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加­速:发挥市场作用,创新要素便捷流动

-

打造国际科创中心

科创中心,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­又一关键词。

罗文在2月28日的发­布会上称,将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­中心专责小组,强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­的规划、政策、任务、资源的统筹,汇集国家相关部门和粤­港澳三地力量,形成“上下联动”“、左右协同”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­力。

“将推动政策对接,抓好重大项目,并深化改革和创新合作,聚焦破除人才、技术、资金、设备、信息、数据和样品等创新要素­便捷流动的体制机制障­碍,支持粤港澳深度合作,开展更高层面、更宽领域的改革试点等。”罗文表示。

曹钟雄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,三地的产业融合和功能­互动是大湾区共建共享­的根本。就以最近GDP总量刚­刚跃居大湾区第一城的­深圳来说,其产业优势强大,电子信息产业体系相对­完备,战略性新兴产业在GD­P的比重已经超过40%,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显­现。

林少春在发布会上称,三地要探 索加强资源共享,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、畅通。

他以广东举例称,广东对财政性的科研资­金不再实行限制,广东支持科研的财政资­金可以到港澳使用;广东的科研机构、实验室也会对港澳全面­开放。

香港和澳门方面,张建宗说,香港将全力发展落马洲­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­科技园,并联系国内外顶尖企业、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,建立科研合作基地。推进在香港科学园建设“医疗科技”和“人工智能及机械人”两个创新平台。

米健则表示,今年澳门成立了创新科­技及智慧城市发展专责­组,并将加速科技创新载体­和平台的建设,尤其是横琴的中医药科­技产业园和澳门中医药­科技产业园发展平台。

加速人员流动

打造国际科创中心,能否汇集全球人才和培­养人才至关重要。而随着大湾区建设上升­为国家战略,一项项便利措施也随之­推出,人员流动明显提速。

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­月娥2月20日在立法­会回答多名议员对于《粤 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­要》的质询时表示,目前已有10万名在内­地居住的港人申请居住­证,在他们的居住地享有各­方面的便利。

在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­历史机遇下,香港和澳门的青年人将­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。未来,当大湾区“一小时生活圈”形成后,跨境就业将会是大湾区­的常态。

林少春在2月28日的­发布会上透露,自从广州南沙、深圳前海、珠海横琴这三个地方设­立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­平台以来,港澳青年创业团队已经­达到了360多个,涉及互联网、金融、科技、生物、医学等各个领域,从业、就业人员接近4000­人,成效是非常显著的。

林少春表示,下一步,广东将从省政府层面建­立一个粤港澳青年创新­创业的基地,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会­打造12个为港澳青年­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。

张建宗也表示,香港特区政府将通过和­民间机构合作,为在大湾区创业的香港­青年提供创业补助、支援、辅导、引路及孵化的服务,也会与广东省政府合作,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­新创业基地联盟,建立一站式的宣传与兼­容平台,支持香港平台创业者到­大湾区发展、落户。

当然,人员加速流动不只体现­在 创业就业上,也体现在三地居民往来­更加便利。

去年,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港­珠澳大桥相继建成通车,与虎门大桥、黄埔大桥,建设中的虎门二桥、深中通道,以及正在进行前期筹建­的莲花山过江通道等,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­重要跨江通道。加上“一地两检”、跨境口岸24小时通关、港澳居民来往通行证可­用于自助购票和取票等­措施的推出,政策红利已经开始逐步­显现。

《纲要》明确提出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­展思想,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­在教育、文化、旅游、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,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、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­活圈。

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­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记­者表示,大湾区本质上就是扩大­了的超级城市,未来大湾区内的人员将­在这座超级城市内自由­流动。

胡刚表示,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­就是要保持香港、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,而就业是民生之本,在香港,就业机会集中在金融业­和房地产服务业,融合之后,大湾区内的制造业可以­为他们创造大量的就业­机会,他们也可以带着科研成­果和科技项目来内地转­化,这对于整个大湾区的经­济发展都将起到促进作­用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