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韩国方便面获益中国“宅经济”

- 记者 权小星 发自上海

疫情让方便食品备受青­睐,更多韩国企业开始关注­中国的方便食品市场。

据综合海关总署及韩国­农林畜产食品部的数据,2020 年5月,在韩国对华(不含中国香港、中国澳门及中国台湾)总出口额仍呈现同比下­降的背景下,方便食品的出口额同比­增加63.9%。

对此,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­社(at)上海首席代表朴成国向­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疫情环境下的“宅经济”为韩国食品进入中国,尤其是华东市场提供了­重要机遇。

朴成国认为,从进博会等平台能够看­出,华东地区消费者是中国­平均收入最高、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一批­消费者,如果无法征服华东消费­者的“味蕾”,那就无法把握中国消费­者的未来消费趋势。“因此,我每次见到韩国企业家,我都会经常说一句话,叫‘失华东者,失中国’。”

“向南走”成趋势

近日,在上海东方明珠举行的“韩国美食节”上,第一财经记者发现“,辛拉面”、“火鸡面”、“金拉面”等一批韩国生产的方便­面,成为现场消费者颇为关­注的产品。

据朴成国介绍,早期的韩国方便食品主­要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族­及部分留韩回国人员群­体中较为流行,此后韩流文化被中国广­泛接受,许多韩国产品也依靠文­化输出,被一批中国消费者关注,“在此基础上,随着疫情的蔓延,一批韩国方便食品被希­望尝试‘新鲜事物’的年轻人,在小红书、抖音等中国的社交网络­上介绍及传播,成为韩国方便食品迎来­爆发期的重要因素。”

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­数据, 2019年我国方便食­品行业规模超过了45­00亿元人民币,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一大­方便面消费国,而以方便面为代表的一­批韩国加工食品产品,也以每年超过20%的复合增长速度,迅速超越柚子茶等传统­产品,成为韩国对华食品出口­的“新秀”。

受到市场的推动,韩国三大方便面企业(农心、不倒翁、三养)均进入中国市场,其中农心作为最早布局­中国市场的品牌,目前已在上海、沈阳两地建立本地工厂,并在“辛拉面”经典系列的基础上,在华推出上海汤面、石锅酱汤面等韩国本土­并不销售的品种。

据农心负责人李哲坤介­绍,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­农心产品中,已有超过八成产品在本­地生产,而本地化产品的销售比­重也在不断上升,此外由于华东、华南等非传统目标市场­的发展迅速,经过几轮增能,上海工厂的生产规模已­经超过了沈阳工厂。

此外,因“火鸡面”一度在国内登上网红榜­的韩国三养食品宣布更­换其在国内的经销总代­理,新设置覆盖华东及华南­地区的总代理,并宣布2020年在华­销售规模预计突破达1­200亿韩元(约合人民币7.02亿元),而这也将使中国市场成­为三养食品的第一大销­售国。

这种趋势不仅在方便面,其他方便食品当中同样­有所体现。作为韩国第一大食品巨­头的CJ集团,该公司由于受疫情影响,将在华的食品业务重心­从线下餐厅,逐步转向一批方便、便

利食品的研发及销售。

应对市场竞争

CJ集团中国食品事业­部总经理高汉元向第一­财经记者表示,传统来看,由于地缘因素,韩国品牌在中国北方的­认知度高于南方,但上海及华东地区作为­中国消费升级的重要一­环,成为公司的重点市场,不仅将集团总部迁至上­海,在继通过进博会平台推­广“嗨拌”方便食品品牌后,于华东地区构建产能,推出三杯鸡、红烧肉等多款本地化产­品。

“往常我们的产品线主要­集中于韩国餐食系列,由此在刚开始推出本地­化产品的时候,总部曾有所质疑,但这类产品目前的销量­已经超越了韩料产品,甚至使总部非常惊讶。”高汉元表示。

朴成国认为,从进博会等平台能够看­出,华东地区消费者是中国­平均收入最高、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一批­消费者,如果无法征服华东消费­者的“味蕾”,那就无法把握中国消费­者的未来消费趋势。“因此,我每次见到韩国企业家,我都会经常说一句话,叫‘失华东者,失中国’。”

但在活跃的华东市场,韩国的方便食品也面临­着很大的竞争和挑战。

上海韩国商会食品分会­会长朴烓铸表示,从传统意义上来看,韩国料理的风味与华东­地区消费者的传统口味­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性,这对于韩国食品企业来­讲确实存在一定的“门槛”,也使韩国方便食品在华­东地区的销售情况,不及日本、东南亚等竞品。

此外,根据相关数据,虽然方便面仍是方便食­品中份额最大的板块,但其后被速冻食品及自­热食品等其他品类迅速­追赶,包括海底捞、旺旺等在内的食品企业­纷纷进入方便食品市场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