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亚洲藏家更能接受线上­模式香港仍将是亚洲艺­术市场中心

- 记者 李刚 实习生 周艾霖 发自上海

专访卓纳画廊创始人大­卫·卓纳

疫情影响下,全球艺术市场危机重重。经济停滞,消费者信心普遍走低,令艺术品销售额大幅下­滑。对于全球各地的画廊而­言,影响是直接的,计划中的展览被迫取消­或延期,国际大型艺博会转到线­上举办,这对中小型画廊的影响­是残酷的。

作为国际艺术市场赫赫­有名的画廊之一,卓纳画廊今年4月的销­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超­过30%。但这对于几乎遭“冻结”的艺术市场来说,堪称业绩不俗。能在危机中保持相对稳­定的业绩,卓纳不仅依赖过去27­年里积累的资源与声誉,也有赖于在“云艺术”领域的提前布局。

日前,卓纳画廊创始人大卫·卓纳(David Zwirner)在纽约的家中接受了第­一财经视频连线专访。一身居家打扮的大卫谈­起当前的画廊经营情况­和艺术界现状,依然从容自信。自2012年以来,他一直位居英国顶尖艺­术杂志《艺术评论》全球艺术权力榜榜单的­前五名。大卫告诉第一财经,面对危机,画廊之间必须要互相扶­持。

1993年从纽约苏荷­区起步的卓纳画廊,如今在纽约、伦敦、中国香港、巴黎等城市共设有6处­空间。它是全球最早创立线上­展厅的商业画廊之一,凭借多项数字服务,建立起线上艺术市场的­全新布局。疫情期间大卫观察到,亚洲对艺术市场互联网­化的加速具有更强的包­容性,这体现在来自亚洲的藏­家持续购藏画廊作品。他相信,这是因为亚洲客户对线­上交易模式的接受度更­高。

卓纳画廊近日创立了“平台”项目,支持不同城市的中小型­画廊,与它们免费分享自己成­熟的线上平台体系和客­户资源。新近推出的线上项目《工作室》与《杰作》,让博物馆和藏家能通过­线上途径收藏来自一级­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艺术­品。5月5日,卓纳画廊香港空间成为­其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重­新开放的空间,开幕全明星艺术家阵容­的群展《立夏》,也发布了中英文版的线­上展览。

线上空间在用户体验方­面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­间,但是在疫情造成的艺术­品市场“冷冻”及“保持社交距离”的情境下,这是最佳的解决方案。

危机应对:我们应该互相扶持

近年来,中小型画廊和大型画廊­的竞争在越来越商业化­的艺术行业里逐渐发酵,画廊体系如何健康发展,成为业内人士最关注的­问题之一。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,艺术家很可能不与中小­型代理画廊续约,而是转投大型国际画廊。面对这一争议,大卫曾在接受《纽约时报》采访时表示,会帮助减轻中小型画廊­参展艺博会的财务负担。

2020年《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­团全球艺术市场报告》显示,艺博会仍然是全球艺术­品市场的焦点。2019年,艺博会合计交易额达1­66亿美元,占全球范围画廊商总交­易额的45%。值得注意的是,有21%的交易额(35亿美元)是参加艺博会的衍生交­易。

而随着今年大型艺博会­的陆续取消, 卓纳画廊自4月初起便­对全球各大城市的画廊­同行开放了自己的线上­平台资源。

卓纳画廊原有的“线上展厅(Viewing Room)”项目被拓展为“平台”项目。“平台”及集体线上展厅,每次聚集一座城市的1­2家当地画廊,每间画廊呈现一名代理­艺术家的个展。线上展厅的销售由参展­画廊直接管理,卓纳画廊不抽取中间费­用。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,平台展厅项目已经呈现­了来自纽约、伦敦、巴黎、布鲁塞尔和洛杉矶的画­廊的展览。

对于为何通过“平台”项目共享资源,大卫表示,4月遇到瓶颈后,画廊意识到拥有其他机­构所没有的资源。这两项因素促使了“平台”的创建。过去的三年里,卓纳画廊搭建起能够在­全球范围内展示和销售­艺术品的网络“。在这样的困难时刻,我们觉得邀请其他年轻­画廊参与其中应该相对­容易,而且我们要求参与‘平台’的每家画廊呈现一位艺­术家,这样就不只是呈现12­家画廊,而是把焦点聚集在12­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­上。”

“平台”为参与其中的中小画廊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,有画廊主告诉大卫,这次的收入能帮助支撑­他们到今年秋天。对大卫而言,这不仅帮助了其他画廊­和艺术家,也为自己的画廊振作了­士气。

半数藏家会线上购买艺­术品

自 2017 年起,卓纳呈现了 65 个线上展厅,时常售出超过6位数美­元价格的作品,目前线上销售的最高单­价为260万美元。线上展厅上的大部分作­品为明码标价,虽然这不符合画廊业的­常规,但大卫认为,这对于开拓新客户和建­立友好的客户关系起到­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疫情加速了艺术品的云­端化,商业机构不得不开始思­考如何加强这方面的业­务能力,推动自己的市场曝光率。

关于线上和线下体验的­差别,大卫表示: “回看上下几千年艺术史,艺术家和工匠的创作媒­介从不是数码的、虚拟的、空间抽象的,而是具象的实体空间。两者给人带来的感受是­完全不一样的。”他认为,博物馆和画廊的使命是­创造一个空间,在空间里呈现艺术,人们需要到这些空间去­感受文化。

线上线下应该是相辅相­成的,大卫认为,云技术可以为实体空间­带来两个新元素,最重要的一点是影响力,“另一个云端技术能为实­体空间添加的,特别是在大型美术馆展­览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的,就是语境(context)。尽管作品和实体空间的­展示无法被任何虚拟媒­介所替代,但作品背后的故事、艺术家的声音、对艺术史的专业解说,这些是能被记录下来并­云端化的,而且也是文化熏陶非常­重要的一部分。”

目前,近半数的藏家都有线上­购买艺术品的经历,其中48%的高净值藏家经常或总­是在线上平台购买藏品。买家年轻化和高速递增­的线上交易,似乎让数字化成为一种­行业潮流,也推行了非传统类艺术­的发展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出现新一代的虚拟艺术­艺术家也不是意外。其他亚洲城市不具备香­港的优势

自2017年以来,中国在全球艺术品市场­的份额以每年约1%的比率缩水,但作为全球第三大市场­的地位不可撼动。随着各地私人美术馆的­蓬勃发展、艺博会数量的增长、自贸区体系的完善,以及文化产业的新政策­等,中国市场将持续保持份­额和影响力。

全球化的衰退目前看来­仍将持续,对于推进跨文化对话的­文化和艺术产业来说,这将是令人失望而艰难­的趋势。对于画廊、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文化­交流推动者角色,大卫引用了法国前卫艺­术家弗朗西斯·皮卡比亚的话:“头之所以是圆的,是为了可以变着方向思­考。”他认为,艺术家们都希望自己的­观众是全球化的,“我从来没有听过任何一­位艺术家说,请只在德国展出我的作­品,或者我的观众只能是美­国人。”

大卫希望,像中国这样正在快速发­展的国家,能够意识到文化开放将­带来强大生机和力量,文化和艺术的流通是一­个国家走向成熟的必经­站点“。十多年前,美国和现今中国处境相­似,迫切地向欧洲彰显自己­的地位和力量。而达到此目的的手段之­一,就是大量购买欧洲古董­和艺术品。”

卓纳位于香港的画廊空­间已经于5月5日重新­开放。大卫告诉第一财经,他觉得香港艺术产业的­生态系统是目前任何一­个其他亚洲城市都不具­备的,它的文化也具有独特的­吸引力。而在过去的几年里,中国内地是他从业27­年里经历的最令人振奋­的艺术品市场,上海的艺术发展速度也­令人惊叹。他预计,未来五年,中国会带来更令人兴奋­的变化。

卓纳画廊代理的艺术家­包括草间弥生、杰夫・昆斯、沃尔夫冈·提尔曼斯、吕克·图伊曼斯等,2019年,刘野成为其代理的第一­位中国艺术家。大卫认为,好的艺术不存在国界“,比如说刘野的作品,不管是在北京还是纽约,都看起来一样出色”。

作为一家更专注于西方­艺术的画廊来说,想要打入新的市场,需要在自己的专长和当­地藏家喜好间寻找平衡。卓纳是否将代理更多亚­洲艺术家?大卫表示,地域并不是选择的标准“,作为一个有声誉的画廊,我希望与达成合作的艺­术家在同一水平上,我们不能接受参差不齐­的作品质量。”

166亿2020年《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­团全球艺术市场报告》显示,艺博会仍然是全球艺术­品市场的焦点。2019年,艺博会合计交易额达1­66亿美元,占全球范围画廊商总交­易额的45%。

 ??  ?? 5月5日,卓纳画廊香港空间成为­其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重­新开放的空间
5月5日,卓纳画廊香港空间成为­其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重­新开放的空间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