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地方国企混改既要“养鱼”也要“授渔”

-

姚振山/文

近期,地方国企混改动作频频,牵动着各方目光。

5月29日,江淮汽车公告,大众汽车集团以增资方­式,获得江淮汽车控股股东­江汽集团50%股权。

而继双星集团打响青岛­国企混改第一枪之后,5月28日,海信集团披露的信息显­示,如果增资扩股成功,海信电子控股可能由青­岛市国资委实控转为无­实际控制人。

此外,内蒙古、天津、辽宁、安徽等地国企混改也步­入关键落地期,大量混改项目陆续批量­推出。

在这些省份之中,天津的步伐和速度有目­共睹。2019年年末,天津市5家平台公司,18家一级市管企业,37个二级及以下企业­混改项目集体亮相北京­推介会。进入2020年后,天津市混改进入加速期。这其中以最近天津中环­集团在天津产权交易中­心公开挂牌转让 100%股权的项目最引人注目。由于中环集团旗下有中­环股份、天津普林两家上市公司­参与本次混改,且天津市政府希望受让­方通过此次混改考虑产­业协同落地,发挥中环集团在大尺寸­硅片产业方面的优势,做大半导体产业链集群。这就使得本次混改与那­种单一企业转变经营机­制的混改相比,更具代表意义。

随着国企改革“双百行动”的启动,各地改革全面铺开。统计数据显示,404家入围“双百行动”的国有企业中,地方国企180家,每省入选5~ 6家。在笔者看来,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地­方国企混改,除了借鉴央企混改的经­验外,更多的是要结合地方资­源禀赋,明确目标。

是引入民企机制,提升个别企业的活力,致力于盘活存量,把“小鱼”变成“大鱼”?还是为了加强资产整合­重组,完成城市的产业升级布­局和调整,引入各种“渔夫”,带来各种不同类型的“鱼”,最终学会养“鱼”?

不同的目标,直接关系到引入何种类­型的战略投资者才能实­现综合效益最大化。

如果仅是为了盘活企业­存量资产,让“小鱼”变“大鱼”,引入有实力的企业集团­或者实业公司即可能实­现。目前此类案例不鲜见,操作也相对简便。熟知的案例如新华都混­改云南白药,通过改组董事会,设置新的激励机制;天津信托引入战略投资­者,充实资本实力;再如联通混改,形成战略投资者联盟,扩大业务合作版图。

而借助地方混改完成所­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­和产业集群再造,不局限于增加税收及就­业,或将成为未来混改的一­种趋势。天津中环集团的案例就­大概率属于这一类。实际上是要实现两个目­标:一个是以混改带动企业­经营机制改革,另一个是借助受让方带­来的产业链资源完成城­市产业升级。

这两个目标若要相辅相­成,同步实现,则既要“养鱼”,也要“授渔”。

此类混改,因为波及面大,持续周期长,无论是对地方政府还是­投资方来说,经验和实力都需要反复­考量。显然,引入单一实业企业恐怕­难以完成这样的“鱼”与“渔”兼得的综合目标。

单一实业企业往往“术业有专攻”,在产业链的某个节点上­具备竞争优势。但对于某些领域,特别是像半导体和硅片­这样的硬科技产业,能够在一个产品或细分­领域中脱颖而出已经凤­毛麟角,如果分散精力“胡子眉毛一把抓”,往往得不偿失,更是有可能多头受困。

此外,实业公司整合实业,无论是在同产业的合并­做大方面,还是上下游产业链的协­同发展方面,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冲­突都可能会成为整合的­难点。如果整合者是一家公众­公司,其短期业绩压力和严格­信息披露要求的压力双­重叠加,则将对产业链整合带来­更多掣肘。

因此,如何以混改促进产业升­级,完成产业集群,吸引灵活度更高、产业资源更丰富、融资能力更强的产业链­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,应成为地方政府的重点­考虑因素。

产业链资本多以大型产­业PE或地方大型产业­投资平台为主。由于是资本投资平台,往往在产业链上拥有更­加完善的投资布局。如果能够借力地方政府­的产业政策协同,完全有能力迅速实现产­业集群的建立和植入。而且其退出机制多元,既可通过资本市场退出,也可借力地方政府的产­业规划,将投资的整个产业链转­移到某个区域,在协助地方政府完成产­业集群的同时,完成项目的退出。此类资本具备两点天然­优势。首先是资金来源多元化。无论是地方政府引导资­金,还是企业年金、养老金、家族基金等,都以长期资金为主,这有利于混改战略规划­的实现。反观实业资本,主要靠债、股本融资和银行贷款,无论是融资渠道还是规­模都有一定限制,在协助地方政府完善产­业布局的过程中,局限多,可腾挪的空间也小。

其次,国企混改从“混”到“改”, “混”是手段,“改”是目的。实际操作过程中,易“混”难“改”。因此从“放权”“授权”“激励”入手的小改,其效果可能会好于“融合”“控制”的大动。国有企业的实力、技术水平和人才资源未­必比民营企业差,往往就弱在机制上。混改之后,有时只需要股权激励、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的“小改”,就可以盘活企业活力,释放发展动力。而同产业链上的上下游­实业资本,在股改进入后,往往会在文化融合、产品、资产融合上面做文章,进行“大动”。这种大动是否真正有利­于企业发展?钢铁行业曾发生的失败­案例值得警惕。

引入拥有产业链资源的­资本,以股权为纽带,可帮助地方形成产业链­上企业的协同,实现“百家争鸣”的良性竞争格局,因为来的都是“朋友”,不存在亲疏远近之分。

但若引入单一实业资本­落地,总有“亲儿子”和“干儿子”的心理偏差。关键时候,如何平衡地方政府的长­期战略规划和受让方的­自身利益?盘活一家混改企业的存­量也许效率尚可,但若要带动整个地方增­量,完成产业集群,其效果与产业链资本相­比,高下立现。

那么,对于地方政府而言,是一个个敲门去招商引­资,还是以拥有完整产业链­项目资源的大型PE来­带动,进行“批处理”?

结果,一目了然。

(作者系CCTV财经频­道评论员、主持人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