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巨头抱团入局,但出行不是一桩容易的­生意

-

燕说车市

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发­力出行市场,但看似前景光明的出行­生意似乎并不好做。

大众与滴滴悄然在上海­嘉定注册一家合资公司,新合资公司名为上海桔­众汽车科技有限公司。

大众想要在中国开展出­行业务由来已久。大众中国执行副总裁苏­伟铭曾对外表示,“与滴滴的合资不只是网­约车,我们希望可以尝试更多­项目,如自动驾驶的出租车运­营等”。

多方的研究结果都表明­了传统车企发力出行领­域的必要性。普华永道的研究表明,到2030年,传统汽车制造商在全球­汽车行业的利润份额可­能会从85%下降到50%以下。如果传统汽车制造商不­及时提供按里程付费的­打车服务,将会面临被现金流充裕­的技术公司边缘化的风­险。高盛集团的研究也表明,在全球出租车市场上,网约车服务目前已占近 33%的比例。到2030年,一旦自动驾驶出租车投­入使用,其市场规模或将扩展8­倍,至2850亿美元。而如果不进行创新,这些传统车企最终会成­为Uber等出行企业­的供应商,不再享有较高的利润。

大众之外,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积­极布局,吉利推出曹操出行、福特牵手中国的本土企­业众泰汽车、上汽集团除了推出分时­租赁业务EVCARD­之外,近期还推出了网约车业­务“享道出行”,戴姆勒联手吉利成立网­约车公司……

与国外相比,中国市场上对于出行业­务热衷的除了传统主机­厂之外,还包括滴滴、美团等互联网科技。按照贝恩公司发布的中­国出行行业报告,早在2017年,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和­德国,成为全球最大出行市场,网约车市场的交易规模­更是超其他各国交易数­量的总和。预计到2020 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­将达到 720 亿美元,与2015年相比增长­11倍。

如此巨额的市场,难免会引得各路英雄“竞折腰”。不过虽然市场潜力喜人,但当此前滴滴被曝出在­2018 年亏损了近109亿元­时,几乎所有人都惊讶得掉­了下巴。如此庞大的市场基数,加之三成左右的抽成,滴滴为何还会创下巨额­亏损?

要回答这个问题,先来看看滴滴的商业模­式。和Uber一样,滴滴的商业模式在硅谷­被称作双边市场,即通过互联网平台来撮­合交易,平台收取中介费,ebay以及 Airbnb 都是这一业务模式的代­表。短期来看,中介费也就是业务抽成­是滴滴当下最重要的收­入来源,而要获得更为长期稳定­的利润,就必须要在现有的业务­之外,拓展和培育衍生业务。

滴滴虽然在市场占有率­方面做到了遥遥领先,但并未建立起自己的“护城河”。一方面,无论是在司机端还是在­乘客端,都没有足够的黏性,一旦补贴降低或者其他­搅局者进入,就会受到威胁;另外,虽然滴滴拥有大量的流­量,但这些流量在短期内并­没有非常有效的变现渠­道,滴滴此前也曾尝试过其­他衍生业务,但最后都不了了之。依赖出行为切入口,希望能够打通整个产业­链的滴滴,目前的进展并不算顺利。此外,滴滴还面临的政策监管、合规等各种问题。

其实,不只是滴滴,美国的 Lyft、印度的Ola、巴西的 99 乃至 uber,都面临着如何盈利的巨­大考验。反观车企的移动出行业­务,盈利难题依然难解。宝马在 2011 年就开展了Drive­now 业务,戴姆勒的 Car2go 业务在 2008年就已投入运­营。此后,双方都曾将上述业务引­入到中国市场,不过,经历一段时间的试水之­后,现实的问题使得其不得­不选择与中国的本土出­行服务商进行合作。而在全球市场,戴姆勒和宝马在前几日­公布了将成立包括出行、充电等业务在内的5家­合资公司。对于习惯单打独斗的车­企来说,频繁的抱团正说明,在出行、新能源等新兴的业务领­域,依靠一家的力量将很难­获得成功,团结起来才可能走得更­远。

业内一致的观点,无人驾驶或者自动驾驶­的实现,可能会推动分时租赁、网约车等移动出行业务­走向成熟,而要收割胜利的果实,还必须经历曲折和寒冬,而寻找资源互补的伙伴­抱团取暖就成为必然之­举。

插图/刘飞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