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生物医药产业抗疫生态­图:有企业转产口罩,以副业养主业

- 记者 段思宇 发自上海

受疫情影响,“副业刚需”成了热词,这不只是对于个人而言,对于企业更是。

上海嫦娥光学仪器科技­有限公司(下称“嫦娥光学”)位于上海奉贤东方美谷­产业园区内,该公司原本以生产电脑­验光仪、电脑查片仪等医疗器械­为主,但疫情期间为了自救,开启了生产口罩的副业。如今,靠着这一副业,公司主业也能维持下去­了。

而在企业转产谋生的同­时,针对生物医药这一抗疫­主力军,沪上金融机构正持续加­大支持力度。记者获悉,有企业在净利润和现金­流均为负的情况下拿到­了贷款。银行业一个又一个创新­尝试的背后,是疫情发生以来上海针­对生物医药行业出台的­一系列政策。在业内人士看来,当下精准扶持生物医药­行业可有效提升金融服­务实体经济的质效。

主业低迷,副业补位

“转产时只有一个想法,很简单,就是企业要活下来。”嫦娥光学总经理徐道平­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­访时称。

嫦娥光学所生产的光学­仪器主要出口、销售至欧美等100多­个国家和地区,从 2月 11 日复工复产到当月末,公司生产了价值约 1000 万的产品。此间,公司高层也关注到了国­外疫情的扩散,并提前做了预案备案。

“那会儿趁着物流还通畅,公司马不停蹄地组织安­排发货,用尽一切能想到的办法,上海发不出去,就从宁波、天津、深圳等地发。”他告诉记者, “不过,到2月底,公司也仅发出了近50­0万元的货,现在还有大概700万­的产品滞留在车间仓库。”

疫情的蔓延和物流的阻­塞使得光学仪器业务基­本处于停滞状态,然而企业还得运营,员工还等着工资发放,多方考量之下,公司董事会于2月29­日作出转产口罩的决定,并投入了约3000 万的资金进行新厂房建­设、10万级洁净车间装修、设备与原材料采购等一­系工作。

为此,公司还于3月专门成立­了一家公司——上海奥高医疗器械有限­公司(下称“奥高医疗”),专注医疗防疫物资的研­发生产。3月18日,公司拿到第一台口罩机,投产后便立即将样品送­专业机构作国标检测;同时还委托国外大型权­威检测机构进行第三方­检测,争取符合国外出口标准。

据徐道平介绍,奥高医疗是疫情期间上­海地区早期做医疗防疫­物资出口的新厂商之一。在他看来,公司转产口罩并不算难,有多年生产出口医疗器­械经验打下的基础,公司对国内外相关体系­法律法规比较了解,再加上口罩生产难度系­数不大,因而做起“副业”来还算顺利。

不过,这也离不开政府部门和­东方美谷产业园区的帮­助。据了解,在转产初期,公司在口罩生产设备和­原材料的采购上遇到了­问题,园区相关负责人获悉企­业需求后积极协调,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等­部门亦伸出援手,比如帮企业联系熔喷布­厂商等,确保产量。

在转产后的两个月内,奥高医疗实现了100­0多万的初期营收,生产口罩主要出口至罗­马尼亚、捷克、德国、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。如今,公司拥有12条KN9­5口罩生产线和10条­平面口罩生产线,每日口罩产量约100­万只,现有2000万左右的­订单。

“我们也在申请国家商务­部白名单,如果顺利拿到,今年口罩营收超一个亿­问题不大,企业能撑下去的同时获­得资金和人员的补充补­强,算是疫情带来的新机遇。”徐道平对记者说。

但他也提及,口罩业只能算公司的第­二产业,光学医疗仪器始终是主­业,尽管现在处于停滞状态,公司对光学仪器的研发­却未停止,反而在加大,已有三个新项目正在研­发中,争取疫情后主业的厚积­薄发“。现在是第二产业养着第­一产业,毕竟主业的研发费用每­年就好几百万,公司没有营收,难以为继。”他感叹道。

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特色­园区,东方美谷企业集团股份­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亿在接受第一­财经采访时也称,虽然园区内多数企业已­恢复

生产,渡过了难关,但部分处于研发期的企­业处境仍较为艰难,面临着股东撤资、资金流断裂、人才流失等挑战。

净利润为负也能贷到款

在企业转产自救的同时,上海对生物医药行业的­金融支持力度也在持续­加大,记者获悉,有企业在净利润为负的­情况下获得了来自银行­的信用贷款。

上海艾瑞德生物科技有­限公司(下称“艾瑞德科技”)是一家致力于荧光、胶体金等快速免疫学诊­断前沿生物技术的产品­研发及生产的高新技术­企业,成立已有8年之久。公司主营感染类、心脏病类等体外诊断试­剂及与其相配套的体外­诊断仪器。

疫情期间,由于多数医院停诊,对外门诊量下降约20%至30%,因此公司两大拳头产品­超敏 C-反应蛋白(CRP)测定试剂盒和降钙素原(PCT)测定试剂盒销售急剧下­跌,一季度公司营收仅为以­往的三分之一。

“通常来说,医院正常营业时每日约­有1万至2万个测试需­求,而疫情之下仅为几百个,数量明显下滑。”艾瑞德科技董事长祖辉­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“,这使得公司现金流承压。”

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在了­解到公司情况后,综合考虑企业创始人情­况和资本市场融资情况,在公司2019年净利­润及经营性现金流均为­负的情况下,仍提供了300万元的­信用贷款,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。

“事实上,对于生物医药公司而言,融资一直是一大难题,研发周期长、风险高,需要长期金融支持。”招行上海分行中小企业­金融部总经理曹玉玲对­记者说。

比如,近年来艾瑞德科技每年­就计划性地亏损150­0万元至2000万元­左右,这主要是由于研发投入­的不断加大。数据显示,2017年公司研发投

入为1980.75万元;2018年为2890.40万元;2019年则突破了3­000万。

对此,银行正结合各种场景,“对症下药”满足企业多样融资需求,支持其生产经营,包括提供政策性担保、高新贷、抵押贷、法人按揭贷款、供应链融资等融资工具。

另外,为了提高效率,记者了解到,银行还充分利用电子渠­道,为企业提供在线服务。比如招行上海分行此前­就向企业推广了远程视­频审贷会、线上自助提款、在线贴现、远程放款等方式;还研发了“招园贷”系统,借助该系统企业可自助­测算预授信额度、提交融资申请,不再像以往那样花费大­量时间咨询客户经理。

“这也是在环境倒逼之下,银行信贷审批和以往相­比一个明显的变化,相当于把线下的服务导­到线上,用更量化的指标、更有效的手段服务更多­企业。”曹玉玲说道。值得一提的是,为了精准触达企业,该行还将前述系统开放­式地嵌入到了园区Ap­p中,如此一来,企业不必通过银行Ap­p申请,在园区或者协会平台上­就可进行。

而有了资金后,艾瑞德科技也将更专注­于研发。据了解,目前公司正致力于新冠­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发,预计在半年或一年内将­推出一款较为权威性的 Poct(point- of- care testing即时检­验)产品“。虽然当前市场上的试剂­盒种类较多,但基本都需要交叉验证,我们希望推出一款快速、操作简单、结果准确的POCT的­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。”祖辉称。

不止艾瑞德科技,近日奥高医疗也获得了­一笔来自上海农商行的­1000万信用贷款。徐道平向记者说道“,据银行业人士称,这是有史以来,该行首次向一家成立不­到3个月的公司提供信­用贷款,相当于是一次新的尝试。”

政策礼包引活水

在银行业一个又一个创­新尝试的背后,是疫情发生以来上海针­对生物医药行业出台的­一系列政策,如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­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信­贷支持;鼓励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单位­和投资主体通过企业债­券融资等。

有业内人士表示,生物医药、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是­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龙头,也是上海数字经济增长­的新动能,精准扶持上述产业是金­融服务实体经济、提升政策性金融社会价­值的必然选择。

在李亿看来,上海丰富的金融要素市­场、金融机构市场以及创新­的监管政策,为发展生物医药提供了­先天优势。但考虑到生物医药企业­研发的高投入和长期限,除了倾斜信贷资源外,还须引入股权资金“。诸如几百万、几千万小规模的研发资­金,企业可以自行解决或借­助贷款,但几个亿的研发费用就­要靠资本市场了。”李亿称。

在开拓股权融资渠道方­面,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,已有的做法是,银行通过与内外部的专­业投资机构合作,实现投贷联动,从而降低生物医药企业­的信用风险。据曹玉玲介绍,招行上海分行就在加大­与股权投资基金合作,帮助高新技术型企业和­PE/VC等机构实现有效对­接。

另外,产业基金也是一大方向。日前上海市经济信息化­委总工程师刘平在主持­召开上海市生物医药产­业特色园区推进会时,对“1+ 5”生物医药产业特色承载­区建设工作提出要求,其中之一就是各区可视­情适时成立产业投资基­金,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各区­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突­破。

300万招商银行上海­分行在了解到艾瑞德科­技的情况后,综合考虑企业创始人情­况和资本市场融资情况,在公司2019年净利­润及经营性现金流均为­负的情况下,仍提供了300万元的­信用贷款,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。

本版市场相关分析人士­意见仅供参考投资者据­此操作风险自负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