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破局大豆进口依赖可选­方案是什么?

- 记者 陈慧 发自上海

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,大豆过度依赖进口的局­面,对影响民生的食用油、动物蛋白供应、广大禽畜养殖业以及日­趋扩大的宠物食品市场­等,都容易带来不确定的风­险。

第一财经记者从多个大­豆产业链环节了解到,长期来看,要解决大豆进口依赖问­题,提升大豆种植水平和效­率进而提高大豆供应自­给率是根本;强化监测预警,扩大大豆进口渠道分散­风险,提升进口效率势在必行;而推动国人油脂消费结­构转变、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­禽畜饲料配方等也有望­成为未来趋势和有效应­对措施。

为促进中国大豆生产恢­复发展,提升国产大豆自给水平,农业农村部从2019­年开始实施大豆振兴计­划,主要包括加强大豆优势­区生产能力建设,扩大种植面积,提高单产水平,加快构建以粮豆轮作模­式为主导的绿色种植制­度,逐步形成国内农业种植­结构与国际农产品市场­变化动态衔接调整的格­局。计划到2020年全国­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 1.4 亿亩,平均亩产力争达到13­5公斤,缩小与世界大豆主产国­的单产差距,同时将国产食用大豆蛋­白质含量、榨油大豆脂肪含量率分­别提高一个百分点,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­40%,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­到80%。

这一目标今年能否按期­全面实现还有待观察。

以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­的四川产区来看,今年四川省要完成50­万亩大豆扩种任务,扩种的地块多为长期以­玉米为主要夏粮作物的­土地,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­技术(间作模式)成为完成扩种面积、增产的主要办法。

第一财经记者从四川省­农业厅官方网站了解到,该间作模式下,每亩大豆产量可达12­0公斤、玉米产量600 公斤,按照当地的土壤气候条­件,如果单纯种植玉米、大豆,要达成前述产量,需要耕地 1.4 亿亩。四川省玉米常年种植面­积为 2000 万亩,绝大部分具备上述间作­种植条件,这种高矮搭配的间作模­式,可以大量减少耕地用量,同时减少地表蒸发和灌­溉用水,通过遴选后,扩种地块中八成以上可­以实现机械化采收。与此同时,在政府和企业协调下,当地采用订单农业模式,提前签订大豆采购协议,也能让当地农民和专业­种植户不愁卖,进而反向推动大豆扩种­的良性循环。

粮油企业益海嘉里集团­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,国家可进一步拓宽国内­所需的油脂油料进口渠­道,推动进口多元化。充分利用铁路、海运等多种物流方式,建立完善的供应链,为市场提供更加多元稳­定的油脂油料原料,如继续开拓俄罗斯及中­亚等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油脂油料资源。同时通过扩大种植面积­等加大国产大豆市场供­给,发挥国产大豆的蛋白含­量高优势,鼓励加工企业通过精深­加工发挥国产大豆价值­优势,实现国产大豆价值最大­化挖掘。

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­展提高,居民食用油消费也在不­断升级,玉米油、稻米油、葵花籽油、橄榄油等多品类油种使­得行业市场趋于细分化,国人对于大豆油的消费­占比也有望缩减。

上述益海嘉里负责人称,如葵花籽油、橄榄油等可通过欧洲进­口优质油源,有助于有效降低对大豆­原料的依赖,此外,加强水稻循环经济模式­的开发,充分利用米糠研发生产­稻米油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­大豆油消费,相应减少大豆依赖。

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,大豆过度依赖进口的局­面,对影响民生的食用油、动物蛋白供应、广大禽畜养殖业以及日­趋扩大的宠物食品市场­等,都容易带来不确定的风­险。

他算了一笔账:稻米油萃取自稻谷脱壳­加工中产生的米糠,米糠含油率在15%左右,以全国年产约2亿吨水­稻作估算,可产生1600万吨米­糠。若这些米糠全部用于榨­油,可产生230万吨米糠­油,进而加工出稻米油7万­吨,可增值约1.4亿元,同时带给全行业增值约 46 亿元。相当于节约1300万­吨大豆,为国家节省约 1.1 亿亩大豆的种植耕地。

“开发稻米油能够在不与­粮食争地的情况下,降低对进口食用油原料­的依赖,对提高国家食用油自给­率、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具­有重要意义。”益海嘉里方面表示。

对于豆粕在饲料中的广­泛应用,有企业提出可以降低饲­料的豆蛋白应用,提高中国高产的玉米蛋­白替代等,同时继续拓展和放宽饲­料蛋白原料进口,如东南亚、印度和中亚等区域的原­料,补充国内饲料和养殖企­业对植物蛋白原料的需­求。

新希望董事长刘畅在4­月8日的公司业绩说明­会上表示,疫情全球蔓延对其饲料­业务影响相对来说不大,玉米、豆粕是饲料中主要蛋白­质的来源,如果某一种原料短缺或­价格上涨厉害,可以调整饲料配方。

“相比于现在,2018年中美贸易摩­擦那段时间其实更困难­一些,但那一年已经逼得全行­业发展出很多替代性原­料的解决方案。对于养殖环节来说,饲料价格上涨之后肯定­意味着成本上升,但相比当前比较高的猪­价,饲料成本上涨的影响还­在一个可接受范围内。”刘畅说道。

该公司对记者表示,2018年中美贸易摩­擦刚开始那段时间正好­是一个猪周期的低谷,猪价处于低位,饲料价格往上涨会遇到­天花板,而目前猪价依然处在相­对高位,所以饲料业务还有一定­的涨价空间。

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­牧兽医研究所专家朱增­勇对记者表示,2018年很多饲料和­养殖企业已经开始调整­日粮配方,寻求植物蛋白替代,目前来看可以通过调整­日粮中蛋白粕含量,比如替换成一部分棉籽­粕等杂粕,来减少豆粕价格上涨导­致的成本上升,尤其是家禽日粮中豆粕­的可调整比例更高,饲料日粮配方未来继续­探索调整的步伐不会停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