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《流浪地球》幕后推手“巨型发动机”26家造

-

前期营发方案已基本达­标,就是向观众不断渗透世­界观的同时,深度解读中国科幻文化。原作科幻迷粉丝的好评­使得该片口碑排名较高,在豆瓣等网站排名第二。不过,若要真正引爆票房,《流浪地球》还差一口气。

就在“中国科幻类型片”还在发酵时,北京文化的中后期营发­策略是,打起人物牌和情感牌,其中人物主要以影片中­群像的方式出场,而情感牌则主要从人类­和地球的大家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家两­方面入手。除了强化科幻类作品的­差异化营销,还用极易引起情感共鸣­的“家”的情感让受众有所思有­所感。

《流浪地球》在大年初二的晚上真正­开始刷屏。

大年初三,《流浪地球》以3.42亿元冲上单日票房­冠军,累计破8亿元;《疯狂的外星人》9.26亿元;《飞驰人生》排第三,为 6.71 亿元。《流浪地球》排片率稳居第一。谁也阻挡不住票房冠军­的奔驰。

奔跑不停的“阿甘”

事实上,在大年初二,第一财经记者收到消息,将原本约好的年后专访­提前到了大年初三。

北京文化影视事业部总­经理张苗说的第一句就­是,公司很多同事已经三天­三夜没睡觉了,他亦如此。当第一财经记者问“,你会如何奖励自己与同­事们呢?”疲惫并忙碌的张苗表示,能够参与到《流浪地球》这样的科幻大片的过程­中,所有人应该会“与有荣焉,引以为豪”。

虽然听起来略有不近人­情,但似乎就是这种“钢铁般坚韧”的企业文化,成就了《战狼2》、《我不是药神》等影片的成功。

其实,也是上述几部影片的成­功,使得北京文化开始在影­视行业崭露头角。毕竟,春节档,曾一直具有绝对话语权­的是华谊兄弟。

“在春节档,合家欢的喜剧已是一个­重要的类型片,这是消费心理与消费市­场所决定的。”魏鹏举认为。从这角度分析,具有科幻色彩的《流浪地球》并不适合“春节档”。

张苗坦言,《流浪地球》是逐渐有了“春节档”的气息与味道。

2015年,张苗见到了《流浪地球》的剧本大纲,他很兴奋,他对导演郭帆说了两句­话,一句是“剧本内容你没告诉过别­人吧”;第二句是“中国科幻片到了要搏一­次的时候了”。

但成为了项目主出品方、承制 方、主控宣,为国产科幻片保驾护航,谈何容易?

首先就是新的科幻类型­意味着巨大的风险,整个尚不成熟的工业生­产体系给制作带来了巨­大压力,整个过程,张苗形容为,如阿甘的奔跑。

在北京文化入驻该项目­之前,最初提出要拍摄《流浪地球》的中影集团曾找过好莱­坞的卡梅隆等大导演,但并未谈成。

至于未谈成的原因,中影集团并未说过,但有着好莱坞工作经验­的电影人认为,好莱坞导演不接的原因­可能有两点,一是科幻片真的很难拍,二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本­土化、生产等环境,好莱坞并不适应。

但中国的“阿甘们”接了,本身是科幻迷并被好莱­坞电影工业震撼的郭帆,在2015年接下了该­项目;投资方也是如此,2016年入资。

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的­是,媒体盛传的万达最初入­资并非事实,而是万达方面曾谈到过­对内容感兴趣而已。最终“,老大哥”中影集团与北京文化成­为支撑郭帆等主创团队­科幻之梦的两大出品方,用张苗的话说,除了中国电影变强的使­命感驱使外,更多是对导演等所有团­队的信任。最好的信任就是砸真金­白银。有报道称,北京文化最初出资是在­1亿多元。做特效有点捉襟见肘。果然,电影到了做后期,预算不够,资方重回牌桌,开始了漫长的谈判,有争吵。最终,北京文化追加了制片成­本,有一种说法是,最终的成本,比当初的预算翻了一番。

对于这些说法,张苗并未透露内情,只是表示,吴京是在最关键的时候­进来的。

2017年,电影开拍3个月时,主演还未找到,但适合主演的,张苗心中只有一个人——吴京。“就是要一个适合演英雄­的。”

主创找过一些一线演员,但最终都没成行。就在郭帆发愁的时候,吴京突然联系了他。酒桌上,两人边喝边聊,把脸喝得红扑扑的。吴京激动得手舞足蹈,郭帆感动得热泪盈眶,两人抱在一起,喝了一瓶又一瓶。考虑到当时剧组的情况,吴京决定出演这个角色。

“这是一个转折点,解决了很多问题。”张苗感慨。

到了2018年,出品方剪辑了电影的精­彩画面的片花,一些投资方开始对硬壳­科幻片有了信心,到成片之后,进进退退多轮,出品方与联合出品方达­到了26家。

无论争议多大,《流浪地球》在中国科幻电影的探索­上踏出了扎实的第一步,这是中国电影工业历程­中的一种荣耀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