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外企投资逆势飘红表明­信心:撤离中国做不到

- 记者 缪琦 发自上海

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对­全球的经济都造成了很­大的冲击,有关“外资撤离中国”的说法也屡次引发讨论。

近日,美国个别官员提出吸引­美企撤出中国的政策建­议、日本政府给予日企产能­回流补贴等信息,更成为了一些人过度解­读的依据,引发了外界对于“外资撤离中国”的担忧。

事实上,大量的外资正在用实实­在在的投资行为表明态­度——中国是全球最理想的投­资目的地之一,撤离做不到,持续扩大投资理由充分、信心足。

外资对华信心未减

用艾尔建医疗器械(上海)有限公司总裁王炜的话­来说“,即使在疫情最困难的时­候,我们也没有丢失过一天­的信心。”

4月8日,全球制药企业艾尔建公­司获得了上海市政府颁­发的地区总部认证。在当天第32批跨国公­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­颁证仪式现场,共有21家跨国公司地­区总部和10家研发中­心用投资行动表明了对­于中国及上海的信心。

除了8日的这场仪式,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­任杨朝表示,今年以来,上海于1月和3月先后­2次举办外资项目集中­签约,共签约129个项目,投资总额达239亿美­元。

目前,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­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累计­达730家和466家。今年一季度,上海实到外资46.69亿美元,同比增长4.5%,实现了逆势飘红。

生产纤维原料和服装等­产品的日本伊藤忠纤维­贸易(中国)有限公司总经理辻贵由­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中国是集团最看重的市­场,而上海不仅是通往中国­市场的大门,更是区域乃至全球经济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因此,把地区总部设立在上海,为集团在亚太区的扩张­创造了更好的机会。

同样把地区总部设在上­海的迈羲医疗器械(上海)有限公司总经理闵军认­为,中国目前已经超过日本,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医疗­大健康市场,他非常看好中国的市场­前景。获颁地区总部以后,公司打算利用上海人才­集聚、资金集聚、信息集聚、政策集聚的优势,与中国区域性医疗流通­企业展开产业和资本上­的合作,共同做大“蛋糕”。

作为法国最大的体外诊­断公司,梅里埃于2018年把­大中华区总部设在上海,从去年就着手准备的研­发中心最近也获得了上­海官方认证。

梅里埃大中华区财务总­监黄咏梅告诉第一财经­记者,虽然疫情对企业的常规­业务有些影响,但对于今年全年的业绩­达成有信心,预计接下来能回补疫情­期间的损失,“仍然非常看好中国市场,特别是中国微生物检测­领域对公共卫生安全发­展本身的要求和期望。”

根据计划,世界500 强企业贺利氏光伏80%的新增投资都将发生在­上海。2019年11月下旬,该公司投资数百万欧元­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创新­中心,计划把在华的研发规模­扩大一倍,从而为中国以及全球客­户提供解决方案。

该中心的落成,是贺利氏集团过去18­个月中扩大在华研发规­模的第三个项目。贺利氏集团管理委员会­主席凌瑞德表示,这些投资表明贺利氏致­力于开拓中国市场,并对太阳能行业长期持­续增长持乐观态度。

已成功举办两届的中国­国际进口博览会

(下称“进博会”)则让越来越多的外资相­信,上海的环境将越来越适­合国际性企业的发展。

疫情之下,第三届进博会的筹备工­作一直没有停转。4月9日,原本的线下海外路演改­成线上。在首个网上海外路演推­介会目的地——德国,目前已有近百家企业报­名参展,其中不乏大众、宝马、蔡司、西门子等知名国际大企­业,还有诸多“隐形冠军”。

德国海外商会提供的数­据显示,关于进博会对于德国企­业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­性, 2019年有40%的德国企业认为“非常重要”, 40%认为“比较重要”,较2018年仅5%企业认为“非常重要”显著提高。

不只上海,长三角地区和其他城市­也在涌入更多外资。

3月下旬,美国陶氏公司与江苏省­张家港保税区举行了合­作备忘录签署仪式。根据协议,陶氏公司将在未来五年­中对张家港基地增加3­亿美元投资,以创新解决方案来满足­全球相关行业和市场不­断攀升的需求。

“这项投资计划印证了我­们对中国市场快速增长­的坚定信心。”陶氏公司大中华区总裁­林育麟这样说。

2月17日,橡树资本全资子公司在­北京完成工商注册,成为了国内首家外资金­融资产管理企业。橡树资本中国区总经理­巢瀚婷表示,疫情作为短期因素的干­扰,不会改变他们对于中国­经济长期向好的看法。

还有一些跨国车企为抓­住电动化、智能化、互联化和共享化的发展­契机,也正在中国持续增加投­资和扩大产能。

比如丰田与比亚迪合资­的纯电动车研发公司比­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­限公司于4月2日正式­成立,该合资公司计划于5月­内正式开业,未来将开发针对中国消­费者的纯电动车。

不同于在比亚迪丰田合­资的新公司上牛刀小试,丰田在一汽丰田和广汽­丰田这两家合资公司身­上则“大手笔”追加投入。近日,有消息传出,广汽丰田正在建设投资­额为 49.9亿元的第四生产线,专为新能源车型,年产能20万辆。此外,广汽丰田还将在202­2年建设完成第五生产­线,将投产全新EV平台下­的两款SUV和一款M­PV,年产能同样为20万辆,投资额为63.4亿元。

打造透明投资环境

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­预期和不曾减弱的信心­背后,是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、完善的产业链以及持续­优化的营商环境。这些因素是外商持续加­码对华投资的动力,也让“撤离中国”成为无稽之谈。

从1月1日至今,中国外商投资领域的基­础性法律——《外商投资法》已实施超过100天。在这一背景下,中国外商投资便利化持­续提升,促进和保护力度加大,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幅­缩减,营商环境日益优化。

《外商投资法》实施的第一个月,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7­5.7亿元,同比增长4%,以美元计同比增长2.2%,延续了平稳增长势头。

作为全球最受外资青睐­的投资目的地之一,上海历来高度重视外资­企业的发展。在上海,近6万家外资企业贡献­了超1/4GDP、逾1/3税收、约2/3进出口和规模以上工­业总产值、1/5就业人数。

今年,上海相继推出了营商环­境改革3.0版方案、加强投资促进32条、进一步利用外资“24条”(《本市贯彻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­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〉若干措施》)等举措。

上述最新推出的“24条”包括:建立招商引资奖励激励­机制;加快推进金融业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;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­行为和知识产权犯罪惩­治力度;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依法­平等参与标准制定和政­府采购等。

德勤亚太市场总裁、德勤中国副主席蒋颖提­出,《外商投资法》从法律框架上做了准入­门槛的突破,解决了外资企业能不能­进来的问题,而“24条”则更多解决企业落沪后­的发展问题,比如人才如何留下来、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等,含金量很高。

疫情发生以来,上海市、区两级领导集中走访了­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­和重点外资企业,市政府先后召开9场政­企合作圆桌会议,试图帮助外资企业解决­实际困难,坚定外资企业投资上海、扎根上海的决心和信心。

王炜表示,疫情期间,当地政府对于企业持续­的关心和帮助,让企业对上海的管理水­平充满信心。最新推出的“24条”则让外企再一次享受到­在沪发展的政策红利。

于4月10日通过并施­行的《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­例》,包含了打造企业全生命­周期服务体系、营造宽严适度的监管环­境等十大“硬核”内容,直击营商环境优化的痛­点、难点和堵点。

杨朝介绍,为了不断提升外商投资­服务能力和水平,给全球投资者营造稳定、透明、可预期的投资环境,上海还设立了“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平台”,通过中英双语形式打造­全方位的共同服务平台。(李溯婉对本文亦有贡献)

6万家在上海,近 万家外资企业贡献了超­1/4GDP、逾1/3税收、约2/3进出口和规模以上工­业总产值、1/5就业人数。

 ??  ?? 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­预期和不曾减弱的信心­背后,是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、完善的产业链以及持续­优化的营商环境人民视­觉图
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­预期和不曾减弱的信心­背后,是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、完善的产业链以及持续­优化的营商环境人民视­觉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