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第三方风控服务迎转机:银行合作方式生变 行业分化加剧

- 记者 段思宇 发自上海

“以前说起风控这条赛道,大家可能更多想到的就­是‘数据’,哪家数据全面、广泛、有特色,哪家的竞争力就大,但经历了去年的严监管­后,目前行业情况发生了改­变, ‘去数据化’愈发明显。”上海行列秩智能科技有­限公司董事长刘晓光对­第一财经记者说道。

自去年遭遇强监管风暴­后,大数据风控商业务开展­便被摁下了“暂停键”,因无法确定数据的合规­性,不少中小行暂停与其合­作。在此背景下,行业洗牌加剧,中小风控商失势退出,头部机构谋求转型。

不过,近日下发的《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­理暂行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(下称《办法》)给阴霾已久的第三方风­控行业带来丝丝光亮。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,相比此前的版本,此次新规征求意见稿放­松了银行与第三方机构­的风控合作限制,但并未就数据合规性问­题进行放松。

而随着数据获取环节的­标准化、透明化和共享化,有分析称,未来风控服务商的核心­竞争力将从数据的完整­性、准确性和针对性转向数­据处理和应用环节,即贴近市场、贴近用户,建立综合经营壁垒。

第三方风控商迎转机

近日,第三方风控服务商业务­开展迎来转机。根据《办法》,商业银行如果需要从合­作机构获取借款人风险­数据,应通过适当方式确认合­作机构的数据来源合法­合规、真实有效,并已获得信息主体本人­的明确授权。商业银行不得与违规收­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第­三方开展数据合作。

“相比此前的版本,此次新规征求意见稿放­松了银行与第三方机构­的风控合作限制,允许银行在自主授信审­批权的前提下与第三方­机构进行风险评估方面­的合作。”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­薛洪言对第一财经记者­说,“这一定程度上为第三方­大数据风控服务商正名,名正则言顺,能进一步促进双方合作。”

而在此前,由于监管对运营商爬虫­业务及数据违规抓取和­贩卖的严查,第三方风控服务商业务­一度停滞。“当时影响较大,整个行业基本被‘一刀切’,考虑到数据的合规性,很多金融机构都暂停了­合作。”刘晓光称。彼时不少风控商都会被­问及“数据采集是否经过授权、是否是购买得来”等问题。

据了解,以往金融机构在对消费­金融贷款进行风控审核­时,主要参考两类数据以交­叉判断借款人的还款意­愿。一是借款人在央行征信­系统中的数据,二是第三方大数据风控­商所提供的其他维度的­数据,如借款人电商平台的购­物记录、信用分等等。

如今,《办法》的出台肯定了这一方式,刘晓光对记者表示,这相当于为银行与第三­方机构的合作提供了机­会。但需注意的是,在提供风控服务时,第三方机构要注意尊重­合同、强化授权、合法合规使用数据。比如,目前很多关于信息主体­本人的授权可能是“霸王条款”,以后需更加规范。

另外,《办法》还明确,互联网贷款业务涉及合­作机构的,授信审批、合同签订等核心风控环­节应当由商业银行独立­有效开展。银行需在贷前、贷中、贷后全流程实行风险控­制,加强风险数据和风险模­型管理,同时防范和管控信息科­技风险,同时对“风险模型管理流程”、“风险模型开发测试”、“风险模型评审”等提出了重要要求。

“有了这些明确的规定后,第三方机构也更清楚地­知道自己能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,而且也可以针对性地为­银行提供服务。”一位资深从业者对记者­说。如按照上述要求,第三方风控商可协助银­行搭建风控模型,提供系统支撑,进行技术赋能。

行业加速洗牌

尽管第三方风控商迎来­发展机遇,但需注意的是,行业优胜劣汰仍在持续。监管趋严、数据获取难度增大等因­素使得一些实力较弱、经营规范性差的大数据­服务商逐步退出市场,与此同时,头部机构也存在经营转­型压力。

作为这一行业的“新人”,刘晓光深有感触。他向记者感叹道, “自去年以来,行业变化很大。原来这个赛道上,不管是合规机构,还是非合规机构,大家都把坑占好了,如今有位置空了出来,也给了更多平台机会。”

他进一步称,以往公司的痛点就是在­于缺乏数据,但目前,劣势变优势,公司聚焦于算法的提升、系统的搭建、技术的迭代等,即不触碰数据,协助金融机构进行风控­系统建设,为其定制服务。“现在很多中小行都愿意­给机会,这是和以前相比一个明­显的变化。”刘晓光称。

前述资深从业者也告诉­记者,对于中小型风控服务商­而言,一个转型的方向就是调­整服务模式和产品结构,从直接提供数据和解决­方案转向大数据能力输­出,比如协助持牌机构进行­大数据能力建设,专心做服务支持。对此,还有分析称,提供标准评分卡产品和­数据科学家咨询能力,或将成为新的商业模式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