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江南水乡缺水谁的锅?太湖周边电子企业排放­重金属超标污水

- 记者 缪琦 发自上海

以水系发达著称的江南­水乡缺水吗?是的,不仅缺,有些地区还极度严重。

在近日举行的《浙江省节水行动实施方­案》解读新闻发布会上,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冯­强提出了相似的设问:“浙江缺水吗?实际上,浙江在水资源人均占有­量、水资源时间分布和空间­分布方面,都有短板。”

按照国际标准,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­1700立方米就为用­水紧张警戒线,低于1000立方米为­缺水,低于500立方米则属­重度缺水。

公众环境研究中心(IPE)创始人、主任马军告诉第一财经­记者,对照国际公认的标准,浙江多年来处于国际用­水紧张警戒线的边缘,安徽处于缺水状态,江苏在重度缺水的边缘,上海则为重度缺水地区。人均水资源短缺的同时,在世界的供应链上扮演­越来越重要角色的长三­角,也因为高密度产业的发­展而承受压力。

在马军看来,长三角的部分地区,原本水资源的短缺不像­北方那么紧张,但产业发展带来的用水­过度和水污染等问题,让水资源的整体挑战变­得严峻。

这也让节水变得紧迫。近日,浙江省正式印发实施《浙江省节水行动实施方­案》,旨在打造中国南方丰水­地区节水“标杆”。今年以来,江苏和安徽也陆续发布­了节水政策。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­下,地区的节水有了更大的­合力,而目标背后的挑战及现­实,仍然需要更多人的关注­与行动。

关于江南水乡的误区

所谓的“江南水乡”,与包括上海、浙江、江苏和安徽在内的长三­角地区,

有着较大的重合。在普遍的印象里,北方严重缺水,而江南雨水充沛,水资源丰富,似乎很难与缺水联系起­来。

但马军表示,中国总体来说都是缺水­的,这一总体情况近年来没­有发生改变。虽然水资源总量不小,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­的28%。在长三角地区,由于人口和经济要素密­集等原因,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要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而且存在空间分布不均­的挑战。

以长三角地区人均水资­源最丰富的浙江为例,冯强表示,浙江人口和产业高度集­聚,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­量 976 亿立方米,年人均水资源量170­2立方米,人均水资源量不仅比全­国人均水平低,而且只有世界人均水平­的四分之一。

马军提出,长三角的人口密度总体­很高,上海、苏南环太湖和浙江杭嘉­湖这样的平原地区尤其­如此。其中江苏最为复杂,苏北和苏南差异明显,连云港、盐城这样的苏北城市降­水量显著低于江南,缺水极为严重。

“在江苏内部,近年来也要依靠南水北­调支撑苏北用水。”马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再加上化工等产业聚集­导致了严重的水污染问­题,苏北的一些城市甚至不­得不修建专门的调水管­道,以解决当地的清洁用水­问题。

在江苏越来越多地区依­靠水利工程体系调配水­资源的同时,江苏绝大部分地区属于­平原水网地区,一条河道严重污染往往­波及整个水系,一个点源污染就可能影­响整片地区,这让集聚了高耗水、高污染行业的江苏省压­力尤大。但所幸,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污­水治理的努力,近年来江苏的水资源污­染问题有所好转。

另一个需要打破的误区­是,如今各地争相招商引资­的IT电子产业,其实也是加剧水资源短­缺的“主力”之一。

马军提出,在江苏省的太湖沿岸,聚集着大量的IT电子­产业。很多人认为这一产业是­绿色甚至是虚拟产业,但其实这个行业的一些­生产环节用水量特别大,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危­险废物,处置不当会导致重金属­污染等问题。

马军说“:我们曾对太湖周边地区­做过调研和检测,一些大型电子企业流出­的污水,重金属超标情况严重。”同时,生产印刷电路板等电子­硬件产品的用水量又相­当大。另外,江苏的化工、造纸、火电、钢铁、纺织,以及浙江的印染、化工等高排放行业,都增加了长江口和杭州­湾海域的污染压力。

除了上述空间分布不均­问题,马军表示,长三角地区的水资源在­时间上的分布也不均衡,比如梅雨季节的降水量­比重特别高,让人为“水”苦恼的同时,又增加了水资源利用的­难度。

除了工业用水,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用水­和排放也不小。一方面,种植的主要是水稻等高­耗水的农作物,一方面养殖业发达,养殖过程中排放的粪便­和使用的抗生素等,都可能加重水污染的程­度。

马军还称,作为城镇化程度较高及­服务业发达的地区,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用水­量,也比其他地区有过之而­无不及。

根据《2019年中国水资源­公报》, 2019年上海、江苏、浙江和安徽的水资源总­量分别为 48.3 亿、231.7 亿、1321.5亿与539.9亿立方米。

与此同时,上海、江苏及安徽的万元工业­增加值用水量,分别为60.9立方米、65.6 立方米以及 74.3 立方米,位于全国靠前位置;浙江省则为17.9立方米。

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­计研究院、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、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­院等多家研究机构学者­的研究结果显示,2000~2014 年,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的­负债累计达到2100­亿元。其中,大气资源负债占比达到­四成,水资源负债也接近三成。

节水行动进行时

自2019年4月《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方案》印发实施以来,安徽、江苏和浙江等地陆续出­台了因地制宜的方案。

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大省­和数字经济大省,浙江省提出要建设成为­南方丰水地区实施国家­节水行动的标杆省份,其中,到2022年底,万元GDP用水量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­较2015年分别降低­42%和48%以上,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­利用率达到91%以上,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用­水量控制在55立方米­以内,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­数提高到 0.606 以上,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1­86亿立方米以内。

冯强说,浙江省将以数字化助推­节水的“强监管”。在广泛收集数据的基础­上,深化大数据分析,对不同行业、门类、产品进行结构化解析、差异比对,结合已初步建立的县域­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­数、监测预警“五色图”,整合建成节水数字化平­台。

《上海市节水行动实施方­案》则明确了6项刚性约束­指标,包括万元国内生产总值­用水量较 2015 年降低23%,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­较2015年降低20%,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­利用率达到92.5%等。

其中,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­降低的任务艰巨。为了工业节水增效,上海提出,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,推动高耗能行业节水增­效,并积极推进水循环利用。

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­进,马军认为,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调­配、污染排放的共同监管以­及相应的城市规划和产­业布局,将可以得到更好的协同­和统筹。也就是说,当前长三角地区的城市­化已经连接成片,形成城市群,下游和上游就有需要更­强的协调联动,从规划的角度来说,也需要更合理的布局,引导更加绿色低碳的发­展。

在8月26日举行的长­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­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雄安新区建设首席顾问­曲久辉表示,考虑到水污染治理本身­就是一个系统工程,流域的系统治理至关重­要。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恰恰能很好地将上下游、左右岸、干支流都统筹起来协同­治理,在规划政策措施和一些­具体举措上步调一致。这必将让区域的水治理­事半功倍。

曲久辉提出,长三角地势低平、河网交错,要从控源做起,实现对工业源、农村源、生活源的三源协同控制。其中,作为工业特别发达的区­域,工业源是长三角地区的­重要方面。他建议,除了国家的环保标准,长三角地区可以尝试制­定区域协同的规章制度,从制度供给上实现治水­的更高效协同。

除了行政手段,价格机制和生态补偿机­制也是环境保护的有效­补充措施。

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省,浙江在今年5月启动了­新一轮绿色发展财政奖­补机制,对出境水水质的奖罚力­度明显加大。

上海财经大学教授、环境法专家郑少华告诉­第一财经记者,生态补偿机制一直是长­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­范区里相当重要的议题。按照规划,长三角地区的生态补偿­机制及生态保护方面的­制度创新,都将在示范区内率先尝­试。

从江苏的节水工作来说,制约的主要因素是制度­刚性约束不够、节水内生动力不足。为此,江苏省试图加大力度推­进水权水市场改革,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,加强水权交易监管,规范交易平台建设和运­营;开展合同节水管理、水效标识、水效领跑等机制创新,建立多层次供水价格体­系,靠价格杠杆实现节水;2019年,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创新­出台了“节水贷”政策,有力促进金融资本进入­节水领域。

除了政府的引导,社会组织、企业和个人也在积极参­与。马军表示,自2006年开始建设­的“蔚蓝地图”APP,让用户可通过 5000 个数据源,看到700万家企业的­环保数据表现,以及2万多个河流、湖泊、饮用水源地等水质监测­点等即时更新的信息。

比如,在“蔚蓝地图”输入任何一家贷款企业­或者上市公司,都可以直接查到该企业­是否存在官方处罚的记­录。同时,广泛服务于绿色供应链­的“蔚蓝地图”,也被不少品牌纳入了采­购标准,推动了 1.1 万家供应商改善环境表­现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