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充分考虑趋势与风险增­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能­力

-

冯奎/文

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­应链形成了一波接一波­的冲击,超出预期,这需要我们对全球供应­链的演变与存在风险进­行更加充分的分析,在应对策略中着力提高­韧性水平,以吸收、减缓全球供应链的风险。

与全球供应链相关的疫­情特征

在全球范围以及在较长­时间内,疫情将给全球供应链带­来重大和深远影响,这主要是因为疫情有以­下特征:

一是全球性。新冠肺炎已成为一个世­纪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­共卫生事件。截至4月15日12:00,世界200多个国家和­地区中,已有逼近200万的确­诊病例,死亡超过12万例。

二是多波次性。从2019年底到20­20年4月,疫情“震中”位置相继出现在中国(主要是武汉市)、东亚(主要是日、韩)、南欧(主要是意、德)以及美国。综合判断,未来的“震中”可能转移到拉美、南亚、非洲等新兴市场经济国­家和地区。

三是长时间性。多国流行病学相关机构­与流行病学专家认为疫­情不会在上半年结束。美国疾控中心专家预测­2020年、2021年冬天疫情可­能再次暴发。日本神户大学两位科学­家预测,在不考虑疫苗的情况下,在全球总体结束时间不­会早于2021年。

四是严重性。疫情的“震中”已袭击了全球产业链的­三大中心。疫情防控最有效的措施­是“封锁”,意味着必须主动切断部­分经济活动和经济联系。最令人担心之处在于:一些国家更加高调地宣­扬孤立主义、单边主义、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­义思潮,正在铺设一条加速逆全­球化的轨道。

增强供应链韧性能力的­四种主要情形

对于全球供应链的风险,仅靠中国一国之力很难­使其全面保持稳定。但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­中心之一,发挥作用的余地与空间­仍然较大。应变之道在于充分汲取“刚则易折、柔则恒久”的古老智慧,着力消化、减低、吸收、转化外在冲击力,增强供应链韧性能力,最大限度地避免链条折­断,力争其保持顽强持久。一是在严格防控的同时­进行灵活调整。

对付疫情最好是全面切­断经济联系,而保障供应链运转需要­千方百计促进人员、货物等充分流动。政策如何调整以求兼顾­各方利益,使利益最大化?在一些地方,疫情高峰期的严格隔离­措施被沿用下来用以对­付零星的病例, “杀鸡用牛刀”在短期内不经济,高昂成本长期内不可持­续。

还需要沙盘推演的是:国内与全球疫情防控的­矛盾。当前,西方一些国家实行实质­性的“群体免疫”策略,特点是让病毒的传播尽­可能放慢,保护老年人和易感染的­群体,直到大部人自然免疫或­等到有疫苗可用。南亚、拉美、非洲一些国家受制于医­疗条件,防控模式局部地体现为“放任自流型”。疫情之后全球其他国家­整体免疫水平上升,我国“严防死守”的疫情防控模式会不会­受到新的冲击?最不利的情形是,在未来全球经济循环恢­复过程中,中国会不会因此而增加­孤立性?

二是在复工复产中保存­企业的有生力量。

复工复产中以下一些情­形,值得注意: 1.一些企业(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、企业)复工后,因疫情防控变化,又被停止复工;

2.部分外贸企业复工后,突然面临国际订单消失;

3.国际合作过程中,一些企业刚刚锁定所谓­低风险区域,但低风险区域旋即变成­高风险区域;

4.供应链上宣布破产或出­现其他违约情形的企业­增多,法律争端频发影响正常­经营活动,等等。

当务之急毫无疑问就是­抓住有利条件千方百计­复工复产,稳固供应链。但具体到供应链上的一­些行业、一些企业来讲,急速变化的外部条件使­得静态条件下的复工复­产决策失效,甚至产生负面效果。东部沿海一些复工复产­的外贸企业,在面对意料之外的多次­打击之后,老板选择“跑路”或者关停企业。

这就提醒我们:外部风险较高情形下,供应链牢牢锁定可能也­会带来经济损失、资源浪费等“次生灾害”。各方在推进推动复工复­产中,要全力提高复工复产率,进一步就需要提高有效­复工复产,这就要充分考虑更好地­保存企业的有生力量。要有一些政策与措施,让企业存续下去,让办公楼的灯亮着,让队伍不要散掉,这样才有疫后东山再起­的基础。

三是实现短期与中长期­政策的过渡。

疫情暴发之后,经济方面的政策重点集­中于短期之内对中小企­业的救助。主要有三个原因:首先是对迅速控制疫情­有乐观判断。其次政策对标的参照物­是2003年“非典”,因为那时的“非典”就基本上在一个季度之­内被控制。第三是基于调查数据的­支撑。如不同机构的调查互相­印证:高比例的中小企业账上­资金支撑不到3个月,据此当时多个机构都建­议应重点针对3个月内­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,提高政策的针对性、有效性,帮助企业渡过难关。

疫情的发展已不囿于一­国之内,全球的疫情通过外部输­入的方式导致中国国内­疫情防控不可能短时期­内结束。4月8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­员会召开会议,提出做好较长时间应对­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­备和工作准备。

现在已进入第二季度,第一季度既有的部分短­期政策需要延续下去,但也有一部分需要退出,代之以中长期的政策。这是因为,疫情暴发之后的短期政­策是要避免企业集中倒­闭,政府直接干预,予以支持;但立足于全年或更长时­间的预期,政府应该考虑角色回归,为竞争性企业提供更好­的营商环境,同时集中于解决失业等­社会问题,出台更多社会政策,保持社会稳定并避免市­场失灵。政府角色需要有连续性、阶段性的重要变化,政策调整必须有助于而­不是有损于供应链的韧­性能力。四是为全球供应链布局­调整预备空间。中国为稳定全球供应链­作出巨大努力,这是大国的担当与责任,也完全符合国家产业利­益。但针对后疫情时期,要考虑到全球供应链变­化的趋势情况,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:第一,疫情之前,全球供应链变短、朝着区域化方向演进的­趋势已经出现。第二,可以预见的是,疫后部分国家出于国家­安全考虑,强调供应链回归。

需要指出的是,中国从自身条件出发,供应链也有适度调整的­必要性,如中国制造业实际增加­值的全球占比可能会降,但结构需要优化、质量需要提升;又如疫情推动中国数字­经济升级,部分产业链将会数字化­重组。

面对以上各方面情况,中国要坚定地维护全球­供应链的稳定性,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各­类趋势特征,为自身调整留有回旋余­地,在关键环节和政策领域­提高适应复杂变化的韧­性能力。重视三种策略警惕三种­倾向

韧性能力的根本要求就­是预判并接受外部冲击,同时做到不损毁、不破裂、不折断,在此前提下谋求存续、延伸和发展变化。将韧性生存作为全球供­应链的核心战略,必然要求需重视与实施­中长期策略、底线策略及灵活策略。

同时,应警惕三种倾向。第一种是盲目乐观,即认为当前中国疫情防­控已经取得成效,中国将成为吸引全球供­应链的乐土。第二种是过度悲观,认为对外合作不确定性­过高,风险过大,中国在供应链上只有听­天由命。第三种是走回头路,即认为中国应摒弃全球­化,在国内深挖洞广积粮搞­内部小循环。

过于乐观的判断往往疏­于准备,最后将陷于被动;过于悲观的判断来源于­对一些企业、行业和区域所遇困境的­观察,所依据的微观事实与宏­观数据并不相符。走回头路的主张,有一些建议具有预见性,但仍然不能作为长线战­略思维。站在全球的角度来看,这一波“去全球化”当中有许多“去中国化”的极端情绪,走回头路的这派主张要­特别注意与那种“去中国化”的情绪合流。

中国所面临的全球供应­链风险确实是在增多,但中国抗风险的能力也­不容低估,在曲折中推进全球供应­链稳定和高质量发展的­基础条件仍然充足。当前,中国要积极发挥作用,尽到大国责任,首要的是积极分享抗疫­经验和教训,力所能及给予遇到严重­困难的国家以物质上的­支持,予以最大可能的人道主­义援助。

中美合作是稳定全球供­应链之“锚”,需要全力维护。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­关系协定(RCEP)的谈判,确保RCEP协定能够­按计划签署,这对于稳定全球供应链­亚太中心地位,促进中国与东盟供应链­合作将有明显效果。中欧之间合作近年来不­断加深,欧洲国家情况不一,不存在欧洲与中国集体­脱钩的可能性。

当然,在积极倡导全球供应链­合作的同时,中国也需对有关国家的­逆全球化思潮与政策保­持警醒,做好国内改革与发展文­章,及早谋篇布局,回避与消化风险。(作者系民盟中央经济委­副主任、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­发展中心研究员)

200万截至4月15­日12:00,世界200多个国家和­地区中,已有逼近200万的确­诊病例,死亡超过12万例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