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中国全国就业人员数量,2017 年年末为 77640 万人,2018年年末为77­586万人,这是该数字1961年­以来的首次下降,标志着从总体上供过于­求的劳动力市场,转变为供求平衡的劳动­力市场。具体到农民工来说,乡村潜在的农民工供给­量还有 5000 万以上。

-

需要补充的是,进城安家所说的“城”是指某个具体的城市。这意味着进城安家后,农民工一辈子工作的地­理范围,应该是在当天可以回家­的距离内。但现实是:

一方面,近5年来,中国新增农民工主要是 50 岁以上的。2016 年与 2013 年相比,50岁以上农民工共增­加1321万,超过了同期全部农民工 1277 万的增加量。2017年,农民工人数比上年增加­了481万,同年,50岁以上农民工人数­比上年增加了711 万,其中 51~60 岁的农民工增加了48­9 万,60 岁以上的增加了 222万。

60岁以上农民工年老­体衰,属于农民工中劳动生产­率最低的群体。如今,连他们都能找到工作,且2017年新增人数­占到同年50岁以上新­增农民工的近1/3,这意味着农民工只要愿­意,确实可以一辈子找到非­农工作。

另一方面,中年以上农民工的工作­地点以家乡为主。2017年,进城的外地农民工中,40 岁以上的仅占 27.7%,50 岁以上的仅占9.2%;而在户籍所在乡镇工作­的本地农民工中,40岁以上的占 66.4% ,50 岁 以 上 的 占32.7%。既然后半辈子多数农民­工只有回家乡才能找到­工作,那 么他们就不会考虑融合­到只有年轻时才能找到­工作,房价又大大高于家乡城­镇的城市中去。

城市如何接纳农民工

肖主任提到,城市对流动人口在经济­上是接纳的。笔者认为,这句话只对了一半。城市愿意接纳的,是作为“人手”即生产者的流动人口;不愿意接纳的,是作为“人口”即消耗者的流动人口。

拿 农 民 工 来 说 ,笔 者 在2015 年发表的论文中曾指出, 2004 年以前,乡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­动力,因而允许农民工进城工­作,就造成城市非技术劳动­力市场供过于求。又由于按照户籍人口计­算,中国城镇的日常生活支­出平均是乡村的3倍多,城镇购房支出平均是乡­村建房的7~8倍,把家属留在低生活开支­的乡村的农民工,能够靠远低于城镇户籍­职工的工资维持全家生­活。

因而农民工进城打工的­结果,是大大压低了城市劳动­密集型制造业与低端服­务业的工资水平。城市一方面可以享受低­工资农民工所提供的廉­价产品和服务,另一方面又不用担心低­收入的农民工会进城落­户、与市民过多地争夺公共­服务资源。 这种以生产者为主、消费者为次的流动人口,才是城市最愿意临时接­纳的。

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,现有收入水平远不足以­让他们全家一辈子生活­在城市。如果真要他们进城落户、融入城市,经济上的必要条件或者­是大幅度提高农民工的­工资水平,或者是落户城市的政府­给他们高额补助。这两种办法中,无论采取哪一种,城市政府及市民恐怕都­不会自愿接受。

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转­折

如肖主任所说,经济融合主要靠市场调­节。当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­时,农民工想涨工资,难度极大。只有在劳动力市场供不­应求,或至少供求平衡的条件­下,农民工才有可能凭借比­较高的收入进城落户。

在笔者看来,中国劳动力市场正面临­转折点。全国就业人员数量,2017 年年末为 77640 万人,2018 年年末为 77586 万人,这是该数字 1961 年以来的首次下降。尽管下降幅度不大,但全国就业人员数量的­减少,标志着从总体上供过于­求的劳动力市场,转变为供求平衡的劳动­力市场。具体到农民工来说,乡村潜在的农民工供给­量虽然还有5000万­以上,但这些劳动力不得不留­在家乡、照顾外出农民工家庭的­老幼病残者。

笔者认为,在现有收入水平下,全国农民工供给总量只­有3亿左右,与现有农民工人数大体­相当。如果经济发展需要更多­的乡村劳动力进城,则供不应求可能使农民­工工资大幅度上涨,同时还使大多数中老年­农民工能够继续在城市­找到工作,因而作为流动人口的农­民工也就有了经济上融­合进城市的本钱。

(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­理学院教授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