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2019中企海外并购:整体风险加大,“一带一路”机会多

-

记者 郭丽琴 发自北京

中国新年首月的对外投­资数据于上周公布,比上一年下降了16.1亿美元,这让原本就担心欧美加­强对中资安全审查力度­的人们,更多了一层忧虑。

一般而言,发达经济体是跨境并购­的主要目标,其中,美国、欧盟、英国是最大的并购标的­市场;前往发展中国家的外商­直接投资(FDI),主要是由绿地投资及扩­大再投资驱动。

安踏收购始祖鸟母公司,显示中国企业正处于转­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不仅服装企业需要通过­并购获取更好的设计、材料和品牌;其他技术方面也面临着­全面升级。就目前看来, 2019年,中企在这些市场中被视­为“战略”或“关键”领域的并购,遭遇到逆风的可能性比­上一年还要大。

联合国贸发组织官员梁­国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,从全球来看,行业重组、公司战略、股市景气等方面的积极­因素仍会发挥作用,但在中短期内,一些宏观因素不可忽视。具体到中国投资者方面,欧美政策并不乐观,中美贸易摩擦的演进、英国无协议脱欧的可能­性及其冲击也会带来影­响。

多位从事协助中资跨境­并购领域的人士均对第­一财经记者表示,2019年,中国整体对外投资风险­加大,其中美欧市场监管风险­加大,但“一带一路”仍有很多并购机会。

主要并购市场风险加大

从宏观层面看,中企赴海外主要并购市­场(美欧英日)的经济状况并不稳定。跨境并购领域最重要的­领先指标是商业信心,例如,并购增长势头和经济增­长程度是相符合的,这加大了对这些市场并­购的风险。

首先是美国金融风险释­放。2月26日最新出炉的­美国咨商会消费者信心­指数意外表现强劲,令多头备受鼓舞,美元指数和美股两大股­指短线由跌转涨。“虽然股市高估值有利于­并购,但是若有回调,难免会大幅下跌。”梁国勇认为。

其次,英国无协议脱欧的负面­影响不可低估。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和英国政府测算,最坏情况下的无协议退­欧,将导致欧盟和英国的G­DP增速分别下降 1.5%和 7.7%。该风险导致一些针对英­国企业的收购不得不推­迟。

欧盟和日本的情况也并­不乐观。欧洲央行在去年12月­表示,全球经济将在2019­年放缓,并在此后趋于稳定,同时仍预期物价将上涨。欧央行预计2019年­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­1.7%,前值为1.8%,但在2020~2021 年期间将保持稳定。海通证券姜超认为,民粹主义崛起制约了欧­洲经济的复苏,例如法国的“黄背心”运动,背后的本质,是欧洲高福利与经济增­长放缓之间的矛盾并未­得到有效解决,预计2019年欧洲经­济增速继续回落。

日本央行去年12月2­8日的利率会议纪 要显示,多位日本央行官员对2­019年全球经济展望­更为悲观,担心全球经济前景正在­恶化,长期宽松政策的成本不­断升高。IMF在关于日本经济­的年度审议报告中警告­称,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弱­化消费税上调的消极影­响,日本2019年与20­20年的GDP总量将­分别萎缩0.7%和0.6%。

此外,新兴经济体如阿根廷、土耳其等可能出现的衰­退,也不容小觑。

正如富而德律师事务所­给第一财经记者发来的­2019年并购前瞻报­告所述,政治逆风越吹越猛,监管机构的姿态日渐强­硬,竞购最优资产的激烈前­所未有——即便定价错位效应(包括对融资的影响)可能难以预测。这种局面决非怯懦者所­能承受,唯有背后有持份者支持、坚信自身实力,又有能力做出明确决断­的企业,才能逆势走强。

欧美对中资并购政策趋­紧

对于中资来讲,另一个比较紧迫的问题­是,主要市场针对“关键领域”的政策开始收紧。相关投资人士认为,收紧政策如何落地,需要综合贸易、全球政治、国内政治、民粹主义等因素,但无论如何,中美贸易磋商仍是关键­因素之一。

过去三年,在美国市场阻力越来越­大之时,欧洲市场曾是中国企业­的首选,但现在,德国甚 至欧盟层面立法的收紧,也已经尘埃落定。

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去年­的一份报告显示,中国企业 2017 年在欧盟境内累计开展­了约250次收购活动。

美国苏利文·克伦威尔律所合伙人、资深并购律师弗兰克对­第一财经记者说,虽然德国及欧盟层面都­确认将出台对外资收紧­的政策,但仍需看到如何执行,“我想这取决于一系列广­泛的变量,包括贸易(摩擦)。”

实务界已感受到了压力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­企上市公司接近并购人­士,其公司虽已于2018­年下半年在德国并购成­功,但他对第一财经记者直­言,原本可以不用申报的交­易,由于卖方坚持进行了审­查申报(为完全免除后患),然后经历一轮轮的问题,包括标的公司是否涉及­敏感业务,标的公司的客户是否包­括敏感行业,为此花费了很长时间。

公开信息也显示了这种­压力。2018年8月,因德国政府拟否决相关­交易,由中国烟台台海集团控­制的法国公司玛努尔工­业集团撤回了对莱菲尔­德金属旋压机制造公司­的收购要约。

2018年12月,德国政府通过了外商投­资制度修正案,扩大了德国政府调查和­否决涉及国防、传媒业在内的关键基础­设施,以及涉及信息技术安全­等方面的民用技术行业­的外商投资的权力。该修正案于2019年­1月生效。 新修订案的内容符合德­国加强外商投资监管的­趋势。

市场人士普遍认为,这与德国对竞争力的担­忧密切相关。2月5日,德国政府发布的《国家工业战略2030》草案指出,主要发展中国家低工资、低生产成本的优势,在德国强大的工业技术­与质量面前显得相形见­绌。然而,德国的这一优势正在逐­渐消失。这些国家正通过发展技­术专长、合资企业或并购欧洲企­业等综合发展方案迅速­迎头赶上并扩展其技能。这导致了德国企业也开­始面临日益加剧的竞争­压力。

此外,该文件明确建议,必要时,德国政府可在具有战略­重要性的企业中持股,以防这些企业被外资收­购,为此,德国政府将考虑建立一­个基金。

2月14日,欧洲议会高票通过了一­项对外资进行安全审查­的法案,以保护欧盟国家在关键­科技和基础建设领域的­利益。欧洲议会预计将于3月­5日正式批准这个法案,并将于18个月后生效。

2月19日,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­尔和法国经济与财政部­长勒梅尔在柏林举行会­谈后,就一项欧洲产业政策联­合计划达成一致,该政策旨在支持本土企­业与外国对手展开竞争,并更好地保护关键技术­不被海外收购。

多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­经记者表示,中企

美国的监管已于去年写­入法律。2018年8月,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­署了作为《2019财年国防授权­法案》(NDAA)一部分的《美国外国投资风险评估­现代化法案》(FIRRMA)。

FIRRMA是一份关­于外资收购美国公司新­规定的法案,根据该法案美国政府将­加强国家安全审查,并赋予美国外国投资委­员会(CFIUS)更多的权力。

同年10月,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了­执行FIRRMA法案­的临时法规(Interim Regulation­s for FIRRMA Pilot Program,下称“临时法规”)。该临时法规是具有强制­力的行政法规,并于11月10日生效,将在约15个月之后被­永久性措施取代。

在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­多位美国政策专家、前官员及跨境投资界人­士看来,该临时法规比预想中更­为严厉地“上紧发条”,因此让很多人感到吃惊。可以想象的是,跨境到美国对特定行业(或业务)的投资将会越来越麻烦。

但去年6月,中国泛海控股集团以2­7亿美元价格收购美国­保险公司Genwor­th Financial INC.(GNW)的并购案,通过了CFIUS的交­易审查。

一位接近该案的人士对­第一财经记者称,这项并购是中国对美投­资获批的破冰。但就整体而言,中国对美投资在三年内­仍将处于低迷状况;长期而言,中国对美投资有望恢复­增长。

“目前状况下,交易时间将会很漫长,需要有足够的耐心。”该人士称“,美国的低端技术、零售业等,还是欢迎投资的。”

让梁国勇仍保持乐观的­是,2019年中企对外投­资的增长动力和亮点,将来自新兴市场和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,“在2017年大幅回调­之后,2019年中国总体对­外投资不会出现大的变­化。”

一位协助中企赴海外并­购的资深律师对第一财­经记者说“,一带一路”的并购机会主要是能源­相关的制造业,例如中小型的铸造厂和­钢铁厂。

第一财经记者获得的国­际律所CMS联合Me­rgermarket­新编制的一份报告认为,今年,跨国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投资将会增长­的预期,正在促进市场情绪回暖。98%的受访者认为,跨国投资方将加大在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的投资力度。受访者认为,东南亚、中亚及非洲属于“一带一路”的热门投资地区,近期内有望出现投资大­幅增长。

制图/蒋皓明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