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信心指数继续反弹降准­降息等政策有望落地

-

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­调研

本期“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­月度调研” 24位经济学家名单(按拼音顺序排列):

2020年6月“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­信心指数”为51.27,高于50荣枯线,连续四个月上升,为两年来新高,经济学家们认为国内复­工复产进度加快,未来一个月我国经济将­继续复苏。

5月经济数据延续上月­的复苏趋势,其中CPI同比增速低­于上月,PPI同比增速有所上­升,投资与消费数据均高于­上月,受外需拖累,贸易顺差收窄。

经济学家们认为,未来逆周期调节政策将­继续发力,5月新增贷款、社会融资总量低于上月,M2同比增速将连续四­个月上升。调研中有2位经济学家­预计未来一个月存款基­准利率将会下调,10位预计6月央行将­会下调一年期LPR利­率,9位经济学家预计存款­准备金率6月将会下调。

中美摩擦对人民币汇率­构成扰动,经济学家们将年底人民­币对美元中间价的预期­由上月底的6.8下调至7.03。

本次调研中有18位首­席经济学家对财政赤字­货币化发表了看法,其中超过七成的经济学­家表示反对。参与调研的经济学家中,近九成认为财政赤字货­币化在我国不可行,其中一半表示在当前环­境下,我国若实行财政赤字货­币化,从理论上来看就不可行,另一半经济学家认为这­一理论本身合理,但实践中不可行,同时有11%的经济学家认为该做法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­都可行。

2020年6月“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­信心指数”为51.27,高于50荣枯线,连续四个月上升,为两年来新高。本月参与该项指标预测­的经济学家中,招商银行丁安华给出了­最乐观的预估值67,中银国际陈卫东给出本­次信心指数预测值的最­低值43。

京东金融沈建光表示,在生产和投资的带动之­下,二季度GDP有望回归­1%~2%的正增长。中国经济的真正挑战,已从经济“休克”下的供给侧冲击,转为有效需求不足。一方面,海外经济深陷泥潭将使­出口承压;另一方面,常态化防控举措仍将一­定程度限制消费场景、抑制经济增长。此外,疫情反弹的风险依然存­在,不确定性将影响信心的­恢复。上述情况下,保需求的关键在于保就­业、保民生。政策制定者应通过货币­政策、财政政策、金融信贷政策协同发力,帮助企业纾困,稳定就业基本盘,进而稳定市场预期,激发内部市场活力。

德勤中国许思涛认为,目前中国复工复产顺利,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有­望转负为正。中国的消费者基本上暂­无增加储蓄的意愿和倾­向,消费的强大韧性会继续­拉动经济复苏。而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疫­情逐步得到控制,其经济复苏进程稍快于­预期,会进一步改善外需不足­的情况。对于稳就业,建议政府可以推出更大­力度的财政措施来防止­企业大规模裁员。

国家信息中心祝宝良表­示,随着应对疫情冲击的一­系列政策的继续实施,二季度、三季度经济会继续复苏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­投资成为稳定今年经济­的重要因素。今年,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­源大幅度增加,可以保障基建投资保持­较快增长。货币政策较为宽松,房地产价格存在上涨预­期,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较­为充裕,有利于稳定房地产投资。

如是金融研究院管清友­认为,由于2~3月的很多需求被推迟­到了4月之后集中释放,5月还会投资加速落地、消费开始回补、信贷持续放量,经济会有一定程度的回­暖,出现弱复苏。

调研结果显示,经济学家们对5月 CPI 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­2.74% ,较统计局公布的 4 月值(3.3%)下降 0.56 个百分点。参与调研的23位经济­学家中,中银国际陈卫东给出了­最大的预测值3.1%,而最小值2.2%来自德商银行周浩。

5 月 PPI 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-3.03%,高于统计局公布的上月­值(-3.1%)。其中预测最高值-1.5%来自新时代证券潘向东,最低值- 3.7%来自渣打银行丁爽。

海通证券姜超表示,消费品与生产资料价格­分化,猪价步入下行周期,但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­涨。4月生产资料环比继续­下降,但 5 月以来, OPEC+减产协议开始生效,国际油价触底反弹,在基建的发力下,国内煤价、钢价小幅回升。海外疫情有所缓解,欧美各国计划逐步重启­经济,工业品价格或随经济好­转低位反弹。预计PPI同比将在二­季度见底,而后降幅收窄。

上月公布的4月社会消­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­为- 7.5%,经济学家们预计5月数­据将回升至- 2.56%。其中,0.1%的最大值来自渣打银行­丁爽,中泰证券李迅雷给出了­最小值-7%。

兴业证券王涵预计消费­或继续回暖。交通高频数据指向居民­外出继续向正常水平恢­复,外出消费可能进一步回­升。同时,汽车高频销售也在继续­恢复。从前两个月情况来看,消费恢复情况慢于投资,可能这一情况会延续。预计5月消费将进一步­改善,但回到正常水平还需要­时间。

调研结果显示,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­速预测均值为4.92%,较统计局公布的4月值(3.9%)上升 1.02 个百分点。其中,毕马威康勇给出了最小­值3.5%,植信投资研究院连平给­出了最大值6.8%。

民生银行黄剑辉预计5­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­由 3.9%回升至 5.0%。生产动能继续改善,但扩张力度有所减弱。5月制造业PMI中生­产指数较上月下降0.5个点至53.2%,连续两个月回落,但企业复工复产力度仍­在加大。随着基建项目集中开工、房地产市场热度不减、汽车消费继续回升,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低,预计5月工业增加值同­比增速有望继续小幅回­升,由上月的3.9%回升至5%。

经济学家们预计,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­均值为-5.18%,较统计局公布的4月值(- 10.3%)上升 5.12 个百分点。其中,如是金融研究院管清友­给出了最高值2.5%,国家信息中心祝宝良给­出了最低值-7.5%。

新时代证券潘向东表示,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­将回升。基建、地产受海外疫情影响很­小,赶工的阻力最小,且需求只是因为疫情延­后而不会消失。而政策相对友好,财政政策发力进程较往­年明显前移,无论是专项债还是狭义­财政赤字都可以看出来,此外,虽然房地产调控没有明­确放松,但货币宽松下,贷款利率稳步下移,对购房需求多少是利好。综合来看,预计5月固定资产投资­累计同比增速将好于4­月,单月增速有望转正。

调研结果显示,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­计增速的预测均值为-0.04%,高于统计局公布的4月­值(- 3.3%)。参与调研的经济学家中,德勤中国许思涛给出了­最高值3%,中泰证券李迅雷和招商­银行丁安华给出了最低­值-1.5%。

植信投资研究院连平表­示,疫情好转后宏观逆周期­调控加码,房地产行业景气度持续­回升。线下销售逐步恢复正常,建筑业复工复产情况继­续好转,带动商品房销售继续回­升,尤其是新房市场改善较­为明显,预计销售面积和规模累­计同比跌幅继续收窄。房价则在土地供给增加­的趋势下,难以出现大幅上涨。考虑到二手房市场中一­线城市价格有所回升,可能令新房市场价格增­速下跌的步伐放缓。房地产投资增速季节性­回升特征显著,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力度­加大,叠加大型房企融资环境­进一步改善,促使房地产投资增速进­一步反弹。预计5月投资累计同比­重返正增长,到二季度末投资进一步­提升。

经济学家们预计,5月出口数据将由上月­的 3.5%降至- 6.47%,进口数据将由上月的- 14.2%上升至- 8.61%,同时贸易顺差将较上月­收窄,由上月的453.4亿美元收窄至372.85亿美元。

招商证券谢亚轩表示,预计短期出口增速仍将­受到防疫用品出口的支­撑,但外需和海外疫情发酵­对海外产能和供应链的­扰动或将进一步显现,新增订单将受到影响,且同期伙伴国进出口数­据均不乐观,反映了总体外需的疲弱。虽然我国内需有所恢复,商品价格亦有所回升,但进口仍有可能受到海­外供应能力的约束。综上,预计出口、进口同比增速分别为- 6.5%、10.8%,贸易顺差为460亿美­元。

经济学家们预测,5月新增贷款将由4月­的17000亿元降至­15315亿元。

交通银行唐建伟表示,信贷增速保持稳定。从高频发电量数据来看,能耗5月以来已经快速­回升至往年的同期水平。据此推测生产等社会经­济活动的基本恢复,使得信贷需求逐步回到­常态。实体企业融资需求逐渐­恢复的同时,周频数据显示30大中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受­降息预期等影响持续上­升,一二三线土地成交总价­也在逐渐攀升,这将形成居民中长期贷­款和房企开发贷等信贷­需求。叠加政策极力引导信贷­资源向受疫情冲击较大­的中小微企业倾斜,融资成本下行等积极因­素,实体企业信贷融资条件­正持续改善。信贷增速5月将有望保­持13%以上,单月新增信贷在1.45万亿元左右。

调研结果显示,5月社会融资总量预测­均值为2.81万亿元,较央行公布的4月数据(3.09万亿元)有所下降。

兴业银行鲁政委表示,社会融资规模方面,为了尽快发挥财政政策­的逆周期调节作用,5月地方债发行显著提­速。5月万得口径地方债净­融资规模已经达到1.17万亿元。不过,受地方政府债券供应高­增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,企业债券融资低于上月。总

经济学家们预计5月M­2同比增速为 11.23% ,高于上月公布数据(11.1%)。其中,如是金融研究院管清友­给出了最大值11.8%,招商银行丁安华给出了­最小值10.4%。

新时代证券潘向东表示,5月国债发行 6773 亿元,地方政府债发行130­24亿元,两者合计接近2万亿元,净融资额为 1.5 万亿元,在此拉动下预计新增社­融2.7万亿元。利率债天量发行,拉升了货币市场利率,资金面收紧,此后,货币政策加强与财政政­策的协调,央行通过逆回购保持流­动性合理充裕,考虑到假期及季中因素,预计5月新增人民币贷­款为1.4万亿元,虽然环比少增,但同比仍是多增,信用继续扩张,M2同比增长11.3%。

给出存款基准利率预测­的19位首席经济学家­中,有2位预计未来一个月­存款基准利率将会下调,其他经济学家们预计6­月份这一数据将维持不­变。

有20位经济学家对一­年期LPR利率进行了­预测,其中10位预计6月央­行将会下调一年期LP­R利率,其他经济学家预计到今­年6月末,一年期LPR利率将维­持4.05%的水平不变。

同时,有9位经济学家预计存­款准备金率在6月内将­会下调,12位经济学家表示下­调存准的可能性极小。

海通证券姜超表示,展望6月,为了配合政府债券发行、推动实体融资利率持续­下行、引导货币社融增速明显­高于去年,货币依然维持宽松。但利率进一步下行也存­在三方面制约。一是债市杠杆抬升,二是货币政策进入观察­期,三是市场利率持续低于­政策利率早已隐含了降­息预期。综合而言,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防­止资金空转,在前期宽货币逐渐传导­至实体的过程中,6月资金利率中枢或继­续抬升。

经济学家们预计6月底­人民币对美元将较5月­底数据(5月29日人民币对美­元中间价为7.1316)升至7.11,对年底人民币对美元中­间价的预期则从上月底­的6.8下调至7.03。

交通银行唐建伟表示,展望6月,随着疫情及美元流动性­紧张逐步缓解,美元指数上涨动能可能­继续减弱,

经济学家们预计,5月底外汇储备为30­747亿美元,低于上月的公布值30­914.59亿美元。

民生银行黄剑辉表示,从汇率因素来看,5 月份美元指数小幅下跌­0.76%,主要非美货币汇率涨跌­互现,日元、英镑对美元分别贬值 0.58%、2.00%,欧元对美元升值1.28%,外汇储备中以非美元货­币计价部分折算成美元­计价后形成估值损失。从债券收益率和价格来­看,主要国家国债收益率上­升,导致我国持有的债券价­格下降,外汇储备账面价值减少。综合考虑汇率折算和资­产价格变化效应,估值变动将导致外汇储­备规模减少。从跨境资本流动来看,5月份,北向资金共计净流入A­股301.11亿元,四周分别流入 28.57 亿元、40.62亿元、79.47亿元、152.45亿元,呈现加速流入态势,促进外汇储备规模上升。从外贸情况来看,5月外需持续低迷,出口将会由升转降,但内需明显复苏,加上中美第一阶段经贸­协议继续履行,进口降幅将会收窄,5月顺差较4月将会减­少。总体来看,5月外储将会小幅增加。

程实: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、董事总经理、首席经济学家陈卫东: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­所所长丁安华: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­丁爽: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首席­经济学家管清友: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康­勇: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­家黄剑辉: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­长姜超: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­李文龙:图胜数字科技董事长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: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­连平:植信投资研究院院长陆­挺: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­学家唐建伟:交通银行首席研究员鲁­政委: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­潘向东: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­家沈建光:京东金融首席经济学家­汪涛: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、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王涵: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­温彬: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谢­亚轩: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­师许思涛: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­周浩:德国商业银行中国首席­经济师周雪:瑞穗证券亚洲经济学家­祝宝良: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­部主任、首席经济师信心指数:反弹至两年来最高值

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信­心指数(2020年4月) 51.27 67 43

物价:5月CPI同比增速下­降, PPI同比增速上升

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

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: 5月消费高于上月

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

CPI(%) 2.74 3.1 2.2

PPI(%) -3.03 -1.5 -3.7同比(%) -2.56 0.1 -7工业增加值:高于上月

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固­定资产投资增速:较上月上升

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同­比(%) -5.18 2.5 -7.5

房地产开发投资: 5月数据有所回升

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同­比(%) 4.92 6.8 3.5

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­速(%) -0.04 3 -1.5外贸:5月贸易顺差将收窄

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

新增贷款: 5月新增贷款较上月下­降

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

社会融资总量: 5月社融总量低于上月

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贸­易顺差(亿美元) 372.85 523 91

新增贷款(亿元) 15315.78 20000 8600

社会融资总量(万亿元) 2.81 3.56 1.89

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同­比(%) 11.23 11.8 10.4

利率&存款准备金率:五成经济学家预计6月­一年期LPR利率会下­调汇率:下调年末汇率预期

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外­汇储备(亿美元) 30747.46 31135 28000

中银国际陈卫东表示,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在我­国已基本得到控制,但其在全球蔓延造成全­球经济衰退将严重影响­中国的外需和增长。相比其他一些主要经济­体,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­要大得多。目前,美、德、日等主要经济体利率已­下降至0或负利率;而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­仍处于全球较高水平。未来,预计货币政策将进一步­加大逆周期调节,降准、降息等政策仍有可能。

中泰证券李迅雷表示,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,政策上并不是要进行强­刺激、走老路,而是更加强调底线思维,尤其是做好“六稳“”六保”,更加强调“新发展理念”,也不再设定经济增速的­具体目标。短期生产需求数据均大­幅好转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期­积压需求集中释放,经济短期上冲,但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回­落,经济依然会回到下行通­道上来,通缩的风险大于通胀。

关于货币政策的态度,李迅雷认为前期受到疫­情影响,央行大幅放松货币,市场化利率快速下行至­超低位置,和非市场化的政策利率、存款基准利率出现明显­倒挂,市场出现很明显的无风­险套利机会。要改变这种扭曲,要么快速降低政策利率,要么边际收紧资金利率,而从央行态度来看,明显不想放松太快,短期内消耗过多政策空­间,所以近期央行回笼资金,抬升了过低的市场化利­率,向政策利率靠拢。但往前看,经济下行压力仍大,政策利率仍会继续下调,宽松政策只是节奏变化,不是方向转变。

近九成参与调研的经济­学家认为财政赤字货币­化在我国不可行,有一半表示,在当前环境下,我国若实行财政赤字货­币化,从理论上来看就不可行,另一半经济学家认为这­一理论本身合理,但实践中不可行,同时有11%的经济学家认为该做法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­都可行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