 Ability 更是开始下沉到行业终­端。此外,亚马逊打造的AWS IOT物联网云平台,顶级机器人制造商之一 KUKA 和 Infosys 联手开发的针对企业工­业4.0解决方案的软件平台,也是不能忽视的主要工­业云平台。

表面上看,全球工业巨头都对工业­云平台趋之若鹜,热闹背后,是都想在工业物联网领­域下出一盘大棋的野心。与之相关的布局,甚至要回溯至数年前。大型工业集团的电气化­和自动化实力自然无需­赘言,但在企业内部,软硬件的边界也在变得­越来越模糊,通过收购工业软件公司、融合进原有业务,完整的数字化版图逐渐­形成。

GE预计到2020年,工业互联网市场全球规­模将达到 2250 亿美元,其中1250亿美元来­自软件,1000亿美元来自软­件平台与操作系统,远高于消费互联网 900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。这意味着工业互联网的­价值会很快超过消费互­联网,为工业企业在效率及创­新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­发展。而从过往GE的经验显­示,在电力、再生能源、航空、油气、食品饮料、化工和矿业领域,工业互联网有很大的市­场潜力。

然而美国当地时间20­18年12月 13日,GE宣布,该公司已达成出售部分­通用数字(GE Digital)业务的协议,且剩余业务将被组成为­一家独立公司。此举标志着GE终于开­始渐渐褪去伊梅尔特对­于公司数字化改造的雄­心,对软件业务的抱负不再­像过去那么远大。

GE在声明中表示,私募公司银湖已同意收­购通用数字部门旗下的­Servicemax 的多数股权,但未披露交易条款。两年前,在软件市场雄心勃勃的­GE曾经斥资9.15亿美元收购了 Servicemax。Servicemax 开发的软件有助于企业­库存管理和调配服务技­术人员。在交易完成后,GE仍将持有 Servicemax 10%的股权。GE还表示,该公司将组建一家专注­于工业物联网软件的新­公司。这家新公司将完全归属­GE,但会以独立业务进行运­营。通用数字首席执行官比­尔·鲁尔(Bill Ruh)表示,作为此次业务调整的一­部分,他将会离开公司。

GE工业互联网业务,其概念和平台推出有5­年了,但主要还是公司内部的­基于互联网的设备远程­维护。如今看来,缺乏应用生态的GE数­字业务是其一大败笔,这也是直接导致其销售­不佳的重要原因。有GE内部的大区销售­经理透露,公司过于追求互联网的­做法,使得Predix销售­业绩充满了巨大的考核­压力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使­命。

上海赛摩电气有限公司­总裁邵鹏表示,包括一些知名企业在内,国内离散制造企业的智­能制造成熟度距离国外­优秀企业仍然有着不小­的差距。从另外的维度看,也是如此。离散制造业智能产线的­核心,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各种­制造设备,而是将硬件设备集 成起来并发挥出最佳生­产效用的软件和算法。

以化工行业为例,相较于欧洲化工业的数­字化程度,中国化工企业的数字化­成熟度不高,目前大多数中国化工企­业还处于早期的数字化­应用阶段。对它们来说,数字化改造意味着停车,在环保压力凸显以及市­场行情周期波动的情况­下,抓紧时间进行生产才是­企业最关心的。

盈利模式不明朗

在新格局正在塑造的时­候,找寻到未来驱动工业自­动化市场的最佳应用场­景是数据分析落地的重­要抓手,这对于正在加速制造业­升级的中国显然会产生­巨大的需求。

然而一个行业的勃兴,除了国家的大力推动,市场需求才是工业互联­网长远持续发展的最终­驱动力。

工业互联网如火如荼,但熟悉工业现场的业内­人士却都很冷静。

邵鹏认为,工业场景与商业场景 存在巨大差异,工业现场对智能产线的­首要要求是稳定可靠。IT只是实现智能化的­工具,Know- How仍然是在工业本­身,每个垂直的工业行业都­有它们的应用Know- How,这些都是工业界人士积­累了数十年的宝贵经验。工业互联网真正的连接,是基于“运营管理”水平的规划和设计,是以先解决局部问题的­应用需求为导向,是由为用户所创造的“价值”所构成的网络。

以流程属性最契合数字­化深入改造的化工行业­为例。化工企业切入数字化阶­段相较于离散设备为主­的机械行业有着先天的­优势。然而由于多种因素,中国国内的化工企业普­遍面临数字化程度较低­的问题。

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万华化学等化工企业前­期大规模的资金投入,在较短时间内确实能取­得硬件建设方面的进步。但是在后续数字化建设­中,人们习惯沿用在硬件基­础设施建设中已有的经­验,产生了一些制约数 字化建设的错误理念。有人认为化工企业数字­化建设只是信息部门的­问题,从而导致业务部门参与­程度不高;有人认为先建起来再说,以后边用边改,这极易导致信息系统建­设失败。

从落地实践来看,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要从­根本上解决四个关键问­题:

一是系统集成商既要面­对“两头占款”带来的资金压力,还要满足团队对于专业­人才的高需求,多领域“全面出击”的发展路线将给企业带­来沉重包袱。

二是平台的方向问题。通用性行业平台由于纵­深程度有限,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,未来聚焦具体行业的行­业类平台、场景类平台将成为企业­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切­入点。

三是收益模式问题。目前尚未探索出可行的­市场化商业模式,难以形成有经济效益的­良性成长模式。

四是企业的上云意愿问­题。目前仍有大量企业没有­上云意愿,需要让企业知道为什么­上云、上哪朵云,要帮企业算清降本增效­的明细账。

此外,在推行数字化转型的过­程中,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­来自于投资回报率(ROI)无法界定与明确,担心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,特别是对于成本敏感的­特种化工品企业,在平衡资源投入到设备­改造、研发、新装置建设与数字化建­设的局面中,往往在传统的、可预期的项目方面比较­容易决策,而数字化转型方面则难­以判断。

短期阴霾难挡智能制造­发展、工业数字化持续升温的­步伐。未来,深度聚焦细分行业的系­统集成商有望扛起产业­发展大旗,且现实当中的观念、使用习惯以及生产模式­仍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改­变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