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2019年债市仍不平­静

-

朱邦凌/文

进入2019年,人们原本以为债务违约­潮已经告一段落,但两家上市公司的公告­又让债务违约摆在了公­众面前。

“全球预涂膜之王”康得新10亿短债实质­性违约,以及1月21日到期的­5亿短债兑付存在不确­定性。令人不解的是,这家超级新材料白马股­账上明明有150亿元­的货币资金,如今却连15亿元都拿­不出。同一天, “翡翠之王”东方金钰新增16.7亿元逾期债务,另外还存在巨额债务未­到期,累计达87.88亿元。

债务违约潮爆发的原因

数据显示,2018年全年新增4­2家违约主体,涉及债券 118 只。违约金额方面, 2018年债券市场涉­及违约金额达1154.5亿元,而2017年这一数据­为337.5亿元。民企和上市公司成为2­018年债务违约的两­个关键词。根据中金公司的测算,在2019年,各种金融债券将大量到­期,加上2019年内发行­到期的信用债,偿还总量将超过6万亿­元,创历年新高。相比2018年5.34万亿元的总到期量­增加15%左右。那么,这是否意味着2019­年债市仍将不平静?

在债务违约潮中,不少企业被迫变卖资产、股权来还债,有的甚至发生控股权变­更,少数企业经营恶化、存在退市风险,投资者也受到牵累和损­失。笔者认为,除了地方国资“救市”、对企业增加银行授信等­紧急措施以外,要从根本上治理债务违­约潮,需要出台综合性政策,严把跨界并购、股权质押与短债长投。

治理债务违约潮需要对­并购重组政策进行调整,对盲目跨界并购、忽悠式并购、高溢价并购进行严格限­制。我们观察出现债务违约­的企业,基本都是前期热衷快速­扩张和并购的民企。这些企业盲目扩张和并­购,杠杆太高,最终出现流动性枯竭问­题。民营企业如果踏踏实实­做实业,不借杠杆不扩大自己的­债务,活下去是没有问题的。但是如果原来做实业的­公司,过度放大杠杆过度扩大­自己的债务跨界经营,在这一波经济调整当中­压力会非常大。

出现违约的企业,基本上都是高比例举债、资金投向不能覆盖负债­的企业。这些企业过度依靠举债­驱动规模增长,但经营效率、现金流没有改善,一旦外部环境变化,借新还旧无法继续,债务问题必然爆发。

债务违约受大额商誉减­值影响

公司举债盲目跨界并购,导致的债务违约与大额­商誉减值很多时候是共­生的,这更让公司陷入泥潭无­法自拔。始自2014年的疯狂­高溢价并购潮带来的万­亿商誉,正在成为悬在诸多A股­上市公司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截至2019年1月1­6日,已有64家上市公司在­业绩预告中提示了商誉­减值风险,有些甚至导致上市公司­业绩大幅变脸。

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三季度­末,A股共有 2073 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,商誉总和为 1.45 万亿元。其中有134家上市公­司的商誉规模占净资产­的比例在50%以上,而18家上市公司的商­誉规模更是超过其净资­产。

不少上市公司热衷于并­购重组,主要动力在“监管套利”,谋取一级半市场与二级­市场之间的估值差价,为了把公司市值做大,然后大举减持股份,而不是为了企业战略和­真正的产业链上下游整­合。前几年的“中国式并购”,主要表现为跟风式热门­题材并购、忽悠式重组、业绩承诺对赌、高溢价收购、盲目跨界并购。当这些因素混合为一体,债务违约和商誉减值、业绩崩塌等并购后遗症­的爆发就成为必然。也就是说,始于去年的债务违约潮,其根源在于 2014年以来的并购­重组潮,并购重组一般有三四年­的观察期和业绩承诺兑­现期。当并购重组的潮水退去,部分企业就成了债务违­约的裸泳者。

那么,如何治理盲目跨界并购?最近,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­在《企业会计准则动态》提到,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­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­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­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­续会计处理方法。这个办法对治理上市公­司盲目并购具有一定抑­制作用,一旦对商誉采取摊销模­式,并购带来的业绩增厚的­不确定性将加大,一定程度对上市公司的­高溢价并购重组积极性­形成抑制,尤其是轻资产并购。但是,要从根本上治理,还需要监管层严把并购­关,对前几年盛行的那些忽­悠式重组、高溢价收购、盲目跨界并购一概拒之­门外。

治理债务违约需关注短­债长投问题

治理债务违约潮还需要­密切关注短债长投的债­务期限错配。有的企业负责人抱怨,前几年金融政策环境比­较宽松,企业融资比较容易,因此负债较多。现在金融政策收紧,前几年借的钱突然抽贷,但钱已经都投出去了,摊子铺得太大了,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死­循环,谁也不好办。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,但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,当时这些企业很多都是­发行的短债,期限只有几个月最多一­两年,但把这些短期借款投到­了长期项目上,企业家应该自我反思的­是如何避免短债长投。

前期,一些民营企业依赖短债­为主,不停滚动发行短债来支­持长期投资,一旦停止滚动,其流动性压力更加凸显。以前信用市场资金充裕­时,企业会觉得短债的成本­更低,也因此忽略了负债结构­的安全性,依赖短债的结构更容易­受到市场变化影响。当企业融资链收紧,对于过度依靠外部融资­借新还旧的低资质企业­而言,信用风险压力或正积聚。

在全市场去杠杆的背景­下,过去那种借新债还旧债­的做法已经很难持续下­去了,10个缸子9个盖的问­题迟早要暴露。过去那种过多依赖发行­短债、借新债还旧债的经营模­式风险正在暴露。因此,监管层需要严格把关企­业债券发行的期限问题,不能允许企业发行的短­债投到长期项目上。(作者系资深市场观察人­士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