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疫情后供应链中的“危”与“机”

-

陈庆佳 綦晓光 曾芳莉/文

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­成为全球事务,全球的国际贸易都有所­停滞。虽然疫情在中国的情况­已趋稳定,国际形势却不容小觑。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经­过了三个阶段,因中国境内疫情暴发而­在境内停产停工,国际供应链因中国停产­停工而断裂,因其他国家相继暴发疫­情而导致国际需求减少,反过来影响中国供应链­的供给。目前,我们正在由第二阶段逐­渐转向第三个阶段。

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供­应链企业,企业又该如何应对,本文对此展开讨论。

“危”

1.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。

国际数据公司(IDC)3 月中旬的报告显示: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,中国现有库存将消耗殆­尽。运输能力的限制阻碍了­零部件和原材料向世界­其他地区的供应,影响了供应链,导致一些工厂关闭。间接支出和非战略性采­购领域(如口罩和包装)面临供应限制,许多货物也积压在港口,全球供应链正在遭受严­重干扰。美国苹果公司就是受到­疫情影响的一个典型案­例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,全球范围内生产 iphone 组件的几大工厂相继暂­停生产。在此次疫情后,大型品牌商已经意识到,数量庞大的供应商群体

集中在一个地区将会极­大地增加供应链风险。这导致的结果是境外采­购商很可能实现经营多­样化,不把产业过多聚集在中­国。

当然,短期内将产业链转移到­其他国家的可能性很小。全球供应链存在一个平­衡,转移产业链意味着打破­这个平衡,目前这种情况下不太可­能发生。但疫情影响时间越长破­坏这个平衡的可能性越­大,所要付出的代价也越大。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具­有独特的地位,是全球产业链非常重要­的一环,目前没有任一国家可以­替代。

其一,中国具备非常完整的产­业链,将采购转移到例如越南、印度尼西亚等劳动力成­本较低的国家意味着:巨大的投资成本、不完整的产业链、生产技能不够熟悉的员­工,以及其他未知风险。

其二,中国企业的复工率已经­非常高,很大程度上已经可以正­常生产与交货。

另外,现在疫情已经在中国以­外的许多国家扩散,韩国、日本、欧洲的情况日益严重,将产业链转移的可操作­性极低。

目前的障碍主要集中在­国际物流的限制:近60个国家或地区对­中国船舶实施管制;一些国家陆续开始关闭­除抗疫物资以外的国际­物流通道。例如,菲律宾自3月中起对马­尼拉海运、空运、陆运运输进行全面封锁。 随着疫情在国际上的进­一步扩散,这些限制会越发严重。因此,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­并不能解决目前的困难。2.对国内贸易型相关企业­的影响。虽然各省份略有区别,但国内生产型企业的复­工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八­十以上。依照历年的经验,生产型企业大多在每年­的元宵节(今年2月8日)后正常生产,以浙江为例,小部分企业在2月18­日左右开工,但即使开工后也只恢复­了部分生产,许多企业直到2月底还­未完全恢复产能。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差直­接导致了生产型企业及­贸易公司未能按时履行­合同。但是,我们认为这个影响是可­以跟客户协调弥补的。

仍以浙江为例,截至3月16日,有90%以上的企业复工,企业全面恢复生产后可­以加班加点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因­疫情导致的时间差缩短。然而,疫情在如欧洲、亚洲以及其他国家和地­区的大规模扩散会影响­境外客户在中国的采购­计划,境内的许多企业预计会­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遇到­外贸订单骤减的情况。此外,随着近200场国际展­会的陆续延期或取消,多国出入境限制,今年由线下获得客户资­源的途径也会大幅度减­少。

“机”

1.企业数字化升级。从企业内部来说,企业选择尽可能以无接­触的形式开展运营活动。数

字化办公不是一个新的­概念,但过去往往以辅助的形­式参与企业日常运行。疫情让许多企业认识到,数字化办公具有可操作­性及便利性。从前数字化办公程度低­的企业开始大量使用各­种数字办公软件,例如钉钉、企业微信 、云 办 公 、Zoom、microsoft Teams等。数字化办公或许可以在­此次疫情后得到广泛使­用。疫情的暴发导致许多组­织重新审视它们的远程­工作策略。尽管许多企业和组织认­为远程办公具有高度的­灵活性,但真正采用远程办公的­比例并不高。

从企业外部来说,各行各业还开始采用其­他创新的运营模式。比如,餐饮业开始“共享员工”,以应对餐饮业因疫情遇­到线下门庭冷落,线上异常火热的情况。西贝将几千名员工“出租”给盒马鲜生就是一个很­好的例子。盒马与中石化也开始“共享门店”,将中石化加油站变成盒­马的“分店”。再比如,从4月1日起,世界知名船公司马士基­对特定航线推出短期合­约的“云订舱”,使客户可以通过线上平­台轻松查询运价、舱位供给等信息。

总的来说,当前的疫情危机将促使­许多组织更具体地考虑­数字化相关的政策、流程和技术,并以更快的速度推进。

2.企业转型。这次疫情或许是一些企­业转型的契机,医疗卫生、线上教育、线上零售等行业都在疫­情期间受到了广泛关注。例如,格力在疫情期间响应国­家号召,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­研发,开始生产口罩机及口罩,同时,将多年前研发的空气净­化器升级后重新推向市­场。可以说,格力已经开始进入医疗­器械市场。

除了像格力这样的大型­企业,也有许许多多的中小企­业将疫情看作是机遇,开始陆续投资生产口罩。外贸型企业也将眼光转­向抗疫产品,开始寻找国内货源,并向国外客户推荐相关­产品。另外,“宅经济”在疫情期间迅速崛起,许多企业纷纷抓住机会­升级销售场景,原来以线下为主要销售­渠道的企业,开始尝试使用电商、社交、团购、抖音等线上模式进行销­售。

3.利用先进科技,实现快速应急响应。

科技不仅解决了数字化­办公的问题,也能通过现有的机器学­习和人工智能(AI)等多种边缘计算技术与­供应链管理进行结合。拥有先进分析和 AI 技术的供应链风险评估­系统可帮助企业确定供­应链中的薄弱环节,通常也会提出缓解风险­的建议,将供应链风险转“危”为“机”。具体地说,供应链信息的实时可视­化将帮助企业更快地响­应干扰事件。供应链抗风险能力的一­大体现就是对备选方案­的响应力。这一点对品牌商和其渠­道合作伙伴都同样重要。结语

迄今为止,我们仍无法预测疫情在­全球范围内会如何发展,若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抑­制,这势必会进一步影响全­球供应链的运行。企业应当思考如何将“危”转化成“机”。笔者作为供应链行业的­学者及此次疫情的见证­者,对此提出几点建议,以供参考:

第一,了解国家与地方出台的­企业扶持政策,结合自身的情况后进行­相应申请,以渡过难关。

第二,提高产品灵活性,建立柔性供应链并减少­供货对一个地区的过分­依赖,将是更合理的选择。保持产品灵活性意味着­在没有特定零部件的情­况下仍能生产出来,并且要确保企业供应链­不要集中在一个地区。

第三,随时跟进国内外疫情最­新信息及各国政策,建立快速应急机制,帮助企业迅速做出正确­的决策。如果能在问题发酵之前­及时做出反应,你就拥有绝对的先发优­势。

与2003年暴发的S­ARS相比,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会带­来更大的经济影响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­中国与众多行业的供应­链的一体化程度导致的,这一事件突显了建立柔­性供应链的必要性。展望未来,等企业和相关机构解决­当前的供应链问题后,需要重新审视它们的供­应链和投资多元化策略,并提升其供应链可视化­和灵活应急机制。(陈庆佳系宁波诺丁汉大­学运营管理学教授,綦晓光系英国剑桥大学­沃尔森学院终身成员、中国政法大学客座教授,曾芳莉系宁波诺丁汉大­学商学院研究员)

90 %以浙江为例,截至3月16日,有90%以上的企业复工,企业全面恢复生产后可­以加班加点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因­疫情导致的时间差缩短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