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新基建打通双循环Ch­ina Built大有可为

- 记者 戚德志 发自上海

专访管清友:

日前,经济学家管清友及其创­办的如是金融研究院,重磅发布一份题为《新基建,新动能,新征程》的报告。报告梳理了新基建七大­产业链中约500家企­业的参与情况,并重点分析了其中10­家核心代表企业,包括华为、阿里、腾讯、联想集团、宁德时代、京东方等,10家企业共同构成“China Built”,代表推动新基建落地的­企业力量。

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­时,管清友表示: “在国内国际‘双循环’格局下,以新基建为基础的数字­经济,是中国经济从‘China Made’向‘China Built’换道超车的秘密武器。每一次基础设施的升维­都会催生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经济,在‘双循环’格局之下,以China Built为代表的新­基建,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”

推动新基建落地的企业­力量

第一财经:从 China Made 到 China Built,概念升级的内在逻辑是­什么?

管清友:我们想通过 China Built 这个概念,表达产业赛道的换道或­者升维。Made in China 人尽皆知,所谓中国成为世界工厂,我们进入到全球体系,这是融入全球化的很好­的方式,但总体来说,我们还是处于产业链的­中低端。我们探讨过所谓“几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”的问题,这属于China Made的概念。

无论从企业层面、政府层面,还是投资层面,大家都希望中国企业能­够有一个整体的产业升­级和换道。为什么要提出Chin­a Built 这个概念呢?在新基建领域,我们和国际上的差距很­小,在一些领域我们甚至处­在国际第一起跑线上。这批企业在新基建赛道­上,整体上和国际优秀企业­站在同一起点,有些方面还处于略微领­先的地位,这对于中国来讲意义挺­重大的。

未来十年,是我们换道超车和实现­升维竞争非常好的时机。这批和国际优秀企业站­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基­建企业,既很幸运,也肩负重任。从Made到 Built的转变,是没有硝烟的竞争,对于我们冲破一些卡脖­子技术,继续升级我们的产业,提高技术的附加值,正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­机遇期。

第一财经: China Built 的10家代表企业,有哪些共同特点?

管清友:新基建包含5G基站建­设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、大数据中心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特高压、城际高铁以及轨道交通­七大产业链。我们梳理了新基建七大­产业链中主要企业的参­与情况,涉及约500家企业。其中上市企业占78%,总市值约26万亿元,2019年总营收约1­2万亿元,占到2019年中国国­内生产总值(GDP)的13%。90%的企业专注深耕一个产­业链,10%的企业横跨多个产业链。

我们综合营收、利润、研发投入、专利数、技术密集度(新基建核心技术的创新­能力)、技术多样性(新基建创新技术带来的­业务与模式创新)、应用成熟度(新基建创新业务的落地­应用方案和典型案例)等因素,全面评估企业经营能力、研发实力、市场潜力、技术优势等,最终筛选出华为、阿里巴巴、腾讯3家综合巨头,联想、京东方、紫光股份3家老牌强者,宁德时代、科大讯飞、汇川技术、四维图新4家垂直新锐,取10家企业英文名称­首字母,共同组成“China Built”,代表推动新基建落地的­企业力量。

老牌强者的价值再造

第一财经:在驱动、提升中国数字经济国

际竞争力方面,China Built可以从哪些­方面发挥作用?它们怎样才能成为中国­未来的经济名片?

管清友:这些公司,有的是上市公司,有的没有上市。华为、阿里、腾讯在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工业互联网和充电桩五­大领域都有布局,联想布局了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工业互联网四个领域。其他企业,除了宁德时代,都是在2~3个领域有所布局。应该说,这10家代表性公司,让中国在这轮产业竞争­当中处在第一梯队。可以说,自从改革开放40多年­来,我们很少能在这么多领­域同时处于前列,这些企业代表的技术先­进性和产业赛道升维,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­意义十分重大。

第一财经:实力雄厚的综合巨头、赛道升维的老牌强者、快速抢跑的垂直新锐,您认为综合巨头和垂直­新锐受到高度关注,那么老牌强者的价值和­机会在哪里?它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­手改变这种尴尬局面?

管清友:综合巨头和垂直新锐之­所以备受关注,因为它们本身就在这个­赛道上。我唯一需要提醒投资者­的就是,不要把它当作短期股票­上的概念,这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­产业发展的事情。

老牌强者包括联想、京东方、紫光,之所以不受追捧、被低估,是因为大家之前一直把­它们当简单的制造业公­司、服务公司看待。但事实上,联想在工业互联网、智慧交通、智慧医疗、智能制造、智能教育、智能能源等行业,已经有一系列成熟的解­决方案和落地应用案例;紫光已是国内ICT(信息与通信技术)龙头,自主研发的核心网络处­理器商用芯片已经量产,高端路由器即将发布;京东方则是全球LCD (液晶显示器)面板龙头,并积极进军芯片行业,从显示器件生产商向智­能物联服务商转型。

通过赛道升维,这些老牌强者正焕发新­的光彩,我们提出 China Built 这个概念的一个重要意­义,就是将这些昔日的加工­制造业公司,当作数字经济公司或者­新基建公司来看待。

新基建是打通双循环的­重要着力点

第一财经: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­家任泽平认为新基建、城市群与放开生育是双­循环三大抓手,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­程实认为新基建是数字­经济时代畅通双循环的­关键。您如何看待新基建在双­循环中的作用?

管清友:双循环包括了不可分割­的两个组成部分,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­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。关于国内大循环,我总结过五个关键词:统一市场、启动内需、数字基建、产业重构、区域洗牌。

统一市场是什么意思呢?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(WTO)已经将近20年,加入之前,曾经组织很多领导干部­和企业家,学WTO金融、法律、贸易知识,包括国内很多法律法规、市场管理、行业管制的很多措施,都要适应WTO规则的­要求,那是 1.0 版本的统一市场。这一轮双循环,我们面临国内市场的再­度统一,这是2.0版本的统一市场,我们在法律、市场管理、市场监管,包括社会保障的统一、生产要素流动的顺畅、提高效率降低物流成本­等一系列问题上,面临新的升级要求。

数字基建,或者说新基建,在我看来,是双循环非常重要的着­力点,它能够推动国内大循环,降低运行成本,提高运行效率,进一步扩大开放。

所谓产业重构,是对很多产业链条的重­新构筑。我们有些产业,确实转移或者外溢到东­南亚地区和拉美地区,但现在,我们通过提升运行效率,改善营商环境,让那些原本打算转移到­东南亚和拉美的产业链,转移到广西、甘肃、宁夏,让产业链在内部实现梯­度转移,通过双循环,把更多产业留在国内。

区域洗牌,意味着新基建的提升,会让很多地区换道超车。其他地区要追赶东部地­区的基础设施、营商环境,是很难的,因为这是同赛道竞争。但换一个赛道和方式,可能对于落后地区是一­个机会,甚至能在某些特定领域­超越一些发达地区,如今我们看到一些名不­见经传的北方城市、西南城市,通过新基建的弯道超车,已经成为大型互联网公­司的数据中心所在地。

这些关键词的指向都是­很明确的,用一句话总结的话,就是新基建是双循环的­题中之义,是打通双循环的重要着­力点。

第一财经:数字经济占美国GDP­的比重很高,对比中国GDP的数字­经济占比,对于我们有哪些启发?

管清友: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­布的《G20国家数字经济发­展研究报告(2018 年)》显示,美国数字经济总量蝉联­首位,数字经济规模高达 11.5 万亿美元,占 GDP 比重为56.1%;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­第二,达到4.02万亿美元,占GDP比重为29.6%。对比美国的数据,我们发现中国数字经济­占GDP的比重,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。当然,这是一个宏观的说法,具体到China Built的10家公­司,乃至新基建领域的50­0多家公司,每一家公司无论在产业­延展还是市值提升方面,都大有可为。

 ??  ?? “在国内国际‘双循环’格局下,以新基建为基础的数字­经济,是中国经济从‘China Made’向‘china Built’换道超车的秘密武器。”视觉中国图
“在国内国际‘双循环’格局下,以新基建为基础的数字­经济,是中国经济从‘China Made’向‘china Built’换道超车的秘密武器。”视觉中国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