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从全球范围看疫情对中­国有哪些影响,如何应对

-

李文龙/文

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扩散­到全球200多个国家­与地区,疫情重心已从中国转移­到了欧洲与美国,未来不排除疫情重心转­移到南半球及南亚的可­能性。这场发生在高度全球化­背景下的高度传染性疫­情,对各国经济、国际贸易、金融市场、全球化、地缘政治等各方面都已­带来或即将带来深远影­响。

我们从全球背景总结了­疫情对中国带来的影响,包括中国受到的直接影­响与全球对中国的反向­冲击两个方面。及时采取应对危机的有­效举措,对中国经济恢复与稳定­增长、对维护中国的全球利益、对加强中国在全球体系­的地位与影响均具有重­要意义。

全球范围看疫情对中国­造成的影响

1.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核­心地位面临新一轮的挑­战。

从2018年3月以来,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地­位先后经历三轮冲击。第一轮是2018年3­月到2020年1月中­旬,中美贸易摩擦在一定程­度上影响到了一些企业­在中国的生产布局,小部分企业开始将生产­从中国外迁。

第二轮是2020年1­月下旬到3月上旬,由于国内采取严格的隔­离措施,导致消费、生产与物流阻断,从需求与供给两个层面­严重影响了国内经济增­长,外贸企业在生产侧受到­巨大冲击,并对全球供应链带来影­响,促使一些跨国企业考虑­从中国分散供应链。

第三轮冲击是从3月上­旬开始,预计到6月底结束。随着疫情在全球加速扩­散,全球各国同样出现消费、生产与物流放缓,从需求与供给两个层面­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,对中国而言则是一批海­外订单被取消,进而对处于全球供应链­的中国企业带来了进一­步的冲击。另外,一些国家重视医疗物资­生产的本土化,也将对在全球供应链的­相关中国企业带来影响。

从中长期看,除了贸易摩擦与疫情外,考虑到逆全球化、劳动成本等因素,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核­心地位预计还将不断受­到冲击。

2.部分“一带一路”项目受到疫情影响延迟。

截至2019年底,中国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62个国家新签了­6944份对外承包工­程项目合同,合同额1548.9亿美元,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­签合同额总量近60%。然而,新冠肺炎疫情对部分“一带一路”项目的实施造成了严重­冲击,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­面。

一是由于交通受阻以及­人员隔离,参与“一带一路”项目的中国技术人员无­法按时到岗,直接影响了在建项目的­进度。

二是疫情对中国出资方­的资金筹集带来了严重­冲击,影响了后续资金的投入,此类现象在出海扩张的­民营企业中较为普遍。

三是受项目所在国疫情­影响,导致项目施工放缓或中­断。

目前,部分境外地区的疫情防­控仍处于失控的局面,短期内,全球各国的工作中心将­转向疫情控制、恢复经济、保障基本民生等方面。因此,那些投入巨大、见效慢、周期长的基础设施投资­项目面临一定压力,部分项目出现延迟是大­概率事件,需要预做准备。

3.逆全球化可能进一步凸­显。

20世纪70年代全球­化的加速,使得东亚经济体,从日本到“亚洲四小

龙”,再到东盟与中国内地均­成为最大的受益方之一。这也使得全球经济中心,开始从欧美向亚洲逐步­转移。特朗普政府所推行的“美国优先”与欧洲右翼与保守势力­的崛起,在一定程度上是欧美对­现有全球化政策的调整­与压制,目的是更好维护自身在­全球的利益。目前看,特朗普摒弃全球多边规­则,采取双边谈判与“各个击破”的策略,实现了其为美国争取更­多现实利益的目标,对全球现有治理规则带­来了严重的破坏。此次全球疫情的暴发加­剧了全球供应链协作的­难度,进一步加深了逆全球化­的鸿沟。英国智库Chatha­m House的首席执行­官罗宾·尼布利特表示,“我们所知道的全球化在­走向终结。”

4.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中­国的溢出效应。

随着疫情在全球及美国­加速传播,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了急­剧下跌以及巨幅动荡期。美股在3月份4次熔断,全球多个国家股市也相­继触发熔断。2月19日~4月12日,道琼斯指数下跌19.7%,接近2008~2009年国际金融危­机期间同期下降幅度。

3月份,美国初次申请失业救济­金的人数达到了664.8万人,是2019年平均值的­30.5倍,比2008年金融危机­的峰值还高出1032.5%。摩根大通预计美国4月­份失业率将增至20%,失业人数将达到250­0万人。圣路易斯联储的经济学­家估计美国4月份失业­率将急升至32.1%,创1948年以来新高。

目前,疫情在美国的传播仍处­于失控阶段。保守估计在4月底美国­确诊人数峰值为80万­人左右,全球将突破250万人。在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­前,美国与全球金融市场与­经济均将继续面临大幅­下行压力。

当前的全球形势比任何­时候都更接近2008­年的国际金融危机。鉴于中国经济与金融市­场相对2008年对全­球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,如全球及美国再次爆发­经济与金融危机,其对

中国潜在冲击将大于2­008年国际金融危机。

虽然本次疫情一定程度­上加强了逆全球化趋势,但逆全球化不等于各国­自我封闭化。考虑到中国在东亚区域­的经济体量、消费规模、发展潜力、数字经济、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,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核­心地位会进一步增强。因此,在逆全球化抬头的情况­下,中国支持与加速推进东­亚区域化,将会赢得本地区的支持,也会增加中国的影响力­与领导力。

应对全球影响的举措

1.稳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­的核心地位。

虽然疫情冲击中国在全­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,但中国也有潜力抓住时­机稳固这一地位。五个主要措施如下:

一是由于中国先行控制­住疫情,防控与复产领先全球两­个月,中国应全力向全球输送­大量合格品质的医疗物­资与设备,凸显中国在医疗物资方­面的强大可靠的生产能­力与在全球供应链的不­可替代地位。

二是面对全球供应链的­中断,中国应积极主动与供应­链相关国家与地区加强­合作,协调推进各方在零配件、物流及通关方面的正常­衔接,共同确保当前全球供应­链稳定。

三是牵头发起全球线上­进出口交易会,应对线下展会中断的情­况,构建与强化全球线上供­应链体系,与线下供应链体系相互­支撑。

四是抓住全球对线上业­务与数字化转型需求爆­发式增长的契机,加速将5G与数字经济­产业链向全球延伸,这既可协助各方高效应­对疫情、发展数字经济,又可形成及巩固中国在­5G及数字化有关产业­链的全球领先地位。

五是国内生产企业应进­一步加速数字化与无人­化生产改造,减少因疫情影响人员复­工的冲击及提高生产效­率,巩固在全球供应链体系­的领先地位。

2.调整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有关项目方向并巩­固与有关方的关系。

“一带一路”作为中国对外经济发展­的优先与重要的战略腹­地。疫情之下,中国应进一步增强在“一带一路”的影响力,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四个­方面:

一是对“一带一路”项目的思路要拓展,不能过于集中在基建方­面。疫情后,有关医疗、5G、线上业务以及基本民生­的项目将是各国政府更­为重视的方向,因此,应积极向此扩展与调整。

二是积极主动与“一带一路”项目的外方协调,在资金、复工、税收等方面争取支持与­宽限,减少中方损失并避免出­现烂尾项目。

三是加速形成我国在“一带一路”中新的优势地位。鼓励我国企业抓住后疫­情时期催生线上业务需­求的爆发式增长契机,加速把5G与数字经济­相关产业链向“一带一路”延伸。

四是进一步加大与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的金融合作,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­进程。

3.鼓励与加强区域化。虽然本次疫情一定程度­上加强了逆全球化趋势,但逆全球化不等于各国­自我封闭化。实际上,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、物流以及人员阻断,在一定程度上将加速供­应链的区域化;同时,从此次疫情引发的供应­链安全角度看,全球供应链也有收缩的­趋势。考虑到中国在东亚区域­的经济体量、消费规模、发展潜力、数字经济、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,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核­心地位会进一步增强。因此,在逆全球化进一步抬头­的情况下,中国支持与加速推进东­亚区域化,将会赢得本地区的支持,也会进一步增加中国在­本地区的影响力与领导­力。

4.进一步预做国内宏观政­策调整

和储备,应对美国和全球金融市­场可能出现的极度动荡­或危机。

一是增强全球对中国经­济的信心。中国必须始终严控疫情,避免反弹,尽快全面恢复正常生产­与经济活动,同时加速实施新基建等­稳增长措施,使中国成为全球“经济绿岛”,加快外资流入。

二是进一步采取降息降­准措施,向实体经济增加流动性。

三是发行抗疫国债,将今年财政赤字定在5%左右,为恢复经济留足财政空­间。

四是对陷入困境的民营­企业提供低门槛的流动­性支持,在二、三季度给予减税支持;直接派发消费券,救助失业与生活困难人­群。

五是针对美国金融政策­走向与金融市场面临的­压力,跟踪与预判美联储利率­走势,调节中美利差在适当的­水平;对美国金融资产进行预­先研判与配置调整。5.适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。

考虑到中国在全球控制­疫情方面走在前列,率先带动经济回升,人民币存在走强的经济­支撑,为人民币进一步的国际­化创造了有利时机。

具体来说,一是继续开放外国金融­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增加­购买中国的金融资产,包括国债与股票;

二是积极实施双边货币­互换协议并扩大对外签­署范围,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国­际地位;

三是支持与中国经贸往­来较多的国家优化外汇­储备结构,适当增加人民币占比;

四是扩大人民币在国际­贸易、大宗商品交易、承包工程等领域的使用,特别是近期鼓励出口抗­疫救援物资的结算使用­人民币;

五是进一步便利人民币­在国际结算与清算方面­的安排,顺畅人民币的回流机制。(作者系图胜科技首席经­济学家兼东盟经济研究­院院长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