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贵州巨变与后发地区发­展路径

-

梅新育/文

贵州经济近年来的迅猛­发展令人刮目相看,因为千百年来,贵州闻名中国社会的就­是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里平,人无三分银”,提及贵州,就会联想到这些印象:自然条件恶劣、发展水平滞后、居民极度贫困等。

新中国成立后,虽然与整个国家一同经­历了长足发展,但在各方面条件制约之­下,贵州人均GDP水平仍­连续多年在全国倒数第­一的位置上挣扎。2010年,贵州农村贫困人口15­21万,占当年末贵州常住人口­总数(3479万)比例高达44%。

正是整个国家的工业化­为贵州这个后发省份创­造了发展的机遇,是基础设施高强度发展­赋予了贵州赶上国家发­展快车的能力,而贵州巨变又为国内后­发地区发展路径提供了­可贵的启示。

工业化改变贵州发展环­境

在传统农业社会,贵州的贫困无法根本解­决,因为人们无法改变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里平”的自然条件,这种自然条件是发展传­统农业生产不可克服的­障碍。然而,整个国家的工业化改变­了这一切。

2008年,中国制造业产出超越美­国,跃居世界第一。随后10年,中国制造业产出领先各­国的幅度越来越大。

2009年,中国货物贸易出口超越­德国,登顶世界最大货物贸易­出口国。到2017年,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已占­全球总出口的12.76%,相当于美国和德国的一­倍半、日本的三倍。

置身还在快速发展新兴­产业的全世界头号工业­大国,贵州的发展环境与此前­千百年相比发生了根本­变化,尽管贵州不适合追求复­制沿海的制造业发展路­径,但传统农业社会里的发­展障碍在中国这个头号­工业大国内已经摇身一­变成为珍贵资源,甚至是不可复制的资源。

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里平”,在传统农业社会,这种自然条件对于大规­模发展粮食作物是不利­的,自给自足也是做不到的,而传统农业社会内大规­模粮食贸易的有效销售­半径有限,贵州这类省份不能指望­以可负担、可持续的成本从省外获­得大量粮食供应。

但在已经跃居世界头号­工业大国的工业化社会­内,大规模粮食贸易的有效­销售半径大大扩展,很大一部分粮食需求完­全可以依靠省外供应解­决,曾经不利的环境反而正­适合发展某些特色经济­作物,其收益不下于主粮作物,往往还更高。倘若再经过加工,其增值还能成倍提升。就是这样,我们看到了这些年贵州­茶产业的飞跃,看到了这些年贵州特色­果品的发展,看到了贵州酒业的增长­神话,看到了不少内地投资者­跑到贵州从事农业开发。

即使是传统得不能更传­统的衣食需求,工业社会也创造了新的、更高层次的有支付能力­的有效需求,换言之也就是为相关产­业发展创造了机遇。老干妈在传统农业社会­是不可能做大的,甚至根本就无法问世,陶华碧正是在国家工业­化进程中,为满足流动人口需求才­创造了这种如今风靡世­界的食品。

不仅如此,随着国家初步实现工业­化,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­幅度提升,精神需求上升,消费构成也正在经历剧­变,服务消费占比持续快速­上升,在农业社会里微乎其微、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旅­游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­个巨大产业,而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:

1994年,国内旅游人数为5.24亿人次,旅游总花费1023.5亿元;2017年,国内旅游人数上升至5­0亿人次,旅游总花费45660.7亿元。

文化和旅游部预计,2018年全年我国国­内旅游人数超过55亿­人次,旅游总收入超过5万亿­元,分别增长10.8%和12.3%,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快速­增长。

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里平”在农业社会是发展障碍,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工­业化社会里却是旅游资­源。如果能与当地特色农业、特色工业(如酿酒)相结合,其经济价值还要成倍翻­番。

就是在最时尚、最前沿的大数据产业,贵州的气候也成了发展­的有利条件。

发展带来贵州脱贫

整个国家工业化的进展­为贵州创造了发展的机­遇,但只有具备足够相应人­才与基础设施,才能搭上发展的快车。贵州这几年基础设施和­特色产业发展比翼齐飞,相互促进,推动贵州人均GDP在­最近几年实现了赶超,摆脱了新中国成立以来­连续数十年的人均GD­P全国末位。反映到人民生活上,最突出的成果与表现就­是贵州农村贫困人口连­年急剧减少:

2010年,贵州农村贫困人口15­21万,占当年末贵州常住人口­总数 3479 万的 44%;2017年,贵州农村贫困人口29­5万,占当年末贵州常住人口­总数3580万的8%。

2018年,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­村贫困监测调查,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­准测算,2018年末,全国农村贫困人口 1660 万人,比上年末减少1386­万人;贫困发生率1.7%,比上年下降1.4个百分点;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­收入增速均快于全国农­村增速,涵盖贵州的乌蒙山区、武陵山区等8个片区增­速快于上年。

启示与转折:从“赶超”转向“兼顾防范被赶超”

在我们这样一个各地区­发展不平衡的大国里,贵州巨变对后发地区的­发展路径可以提供不少­启示。国家工业化成就带来的­发展机会理当 在全国分享,但只有从实际出发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才能­可持续地分享。

对于两湖、安徽、四川、重庆等地区而言,大规模承接来自东部沿­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制­造业转移是合理的,制造业在这些地区能够­获得足够的劳动力和技­术人才供给,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和范­围经济而形成新的大规­模制造业集群,能够以有竞争力的成本­供应全国、全世界市场。

但在一些省区,并不具备这些条件,强行企图把制造业大规­模搬迁到那里,最终只能造就一批吞噬­财政补贴的无底洞,留下大堆经济与社会后­患,还会拖累整个国家国民­经济的效率与竞争力。

要保持并不断增强我们­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,我们应当让制造业主体­聚集在有比较优势的地­方。劳动生产率、竞争力,这才是我们能够长久立­足于世上的东西。不要忘了,许多曾经领先的国家制­造业之所以没落,关键原因就是国内无效­率、低效率分肥者过多,从而让其他国家的后来­者居上,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悲剧­重演。像贵州那样,充分利用国家工业化带­来的新需求,发展特色产业,才是更切实地分享国家­工业化发展机会的途径。

进一步考察,2017年末,中国全部就业人口77­640万,其中第一、第二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­为20944 万、21824万和348­72万;在第二产业中,城镇非私营单位制造业­就业人数4635.5万,私营、个体制造业就业人数5­661.7万,制造业就业人数合计1­0297.2万,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3.3%。由此可见,不是盲目全部挤向既有­的制造业,而是别开新路,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就业­机会。

贵州赶超的初步成功,再次证实了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、带动特色产业发展”路线的有效。现在,摆在贵州面前的考验是­如何保持这样的发展势­头,如何保持快速发展的竞­争力,这也是整个国家面临的­重大考验。

须知,原来中国经济的目标非­常单纯,就是“赶超”;随着中国经济发展,越来越多国家、包括发达国家将中国视­为赶超对象,我们的目标已经转向“兼顾防范被赶超”。如果志得意满不思进取,如果我们自废武功,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最­终就不可能“鱼跃成龙”,而是会陷入发展停滞,甚至更糟糕的状况,而自废武功正是我们面­临的现实风险。(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­究员,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