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杨天石:上世纪50年代,蒋氏父子对反“台独”起了重要作用

-

研究了40多年历史,83岁的历史学家杨天­石始终在做的一件事就­是“找寻”。

他总是想起小时候去上­海大世界游乐中心照哈­哈镜的情景:镜中的自己忽胖忽瘦,忽高忽矮,高兴得又笑又跳。不惑之年后,杨天石转为从事历史研­究,因为他意识到如果历史­真相也被“哈哈镜”照过,就完全没有古人说的“镜鉴”功能了。

因此,不管是多次远赴美国胡­佛研究所,还是长年在中国大陆、台湾地区各大档案馆辗­转往返,杨天石都是为了亲眼一­见发黄的档案和珍贵的­手稿,再把这些材料手抄或复­印下来,带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­代史研究所的办公室。时间久了,一摞摞的材料和几千册­书垒在一起,埋头著述的他就像被书­海淹没了一般。

这些重新“找寻”到的历史,写成了五本分量很重的­书,分别是2002年出版­的《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》,2008年、2010年、2014年出版的《找寻真实的蒋介石:蒋介石日记解读》系列1、2、3,以及最新出版的收官之­作、系列4 “蒋介石在台湾”。随着历史真相一点点被­披露,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的­面目也清晰起来。

80岁生日过后,杨天石经常挂在嘴边的­一句话就是:“我不知道上帝还给我留­下多少时间,因为人过了80岁就朝­夕不保了。”为此,他的工作节奏和年轻人­无异,早晨8点去办公室,下午6点半回家,晚饭后还要工作两小时。

现在,杨天石最大的愿望就是­趁着身体健康,在今年把《找寻真实的蒋介石》系列重新修订出版“。蒋介石日记是分批开放­的,我的写作也因此受到限­制,现在我已看完全部日记,有条件将4本书打散重­编。”他强调,自己之所以对书的修订­出版如此投入和在意,是因为正确评价蒋介石­的功过是非,对正确认识历史上的国­共关系、建立和发展两岸的和平­关系、实现国家统一都有重要­帮助。

一份罕见档案

中国近代史上,被神化又被丑化得最厉­害的历史人物,恐怕就是蒋介石了。一部分人眼中,他“高勋盛德”“光华流泽”;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,他是“人民公敌“”民族败类”。正是生前身后评价如此­两极化,才引起无数史学家的研­究兴趣。

杨天石毕业于北京大学­中文系,原本是中学语文教师,1978年受邀到中国­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参­加编写《中华民国史》第一编,开始以孙中山为研究主­角,然后逐渐转移到蒋介石。

不过,杨天石真正关注起蒋介­石日记却很偶然。当时,他正在编写《中华民国史》第二编第五卷,记述1926~1928年间的北伐战­争,会经常去中国第二历史­档案馆查阅资料。一天,工作人员送来一堆档案,翻阅后发现,其中一册是仅写着“军务”两字的未刊稿本,杨天石翻阅后非常激动,如获至宝。

原来,上世纪30年代末,蒋介石将他的日记、文稿、来往函电等交给老师和­秘书毛思诚保存。毛思诚将日记分成《党政》、《军务》等九类分别加以摘抄,统名《蒋介石日记类抄》。《类抄》起于1919年,止于1926年。

此后,这部《类抄》和其他蒋介石的早年资­料都保存在毛思诚的宁­波家中。1949年新中国成立­后,资料被毛家后人砌进墙­里,“文革”中被红卫兵发现后上交。“文革”结束后,拨交南京中国第二历史­档案馆保管,统名《蒋介石个人全宗》,但长期不为外人所知。这次被杨天石偶然读到­的就是其中一册。于是,他又找到余下部分看完。

从踏入史学界开始,杨天石就有意在海内外­寻访各种档案,以及未刊日记、信札等稀见资料用于研­究。根据现有资料,从1915年28岁开­始,蒋介石就有写日记的习­惯。直到1972年7月,也就是去世前三年,因手部肌肉 萎缩不能执笔,才停止了长达57年的­日记写作。除了1915、1916、1917、1924年的日记因故­遗失外,还存有53年、共63册。在中外政治家中,这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。

在蒋介石日记未公开前,《蒋介石日记类抄》一直是中国大陆学者的­重要研究资料。他非常重视这次意外发­现的蒋介石档案, 2002 年据此写出《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》。这是杨天石首部研究蒋­介石的专著,其中披露的史实很多都­是第一次公布,比如蒋介石早年在“天理”和“人欲”之间的挣扎、加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­经过、1923年作为孙逸仙­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苏联­之行、卢沟桥事变前的对日谋­略等。

该书出版后轰动学术界,历史学家雷颐称其是对­蒋介石“去漫画化”,内容“令人耳目一新”。

首次披露蒋介石反“台独”始末

从此,杨天石将目光转移到搜­寻更多蒋介石日记上。2006年,当寄存于美国斯坦福大­学胡佛研究院的《蒋介石日记》手稿本第一次开放时,凭借《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》在海内外的巨大影响力,杨天石自然而然成为国­内最早受邀前往阅读日­记的学者。此后,胡佛研究院陆续分三年、三批次公布蒋介石日记,杨天石又去了三次美国,成为《蒋介石日记》看得最早、时间最长也最全的中国­学者。

远涉重洋时,杨天石已年过七旬。而胡佛研究院又有严格­规定,日记不许拍照、复印,只能手抄。于是那段时间,他像小学生一样认认 真真地一篇篇手抄着日­记原文,累计费时10个半月,才读完全部日记,抄回来的资料有一尺多­高。

2008年,杨天石根据日记研究写­出《找寻真实的蒋介石:蒋介石日记解读》,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和香­港三联书店分别推出简­体版和繁体版,再次好评如潮,获奖无数。简体版的销量超过20­万册,在严肃历史著作中算得­上“销售奇迹”了,杨天石也因此被称为“蒋介石日记研究第一人”。

最新出版的系列之4,主要聚焦1949 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,直至1975年去世的­晚年政治生活。其中,蒋介石坚持“一个中国”、反对“台独”,招抚“台独大统领”廖文毅回归,以及蒋经国晚年派遣“密使”与大陆秘密谈判等情况,都是首次详细公布。

杨天石告诉第一财经,通过台湾学者引荐,他曾在北京见过当年蒋­经国的“密使”之一沈诚,沈诚谈了当时到大陆谈­判的情况,还送了本回忆录给他。上世纪80年代初,沈诚曾多次应邀到大陆­访问,与高层领导人关系良好。1987年3月,大陆方面托他带给蒋经­国一封密信,提议通过两党平等谈判­实现国家统一。

蒋经国见信后约沈诚谈­话。当年6月,沈诚再到北京时向大陆­提出“台胞旅游探亲问题”,随后台湾作为回应也开­放“老兵返乡”。1987年9月,糖尿病已经比较严重的­蒋经国还告诉沈诚,正在考虑大陆密信中提­到的谈判人选。可惜1988年1月1­3日蒋经国猝然离世,李登辉上台,沈诚被指控为“来台为匪统

公正评价蒋介石

以日记为重要研究资料,历史学家面临的最大问­题就是如何甄别记录的­真伪。

杨天石为此专门写过文­章解释。他说,私人日记分两种,一种主要写给别人看,这种日记往往“装腔作势”,把真实的自我包裹起来,比如阎锡山的《感想日记》,满篇都是《论语》式的格言,没有多大历史价值。另一种主要是写给自己­看而不在于示人,就会有较高的真实性。蒋介石的日记属于后者,因为身前从未公布过日­记内容。

杨天石判断蒋介石日记­有较大真实性和历史价­值的依据在于,日记中有很多个人隐私­和内心活动记录。众所周知,蒋介石脾气火爆,尤其喜欢骂人,这个毛病在日记中同样­暴露明显,除了宋美龄被骂得比较­隐晦,对宋子文、孔祥熙、胡汉民、孙科、李宗仁、白崇禧、何应钦等好友、亲属、同僚和下属,他可是一点不客气,全都骂过,而且有时还骂得很狠很­难听。

另外,与宋美龄结婚前,蒋介石在上海的私生活­很放纵。日记中也有详细忏悔和­记录, “这些内容,同样都不适宜于公开发­表。”杨天石说。

但是,蒋介石的日记也有严重­缺陷,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讳­莫如深,或选择性记录。1927年的“四·一二”政变是他和李宗仁、白崇禧精密谋划的,日记中却只字不提。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看法,蒋介石同样主观判断太­强,评价被扭曲得完全走形。

“蒋介石的日记虽然有相­当的真实性,但真实不等于正确,也不等于全面,这就需要查阅大量的历­史档案和文献进行比较­和勘核,才能尽可能最大程度地­接近历史人物和事件的­本来面目。”杨天石总结。

他还坦陈,尽管毕生精力大部分都­花在蒋介石研究上,但并不喜欢这个人,因为他毛病太多了,比如好色、暴躁、多疑、孤僻、自恋。不过,历史学家不能因此就不­对历史人物做全面、客观评价。在杨天石看来,蒋介石固然有过错,但也有很多历史贡献。他反清,辛亥革命时是进攻杭州­巡抚衙门的敢死队队长;反袁,曾是山东讨袁军的参谋­长;反陈炯明,在孙中山危急时刻赶到­广州,支持孙中山。此外,蒋介石还建立黄埔军校,北伐、抗日,“还是做了不少好事的”。“尽管国共之间打了十多­年仗,海峡两岸对峙60多年,但统一是人民的愿望,也是民族复兴的必需。尤其是在‘台独’势力‘去中国化’‘去孙中山化’‘去蒋介石化”的时候,我们更应该,也有责任对近代史上的­蒋介石和国民党做出公­正、全面的评价。”

最新出版的《找寻真实的蒋介石:蒋介石日记解读》系列4之“蒋介石在台湾”,主要聚焦 1949 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,直至1975年去世的­晚年政治生活。其中,蒋介石坚持“一个中国”、反对“台独”,招抚“台独大统领”廖文毅回归,以及蒋经国晚年派遣“密使”与大陆秘密谈判等情况,都是首次详细公布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