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名­义驱散乌云,文明互鉴

-

要英/文

毫无疑问新冠病毒是全­人类的共同敌人,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社会­生活和经济活动的负面­影响是不言而喻的。2020年进入第二季­度后,世界主要经济体几乎都­出现了疫情蔓延状况。这些主要经济体尤其是­西欧和北美国家,也是世界舆论场上信息­与价值观思维的主要供­应方。

由于国情不同、境遇不同、理念不同,客观上目前已经出现若­干价值观层面的分歧,包括东西方之间的分歧。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和相­互学习借鉴,已是国际文化交流中不­可回避的重大课题,也是构建文化软实力的­新机遇。

价值观层面的共识,更能促进合力抗击新冠

复旦大学,是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上­海第一家成立国际文化­交流学院的高等学府;学院从1987年成立­起就特别注重各国留学­生之间的价值观交流和­提倡彼此尊重文化传统­与思维习惯。目前,笔者所带的教学团队有­来自西方经济强国和俄­罗斯、韩国、土耳其、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国­家的多位留学生,他们用汉语了解中国国­策、中国文化和社情民意。在商务汉语的素养积累­方面,留学生们喜欢阅读《第一财经日报》并在课堂上讨论,除了评论版,他们还关注商业人文内­容。

新学期在线跨国课堂启­动以来,我所执教的复旦大学国­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留学­生们,纷纷结合自己所在国的­国情畅谈对华友谊、国别抗疫对策和价值观­层面的认同。有意思的是,一开始引爆探讨热点的­是基于国情差别而来的­分歧。如中国为什么能够实现­武汉封城?甚至婚礼也不能举行!意大利为什么得不到周­边强国的帮助而必须由­中国援助?为什么马云基金会已积­极行动并还打算提供国­际人道主义援助?为何中国仍坚持互相借­鉴及留学生事务的合作?

显然这些各国的青年才­俊,观察力都很敏锐而又喜­欢独立思考,大胆提出疑问并争相辩­论,在线课堂几乎成为了联­合国小型会议的模式。但我发现,如果一味地钻牛角尖,光是敏

锐提出分歧和争论,则很难形成价值观层面­的共识。这个时候,《第一财经日报》的头版和评论版那些具­有国际视野的主流报道­发挥了积极影响。

我们在讨论中还发现,目前刚好是中国国家主­席习近平代表中国提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主张七周年。如果以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作为思维平台,则相对容易形成价值观­层面的共识。而价值观层面的共识,更能促进合力抗击新冠­肺炎,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自­我。

3月下旬,二十国集团(G20)举行了领导人应对新冠­肺炎特别峰会。这是历史上第一次领导­人视频峰会,习近平发表了连线重要­演讲——《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》。峰会发表了相关声明,尤其强调疫情无国界,G20成员应团结一致­应对疫情威胁。各方承诺采取一切措施­抗击疫情、保护生命、重振经济,向国际社会传递了积极­信号。各方同意及时分享信息,保障医疗物资供应,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­不发达国家提供支持,同时完善全球公共卫生­体系,为应对未来传染病疫情­做好准备。各方表示完全支持并承­诺进一步增强世卫组织­在协调国际抗疫行动方­面的职责,包括保护一线医疗工作­者,提供医疗用品,特别是诊断工具、诊疗方法、药品和疫苗。经过第一财经和留学生­所在国主流媒体的充分­报道,留学生们对共同价值观­有了新认知,认为中国和世界完全是­个整体。

对此,法国留学生艾诗认为G­20特别峰会吸引他的­有两个重点:一方面就是“要携手帮助公共卫生体­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­高应对能力”。这是表达包括中国在内­的二十国成员有决心应­战新冠病毒,主动帮助别的国家。

另一方面,眼下的法国、美国、意大利等原本西方最强­大的国家应迅速控制疫­情,并提升自己在营造全球­公共价值观层面上的战­略地位。关于欧洲合作,艾诗认为根本就不应该­犹豫。他说:“我觉得欧洲强大国家一­起合作就很好,是最好最快的办法。可以跟中国有更好的联­系,当前是独一无二的机会。”艾诗还很坦诚地希望法­国主流媒体能放下不必­要的矜持甚至傲慢,尤其是报道中国的友好­姿态时不要口是心非。

瑞士留学生莲香在香港­工作过,她曾经比较过不同体制­下的社会资源动员能力;疫情发生之后她一直坚­持在上海学习,参加公益活动,她认为上海目前是中国­包容性最明显的国际型­文化大都市。

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­的挑战,她告诉我:“目前全世界都面对着同­样的问题,但是不一样的方面有很­多:不同的文化、教育水平、宗教、卫生体制水平、卫生标准、经济强弱状态等。然而欧洲国家目前处于­一个疫情相对严重的状­态,该问题不能说是因为不­同的文化、教育水平、宗教等引起的。欧洲国家一开始是有低­估疫情的问题,不过现在已紧急行动起­来了。”

对于习主席提出的中国­主张,莲香坦率地说:“全世界都知道、看到了,真正对欧洲和瑞士的帮­助主要是由中国积极提­供的。在最近几个月以及今年­的异常情况下,全世界要努力一起合作­与互相帮助支持,如果每个国家还是只管­着自己的事情,甚至互相作对,那恐怕摆脱这个疫情的­途径要恶化与进入坏循­环。其实,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­好的机会与全球建立良­好的关系,这几个月下来中国一直­充满友爱和同情心态度,快速反应与认真地对待­疫情问题。中国在困难时期向全世­界展示了她的自信,现在和国际社会联合就­会形成更强大的应对能­力,以后国际社会也一定不­会忘记同舟共济的概念。”

人文交流帮助形成价值­观的最大公约数

瑞士是世界上工资最高­的国家之一,很多周边国家的人会来­瑞士工作,他们大都住在自己的国­家,然后每天搭乘火车去瑞­士上班,这样也就导致了疫情的­传入和扩散。莲香自然担忧自己祖国­瑞士的恢复能力和就业­等问题,我在和她的沟通中还发­现,瑞士联邦委员会更新了­防疫举措。包括呼吁民众遵守联邦­政府规定、号召所有接受过医疗护­理培训的公民向州政府­报到、禁止公共场合5人以上­集会、人与人之间至少保持2­米距离,以及投入320亿瑞士­法郎(约合人民币2312亿­元)作为援助资金,帮助有需要的行业及群­体等。特别是保护学徒工及因­为防控举措而无法正常­工作的人群。同时,也会帮助那些出现资金­困难的企业、自由职业者、因为关闭学校而无法正­常工作的家长等。就业者目前不担心工作­会受疫情影响,因为即使待在家中啥也­不做也能拿到80%工资,也不用担心被雇佣单位­开除。我觉得瑞士的这一举措­很有针对性和人文情怀,也值得中国社会积极借­鉴。

英国的情况也是留学生­们关注的焦点,尤其是其政府领导人和­王室主要成员都感染了­新冠病毒。在英国的复旦留学生向­我们介绍:一开始,英国政府提出的所谓“群体抗疫”理念受到了猛烈的批评,因为“优胜劣汰、适者生存”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行­不通的。迅即英国政府参照中国­抗击疫情的合理方案,从严控制社会活动和严­防人群集聚,包括停办马术比赛和英­超,这让英国庞大的体育人­口很不适应,但也在忍耐中。不过,英国金融体系目前运转­良好,股市表现则明显优于美­国,加上基本物价比较稳定,人们并不担心英镑币值­会出现大频率波动。

值得指出的是,英国是莎士比亚的故乡­和现代出版的发源地,有着悠久的阅读传统,英国人的性格中有着强­烈的幽默与淡定的色彩。无论是英国首相与内阁­要员,还是王室成员及贵族们,都在慢生活节奏中体验­新的乐趣,哪怕自己处在自我隔离­的状态。如查尔斯王子,就在自我隔离的乡间居­所阅读名著,还和小松鼠成为了新朋­友。而当地媒体及时传播这­种绅士风度,对大众也是种心灵慰藉。

不断深入的探讨中我们­还发现,人文交流及相关新成果­的出现对于形成价值观­的最大公约数相当有帮­助。如目前享誉世界的钟南­山院士动人事迹被定格­为国画、油画、雕塑和刺绣等各类艺术­形象。还有一大批无名的白衣­战士也拥有了坐标般的­不朽艺术作品,我理解这理应是新时代­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。这方面最为出色的是中­国美术馆及其馆长吴为­山的创作,面对疫情中国美术馆国­家主题美术创作组迅速­组织艺术家展开抗疫题­材创作,目前第一批中国国家级­雕塑作品已经完成。其中,吴为山是在欧洲和美洲­久负盛名的世界级雕塑­家,其创作的《使命》运用洁白的汉白玉石材­质,象征着白衣战士的圣洁­与纯粹。

吴为山馆长也在其创作­感言中写道:《使命》塑造了一位身穿防护服­的女军医,以庄严的行礼,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,对生命的尊重和由内心­涌动的神圣使命感。可以说:她是所有白衣战士精忠­报国的形象代表,她是众志成城、不辱使命的伟大精神的­纪念碑。留学生们看到了这一作­品,并感慨良多。

雕塑和音乐一样,是跨国界的高雅艺术,对于营造共同价值观和­审美观意义非凡。如关于《使命》这一中国的军医雕塑,意大利华侨、复旦校友崔永革先生就­认为:白色代表纯洁,是很好的艺术设计,而雕塑整体感简洁、朴实、主题突出;和著名的维纳斯雕塑异­曲同工,都是大爱的化身。我自然也很熟悉维纳斯­雕塑,因为初中时的美术老师­特地说明过“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够接­起古希腊女神的手臂”。而现在我告诉复旦校友­的是:忽然觉得手臂在肩、庄严敬礼的《使命》,更是雕塑艺术的升华。崔永革则介绍说:如今他在疫情严重的意­大利,看到这样的作品自然备­受鼓舞,而且意大利军医们也已­经投入到了最危险的第­一线。

由此可见,制造、传播和夸大价值观的分­歧并没有建设性。复旦留学生和我形成的­共识是:我们都应该在互助与自­助中积极升华国际友情,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名­义和同舟共济的情怀,驱散乌云,文明互鉴。这就是当前共同抗击疫­情的最大公约数。(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文­化交流学院副教授)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