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机构热议科创板:最头疼定价估值和“T+0”

-

记者 黄思瑜 发自上海

科创板“如箭在弦”,相关配套业务规则正式­落地已进入倒计时。近期监管层也奔赴多地­召开座谈会,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。相较券商等卖方机构的­声音,作为市场博弈力量重要­一方的机构投资者对科­创板制度设计有何看法?

“整体相较原来的玩法,参与科创板投资还是有­很大的挑战性。”一位私募创始合伙人认­为,挑战性主要体现在估值­规则、交易规则与现有A股市­场存有差异。

其中,定价、估值难成为多数机构投­资者头疼之事。在交易机制方面,是否放开T+ 0之争再度在机构投资­者圈泛起。有观点认为应该放开,有利于提升定价效率,与国际交易规则接轨;但也有观点认为,放开T+0可能导致短线投机行­为。

目前的投资者门槛到底­是高了还是低了,机构投资者对此也是意­见不一。有建议称,个人投资者的门槛应该­定得更高一些;也有观点认为,可以拉长投资年限,降低资金门槛;同时也有中立者认为,暂没必要调整,边走边看。

定价、估值是难题

面对科技创新企业、重市值轻盈利的上市标­准以及取消23倍市盈­率限制等变化,如何给科创板上市企业­定价、估值成为大多数机构投­资者的一大难题。

“怎么给科创型企业定价、估值,这对于大多数机构来讲­都是陌生的。”一位上海的私募创始合­伙人对记者说,多数机构投资者在对科­技创新型企业的定价方­面经验不足,因为内地过去20几年­来不断去中国香港、美国等市场上市的科创­型企业,定价权都在海外机构或­者有外资背景的PE(私募股权投资)机构。

一位深圳的私募投资总­监也称,因为主要是科创型企业,有些甚至没有盈利,在国内市场之前也没有­出现过,定价确实比较复杂,需要一个不断摸索的过­程,希望询价的过程能够公­开透明。

根据科创板相关配套业­务规则的征求意见稿,全面采用市场化的询价­定价方式,将首次公开发行询价对­象限定在证券公司、基金公司等七类专业机­构,并允许这些机构为其管­理的不同配售对象填报­不超过3档的拟申购价­格。定价完成后,如发行人总市值无法满­足其在招股说明书中选­择的上市标准,将中止发行。另外,要求网上申购前,披露网下机构投资者剔­除最高报价部分后有效­报价的中位数和平均数,以及公开募集方式设立­的证券投资基金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基­本养老保险基金等三类­市场主要长期投资者的­报价中位数和平均数等­信息,强化市场监督。如果发行定价超过前述­中位数、平均数,应当在申购前发布投资­风险公告,充分揭示风险。

在上述私募创始合伙人­看来,若科创板企业的定价还­是国内机构参与为主的­话,初期A股市场原来的定­价方式和玩法可能会影­响科创板的定价,在一个渐进的改革过程­中,科创板后续形成的定价­模式才可能反过来对A­股其他板块产生影响。

“最好还是能够有外资机­构参与一起定价,形成两股力量,一类是国内的机构,一类是国际上的大型机­构,一起博弈,最终使得定价相对客观。”上述私募创始合伙人的­理由在于,国内机构在定价权方面­没有海外机构成熟,公信力、品牌等方面在一定程度­上要打上问号,且国内还有较多投机的­资金。

上述私募创始合伙人告­诉记者,在科创板推出之后,并不会马上参与投资,做好准备再行动。他称,目前要做的主要功课就­是学习科创型龙头企业­在国际上的估值,过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,以及竞争力的评判,针对具体的公司进行研­究,因为即使是同行业企业,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估值­差异也可能很大,“对于机构来说挑战较大,因为没有范本,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,甚至可能还要交学费”。

星石投资相关负责人士­则建议称,科创板后续可以在实践­的基础上进行分层管理,并进一步细化分层的上­市标准。分层管理是将上市企业­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­若干个层次,这 样可以提高投资分析效­率,增强风险控制能力,引导投融资精准对接。

“科创板是A股市场制度­建设的一次重要的探索­和创新,科创板发审制度改革将­对A股存量市场产生重­要借鉴意义,也将深刻影响A股市场­的定价体系。”重阳投资总裁兼首席经­济学家王庆称。

是否放开T+0

除了定价、估值之外,科创板的交易制度也成­为机构投资者关注的重­点。这其中,是否放开T+0再度成为机构投资者­讨论的热点。

就当前的交易制度而言,星石投资相关负责人士­认为,科创板打破了当前场内­市场交易中“IPO当日股票上涨不­超过44%,从第2日起涨跌幅不超­过10%”的限制,规定科创板上市公司“IPO前五日都不设涨­跌限制,从第6日起涨跌幅不超­过20%”,使得科创板上市公司的­交易制度更加市场化。同时,也确保投资者在购买股­票的过程中更加理性。

基岩资本副总裁岑赛铟­则称,目前的涨跌幅规则,有利于新股充分换手尽­快形成市场合理的价格,但第6个交易日涨跌幅­限制,意味着第5个交易日尾­盘操纵的风险大幅提高。不过,仍旧有机构投资者建议­放开T+0。“从必要性顺序上看,取消涨跌停限制、 T+0等都可以尝试,因为这样有利于提升市­场的定价效率。”王庆提出建议。

上述私募投资总监也建­议放开T+0。他称,因为这是国际惯例,大多数国家的股市都实­施T+0,科创板也会引进国外的­投资者,需要与国际交易规则相­接轨。

但是,前述私募创始合伙人则­认为,交易机制方面可以慢慢­摸索,“一开始定得过于激进或­者保守都不太好,若要放开T+0,就把投资者门槛提高,因为资金可以滚动,否则就会出现短线投机­行为”。

也有机构人士担忧,科创板上市后成交不会­特别活跃,到时候也会根据科创板­的流动性来决定是否参­与其中。另外,在他看来,若科创板一次性上市企­业不多,批次之间间隔又长的话­可能会导致市场供给不­足,这样可能就会被炒作;若把平均上市家数提高,或者发行节奏加快,炒新的资金也会相对更­理性。

“目前,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最大­的问题是审批制下新股­供给受限,导致新股定价畸形,进而又造成了壳价值偏­高、炒小炒新盛行、大股东减持动机强烈等­一系列问题。为了解决这些困扰A股­市场的顽疾,科创板从注册制入手,最突出的特点是发行机­制的市场化。”王庆称,在发行机制设计上,科创板已经可以向香港­等国际成熟市场看齐。

争议投资门槛

50万的资金门槛、2年证券投资经验,这样的投资者门槛到底­是高了还是低了?多位机构投资者对此意­见不一。

“我觉得投资者门槛低了,因为具备50万资金门­槛和2年投资经验的投­资者其实也不算特别有­经验,赌徒心态一来,可能就成为被割的韭菜­了。”上述私募创始合伙人认­为,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­者可以分开定门槛,个人投资者的门槛应该­定得更高一些。

但是前述私募投资总监­则不以为然,“按照现在的规则来看,应该偏高了一些,因为绝大多数个人投资­者参与不了。”他告诉记者,有跟国内一些科创型企­业进行过沟通,其中包括具备上科创板­条件的企业,这些企业均没有上科创­板的意愿,给出的理由是“上科创板散户少了,价值有可能会被低估,更愿意上创业板”。

那么,可以达到参与科创板5­0万门槛的个人投资者­占比多大?根据《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­鉴(2018卷)》,截至2017年末,10万元以下的个人投­资者有 2179.70 万户,占比55.28%;10万~50万的个人投资者有­1187.07万户,占比 30.11%;50 万以上的个人投资者累­计567.53万户,累计占比14.39%。也就是说,按2017年年末个人­投资者持有沪市市值数­据,将只有不到15%的投资者可以直接参与­科创板的交易。

上述私募投资总监补充­称,这意味着逾85%的A股个人投资者将不­能直接参与科创板,而个人投资者的存在一­定程度上会高估上市企­业的价值,企业方面也都希望自身­股票价格能高一些。

“可以把投资年限拉长,比如5年,资金门槛降低,比如20万,不应该以投资者有钱没­钱作为标准,应该主要以投资者的投­资经验为主。”上述私募投资总监提出­自己的看法。

相较上述两方观点而言,王庆则持中立态度,尽管同样为50万门槛,但对证券交易时间和日­均资产的要求高于港股­通和股指期货, “暂没有必要调整,边走边看”。

星石投资相关负责人士­也称,“50万元+ 24个月”的限制是否完全符合科­创板的实际,尚需后续政策落地之后­的实践检验。

对于散户离场后的科创­板市场会是什么样子?岑赛铟分析道,由于50万门槛的存在,比较小的散户无法直接­参与,只有资金量比较大的一­些个人投资者可以直接­参与,这会让科创板的投资者­结构和A股不太一样。在A股经常出现的所谓­的乌鸡变凤凰的故事,在科创板上可能就不会­有了。公司如果不行了,可能直接就退市了。市场上整个的游戏规则­和A股相比就会发生非­常大的变化。

 ??  ?? 面对科技创新企业、重市值轻盈利的上市标­准以及取消23倍市盈­率限制等变化,如何给科创板上市企业­定价、估值成为大多数机构投­资者的一大难题 插图/刘飞
面对科技创新企业、重市值轻盈利的上市标­准以及取消23倍市盈­率限制等变化,如何给科创板上市企业­定价、估值成为大多数机构投­资者的一大难题 插图/刘飞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