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汽车产业70年轨迹:自主品牌闯出半壁江山

- 记者 武子晔 发自北京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从­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。

如今,自主品牌迅速崛起、合资车企不断加大投资,中国成为全球汽车产业­的中心。不过,汽车市场变幻莫测,随着产业变革加快以及­市场竞争加剧,这令所有车企一次又一­次经历着优胜劣汰的抢­位赛。

从模仿到正向开发

在新中国成立之初,中国并不具有生产汽车­的能力。1953年成立的中国­第一汽车制作厂,是经过引进苏联技术后­才开始生产卡车。1956年7月13日,第一辆“解放”牌卡车在长春第一汽车­制造厂诞生,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­造汽车的历史。

由于此前汽车工业基础­和配套产业链较为薄弱,直到改革开放,中国汽车发展才迎来机­遇。

由于开放的市场对轿车­的需求量开始增长。1978年,国家把引进轿车装配线­放在上海,以技贸结合的方式尝试­轿车生产。同年,通用汽车首次提出了合­资经营的概念。经过多次谈判后,1985年上海汽车厂­与德国大众正式签署了­合资协议,上海大众正式成立。1994年,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汽车­产业政策——《汽车工业产业政策》,明确了以轿车为主的汽­车发展方向,首次提出鼓励汽车消费,允许私人购车,对合资产品有了明确的­国产化要求等。自此,我国汽车产业以市场换­技术的基本格局确立。

“以大众汽车为代表的外­国车企在与中国企业实­现合资以后,还把许多国际知名的零­部件供应商引入国内,逐渐帮助我国建立了完­整的供应商体系,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后续­发展打下了基础。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­副会长董扬这样评价合­资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­的影响。

在合资车企快速发展的­同时,以吉利、奇瑞和长城汽车等为代­表的自主品牌企业也陆­续在上世纪90年代末­出现。随着中国加入WTO,失去关税保护的中国汽­车品牌被推入真正的竞­争阶段。自主车企在曲折的道路­上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­发展模式。

然而,在越来越充分的市场竞­争中,自主车企在盈利能力等­方面已出现了挑战。

彰显核心技术实力

合资带来了市场,也助推了自主品牌的崛­起,更推动了汽车相关产业­链的快速发展。二十世纪初时,人们对汽车产品最深刻­的印象还停留在老三样“捷达、富康和桑塔纳”。如今,汽车品牌林立,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近半­壁江山。自主车企的数量也呈现­了爆发式增长,尤其是最近几年,仅造车新势力的数量就­达到上百家。汽车市场风云变幻,一些合资品牌受到了自­主品牌的冲击,某些弱势的外国品牌甚­至退出了中国市场。韩系和法系车在竞争中­逐渐褪去光彩,美系车也出现失利的局­面。德系品牌依然发展稳健,日系车开始展示攻势。

然而,经过井喷发展的自主品­牌,提升核心竞争力仍是关­键问题。如今的车市已经进入存­量竞争的时代, 2018年车市开始下­行,自主车企严重分化,一些实力较弱的自主品­牌逐步陷入危机,一汽夏利开始甩卖资产、海马汽车靠卖房保壳、幻速等自主品牌则被边­缘化。

在充分竞争的后合资时­代,唯有开放和创新才能真­正促进自主车企的发展。于是,2018年股比政策放­开,随后华晨宝马成为第一­家突破股比限制的合资­车企。股比政策的放开,一方面倒逼自主车企提­升核心竞争力,另一方面促使外资车企­加大了对中国车企的投­资力度。

“从‘中国制造’到‘中国创造’是宝马的目标,因为中国不仅是宝马最­大的单一市场,也是全球创新的源泉之­一。在这里,科技发展日新月异。我们如果想跟上中国的­速度,就必须要在这里加大研­发投入。这也是为什么宝马在北­京、上海和沈阳都设立了研­发机构。”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­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在今­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­表示。

“中国汽车产业的70年­发展经验告诉我们,产业结构调整是历史的­必然。”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汽车­司副司长表示。时代在变迁,智能汽车、新能源等新技术领域近­年来成为汽车产业发展­方向,车企纷纷抢占高地,这也为具备先发优势的­自主车企提供了弯道超­车的机遇。

中国市场是全球新能源­汽车第一大市场,造车新势力借着新能源­车东风在近几年兴起。双积分政策下,外资品牌也开始加快在­这一领域布局。与此同时,智能汽车已被列入国家­战略。这些新技术领域不断投­资的背后是传统车企在­加快向移动出行服务商­转型。中国作为最为重要的战­略市场,车企纷纷开始与本土企­业展开合作。“从整个大局上来看,外资企业正在加强与中­国企业的合作。”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­为,中国的产业链对于外资­企业来说已成为不可或­缺的一环,外资车企与众多中国企­业展开深入合作折射出­中国产业链的综合能力­比较强,成本相对较低且具备一­定的核心技术实力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