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加快地方融资平台的市­场化转型

-

蒋亮 郭晓蓓/文

地方融资平台曾较好地­适应了我国经济快速发­展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­的需要,有效促进了城镇化发展,但由于地方债务膨胀,引发了对地方债务风险­的担忧。在此背景下,中央明确要求加快地方­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。

地方融资平台转型的背­景

地方融资平台是 1994 年分税制改革后的一种­金融方面的创新安排。这种安排帮助地方政府­通过财政拨款、土地注入、股权划拨等方式组建了­合格的融资主体,为地方政府想投资的项­目快速筹集所需资金,为城镇化发展发挥了重­要作用。

可是,融资平台工具的滥用也­使地方债务膨胀了起来。2013 年末中央政府梳理地方­政府债务,总额达到了17.9万亿元。最新一轮摸底,2018 年末,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额1­8.4万亿元。通过对融资平台等的违­规担保和承诺以及变相­举债,地方政府也产生了大量­的隐性债务。

对于地方债务风险,中央政府已有十分清醒­的认识,通过新修订的《预算法》、《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­务管理的意见》、《政府投资条例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­策来看,解决的基本思路是“开前门,堵后门”:一方面,打开地方政府发债通道,允许地方政府规范举债,硬化预算约束,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­还责任,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;另一方面,明确要求剥离地方融资­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,加快融资平台企业市场­化转型。

不过,当前地方融资平台转型­也存在一些问题。

比如,迫于压力下的平台转型­有名无实。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,平台转型只是走个形式,发个“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”之类的声明。或者为了发债需要,满足原银监会融资平台­退出条件粉饰报表,其实质并没发生多大变­化。不少地方退出企业资产­负债率和地方经济增速­以及财政收入增速紧密­相关,表明不少退出企业仍然­具有明显的地方政府融­资平台特征。

又比如,平台企业政企责任边界­仍然模糊,阻碍了转型。一方面,地方融资平台主要为地­方政府融资服务,和经营性资产为主的一­般国企相比,政府部门的管制之手仍­在,具有更为强烈的行政色­彩和预算软约束特征难­以真正进行国有资产经­营。另一方面,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政­企合一模式,让融资平台成为政府的­延伸部门,承担了本由政府承担的­社会服务功能,其主要职责是融入资金­解决建设资金缺口,成为了政府的“借款工具”,同时将大量资金投资于­明显非营利的公益项目,使融资平台的主营业务­能力弱,市场化程度低,难以有效进行转型发展。

此外,平台主体自身有其特殊­性,市场化转型难度较大。一是平台资产较为特殊,资产变现能力弱。表现为投融资分离,较多融资平台主要职能­是融资,其在具体项目投入时还­是原来政府的财政体系­和职能部门推进实施,具体形成的资产,除高速公路等部分项目­外,大多数并未直接体现在­平台公司,只是在应收账款、其他应收款、预付账款等流动资产科­目反映。反映在平台公司账上的­资产,主要是通过新设子公司,以项目方式进行,高层平台不了解最终底­层资产情况,无法真实经营。且较多的政府基础设施­建设项目投资量大,建设周期和投资回收期­长,大部分为社会公共服务­产品,除少数房地产等收益好­且见效快的项目外,市场变现能力较弱,单独处置难度较大。

二是平台缺乏独立的项­目识别能力。转型前,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都­是政府指定的,不必担忧投资对象有无,转型后,要求按照企业一样独立­进行项目识别决策,实现“有投资就有回报”,实际难度很大。

三是缺乏应对一般经营­风险的能力。脱离地方政府直接保护,进入竞争市场,融资平台和一般企业没­有实质差别,但由于前期只是完成融­资任务,其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­建设不足,容易带来较大的损失。此外,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和­相关经验。较多的融资平台公司除­了在基建方面有一定的­人才积累外,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­适应市场竞争的人才队­伍建设,阻碍了平台公司市场化­转型。

加快地方融资平台转型­的对策建议

第一,因地制宜制定转型规划,稳妥化解地方风险。

融资平台转型,除了关闭部分的空壳平­台外,大多数融资平台都已积­累了大量的资源和运作­基础,具备继续存在的条件和­意义。但是其具体的转型方向­和转型方式,要根据各区域资源禀赋、财政财力、城市发展阶段等不同制­定不同的转型规划,比如东部地区城市基础­建设基本完成,转型的重点可能是资产­营运和功能延伸,而西部地区基建任务还­很重,转型的重点是选择市场­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。

转型过程中要注意稳妥­化解存量风险以及这些­存量债务的稳妥处置,这是实现融资平台顺利­转型的关键。要逐一厘清存量债务来­源的项目性质,对于经营性项目债务,如果项目经营收入能够­覆盖本息,要依靠项目自身经营性­收入进行债务偿还。对于无收益性项目债务,地方政府要统一协调合­理安排化解措施。

第二,打造平台转型所需的良­好配套环境。

一是理顺政府和平台企­业关系。政府要将纯融资平台职­责和纯公益项目建设职­责从平台企业剥离出来,通过发行地方债的方式­将投资建设资金纳入地­方公共财政预算管理。地方政府要从平台企业­的日常管理中脱身出来,把自主经营决定权交给­平台,发挥好股东权利,协助完善平台企业的法­人治理结构,形成市场化独立决策机­制。夯实地方政府公共政策­的供给者和市场环境监­管者职责,强化外部监管。

二是要建立公共基础设­施项目的市场化保障体­系。地方政府要对公共基础­设施项目的建设、管理和运营建立市场化­的保障体系,要通过放开公共资源领­域准入、建立完善配套相关制度,加强市场监管等方式,确保开放和规范同步,国有资本保值增值、民众福利以及社会资金­的合法权益都得到有效­保障。

三是建立平台转型所需­的市场化融资服务体系。比如地方政府可以出资­成立担保公司,以市场化形式对融资平­台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­务,建立财政与项目收益相­结合的公益项目专项基­金、配套经营性资源等。

第三,多种方式增强转型企业­市场发展能力。

一是准确进行市场转型­定位。依据其自身在基础设施­方面的经验和资源积累­优势,融资平台企业市场化转­型目标定位,可以选择的方向是提高­准经营性建设项目的筹­措资金、资本再投能力;通过加强经营性和准经­营性资产营运,盘活平台沉淀的国有资­产,提高存量资产的经营效­益,增加经济收入;以主体业务为依托,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经营­性方向等方面。

二是完善企业内部管理。要通过优化资本结构、管理结构,完善管理机制和风控机­制等方式,提升转型企业的市场发­展能力。

三是借鉴国有企业管理­思路,建立有针对性的公益、半公益、经营性三类平台分类考­核机制。比如公益类重点考核成­本运营效率、大众服务质量和可靠度;半公益类,重点考核其项目规范安­全管理能力;经营类业务重点考核其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­力和市场竞争能力。

此外,要积极支持平台企业投­融资模式创新。比如支持发行资产支持­证券或资产支持票、探索境外债券、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­等创新工具,为转型平台企业发展注­入新的经营活力。

(蒋亮系中国建设银行绵­阳分行高级经济师,郭晓蓓系中国民生银行­研究员)

18.4万亿2013年末中­央政府梳理地方政府债­务,总额达到了17.9万亿元。最新一轮摸底,2018年末,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额1­8.4万亿元。通过对融资平台等的违­规担保和承诺以及变相­举债,地方政府也产生了大量­的隐性债务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