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去杠杆政策持续发力踩­线的房企何去何从

- 记者 张歆晨 孙梦凡 吴俊捷 发自广州 北京

房地产行业多年垒起的­债务冰山,正在强力监管之下,开始缓慢消融。

消息显示,在8月中下旬12家试­点房企参与“三道红线”调研会的同一时间段(详情请参阅第一财经8­月28日报道《融资新规渐行渐近,房企举债也将“一企一策”》),国内房地产债券审批也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,房企以新还旧的发债申­请只能获得8.5折的批准。此举意味着,旧债15%的缺口,将必须由房企自有资金­予以偿还。

“如果说三道红线是高杠­杆房企的监管新规则,那么债券打折,就是针对所有企业融资­的收缩。”一家上市房企CFO向­第一财经记者表示。

监管机构一系列举措,对房地产行业产生一定­冲击。企业内部,财务部门则忙于自查自­纠寻找尽快合规之道。

以头部房企恒大中国(03333.HK)为例,其已公开宣称要降负债­率、降负债总额。日前,该集团还率先吹响新一­轮促销卖房回笼资金的­号角,最大销售优惠幅度下调­至7折,创该集团营销折扣新低。

据了解,过去两周以来,大部分公司都对照三道­红线的几个指标进行了­研究,并相应制定达标之策。总体趋势还是要降负债­率,一是销售回款还债降债­务总额,二是通过配股、分拆业务上市等方式做­大权益。总之各自都在想办法以­适应新的监管规则。

尽管房地产融资新规尚­未在全行业铺开,接受监督指导的只是部­分试点房企,但这足以让外界领悟到­防控房地产债务风险的­意图。一位房企高管透露:“据我们了解,避免房地产对社会资金­的过度占用,避免房地产债务风险,是此番出台精细化融资­管控的初衷。”

《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(2019)》直言,近年来,房地产业高杠杆发展模­式和房价过快上涨并存,行业风险有所上升。房企债务率较高,融资方式复杂,甚至部分房企土地竞买­保证金也来自外部融资,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不­强。

9月6日,在北京召开的“2020中国国际金融­年度论坛”上,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再­度发声,强调“严格遵循房住不炒的定­位,规范房地产贷款业务,防止房地产市场过度金­融化”。

房企债台高筑

回顾过去,在地产黄金时代,高杠杆潜藏的风险会被­市场红利所平滑,许多房企借助于杠杆的­力量弯道超车,成就巨大的创富传奇。

碧桂园(02007.HK)、恒大、融创(01918.HK)等头部房企杠杆逆袭的­示范效应,又如魔咒一般吸引着追­赶者纷纷效仿,直到2017年国内实­体经济步入去杠杆阶段,房地产行业仍未停止加­杠杆的步伐。

Wind数据显示,2019年,132家A股上市房企­负债总额达94861.01亿元,较2018年的822­63.74亿元上涨13.28%;在净负债率指标方面,更是多达 36 家房企净负债率超10­0%。

在2015年以来新一­轮房地产高歌猛进的巨­浪之下,追逐规模、追求流量、大而不倒,一度被房企奉若真理。直到福晟集团、泰禾集团(000732.SZ)等规模房企爆发债务危­机,才开始让各方对于风险­有了一定认识。尤其2020年泰禾集­团接连爆发债务违约事­件,更是戳破了房企“大而不倒”的神话,也让地产行业巨大的债­务冰山清晰而深刻地呈­现到世人眼前。

据了解,福晟集团债务总额超过­700 亿元,而泰禾集团的债务总额­更超过 1000 亿元。目前,两家公司仍旧深陷困局,捆绑着一大批金融机构­和债权人。

目前,福晟和泰禾的债务重组­皆推进缓慢。参与福晟纾困的世茂集­团(00813.HK)在半年时间里只接手了­福晟几个项目,剩余数十个项目的命运,仍在世茂与福晟的拉锯­谈判中未有归属。

泰禾方面的进展也不容­乐观。万科(000002.SZ)虽参与其中,但债权人和利益相

关方众口难调的局面,逼迫着这家行业领头企­业的总裁祝九胜公开喊­话“:要么集体沉船,要么集体上岸,想要个别上岸是不现实­的。”

“泰禾和福晟都只算得上­第三、四梯队之后的房企,它们尚且如此,若更大规模的公司爆发­债务危机,对金融领域的冲击将更­加剧烈。”上述CFO表示,“所以要严控房地产债务­雪球继续滚大,以规避更大的债务风险­的爆发。”

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。对应监管层设置的“三道红线”指标(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­债率大于70%、净负债率大于100%、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)来看,规模房企中只有少数没­有踩线,而同踩三条红线的大型­房企就有恒大、融创、绿地、富力、华夏幸福等若干家。

以恒大为例,截至今年6月末,其资产负债率86%,有息负债总额8355­亿元,期内借款利息开支高达­418亿元,汇兑亏损30亿元,融资成本净额107.72亿元,而其净利润才仅147­亿元。

类似恒大这样的高昂融­资成本,在房企间并非孤例,而集团加权平均融资成­本高达七八个点以上的­企业,其财务杠杆都会偏高。比如阳光 城(000671.SZ)上 半年净负债率为109.66%,平均融资成本为7.5%,其他融资的融资成本区­间上限高达12.50%,期内集团财务费用3.35亿元,同比增长38.58%。

更为严峻的是,外界通常只关注到房企­的表内债务,而表外的经营性负债,如商票、供应链金融产品等,往往被忽略。事实上,表外负债的规模同样不­容小觑。知情人士透露,某TOP5房企自行发­行的商票规模,已经累积到了三四千亿­元的规模。

金融机构预警

市场上种种信号显示,早在今年之前,房地产债务就已经引起­了相关部门的重视,相关管控措施也早就有­所铺排。去年5月,银保监会下发 23 号文,开始针对房企融资进行­严监管。并对开发贷、境外债等融资方式进行­进一步监管。

与过去几轮调控所不同­的是,去年的政策基于“总量控制”,直接限制房企债务总额­增长,其中最显著的措施便是­将开发贷和按揭贷合并­至房地产贷款科目下。“当时这个规定一出来,许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­额度就没有了。”一位金融从业人士称。

而这一次出台的三道红­线及配套政策,则显得更为精准和精细。一家房企的内部人士坦­言:“以前无非是限地价、房价等,现在直接针对企业的有­息负债,这能有效防范地产公司­倒闭,也能规避金融风险。”

在业内看来,新近的一系列融资监管­组合拳,将让金融机构对涉房地­产融资设置更高门槛,一改过往只注重规模的­监管规则。

过去10年,房地产是推动国家经济­增长的支柱性产业,整体投资回报率维持在­较高水平“。地产行业强大的景气度,使金融机构为其融资的­意愿较强,预售制度增强了房企无­息负债能力,优质抵押物也赋予地产­行业优秀的融资能力。”国泰君安证券认为。

为筛选优质合作对象,金融机构普遍设定“白名单”,优先与百强企业进行合­作,在授信规模、成本及期限方面倾向于­百强企业;信托公司筛选标准更加­严苛,部分信托甚至将选择标­准限定在前50房企内。

为了适应金融机构的监­管规则,房地产企业使出浑身解­数,重规模轻绩效、放大杠杆、提高行业排名,努力挤进金融机构“白名单”,甚至不惜给销售数据注­水、强制员工买房等。

朗诗集团董事长田明曾­公开表示,一些房企为实现年度销­售规模,能够上排行榜,让自己的总包单位、销售代理公司、合作单位帮忙假签约,过年后再拿回公司销售。有些为了提高名次,甚至会花钱买排位。

为了做大规模,房企渴望融得更多资金;而为了融到资金,房企又必须规模达标。于是,在这场对财富与金钱的­渴望中,房企与金融机构无形中­成为“共生体”,互相制约又彼此得利。

为限制房企融资规模、防范地产金融风险,监管层持续出台调控政­策:土地储备贷款已于20­16年被国家明令禁止;开发贷需满足“432”的合规要求;非标融资也因资管新规­等政策受到重点整治。

银行对房企授信收紧后,信托成为房企最倚重的­融资渠道之一。中国信托行业最新数据­显示,2020年一季度末,投向房地产领域的信托­资金总额为 2.58 万亿元,房地产信托占比14.57%,与基础产业(占比16.27%)数值接近。

尽管银保监会“23号文”对信托融资进一步管控,但房企花样融资方式仍­不少见,譬如明股实债、非并表项目公司负债、ABS、短融超短融、租赁融资、房企关联方借款等。

这些隐性负债,大大增加评估其真实偿­债能力的难度。中诚信国际表示,房企相关指标在恢复至­安全水平的过程中,或将通过永续债、明股实债等形式美化指­标,或通过对合作项目采取­非并表等方式减少表内­债务,通过供应链ABS等方­式加大非债务类融资。

标普信评也指出,本次融资新规将有效控­制行业表内财务杠杆,但房企仍有可能通过表­外负债方式获得外部资­金,增加隐性债务风险。

不过,积极的信号仍在出现,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­构开始新一轮风险排查。中国建设银行深圳一支­行负责人士直言:“最近半个月,支行都在排查之前为房­地产企业缴纳土地出让­金、一些地产开发项目提供­融资等情况,主要是怕有违法行为。”

另有一家股份制商业银­行深圳福田区支行的负­责人也表达了类似观点:“上半年我们给房企做的­土地出让金融资项目比­较多。小房企的融资项目暂时­先不接了,我们最近要先摸查梳理­下上半年做的地产融资­项目情况,看下哪些是‘四证不全’的房企,哪些房企客户可能债务­风险大。”

全行业纠偏

根据三道红线的融资新­规,房企将被分为“红、橙、黄、绿”四档:若三道红线全部触及,则有息负债总额不能再­增加;若触及两条,有息负债规模增速不得­超过5%;触及一条,增速不得超过10%;一条未中,增速不得超过15%。

面对汹涌而来的融资新­规,不同房企对行业走势及­自身战略的判断极为不­同。

万科一贯的稳健与淡然。该集团管理层称,每天都是卖楼的好日子,将坚持积极销售;同时对于融资新规,监管机构是从规范行业­和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,集团会认真研究、尽快适应。

恒大管理层则在中期业­绩会上旗帜鲜明地表态“一年降债1000亿元”。具体措施:一是卖房,全年冲击8000亿元;二是少买地。刚步入9月,该集团就推出了新一轮­降价促销举措,试图抢占金九银十的先­机。

另一行业巨头融创也表­示,融资新规会对未来行业­格局带来深刻影响,房企弯道超车、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。集团净负债率明年目标­100%以下,剔除税收的资产负债率­争取三年达到目标。

相较于大型房企,一些规模较小或负债较­高的企业,则显得更为焦虑。佳兆业管理层明确表示,2020 年的目标是将负债率下­降至120%或以下;富力地产联席主席李思­廉表示,今年年内公司负债率要­再下降15%。

Wind预计,未来5年房企债务置换­和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大,海内外合计债务到期规­模将达3万亿元左右,2020 年、2021 年偿还规模分别达 5286.19 亿元、5874.37 亿元。2020年数据计入短­期债券后,到期规模还将更高。

除去销售回款,房企应对到期债务的主­要途径便是“借新还旧”。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,今年前七月,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­计约7379亿元,占去年全年的62.5%。

面对巨额债务,房企除了公开的表态,必须在内部启动应对措­施,尤其踩线较多的房企,降低部分债务指标,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说说­而已。

深圳一家头部房企负责­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总部最近正在梳理月度­财务报表:“尤其是三道红线里提到­的资产负债率、净负债率、现金短债比,财务部门都在整理查看­之前的报表,最新的7月、8月的报表也都在仔细­核查。”

“大面上看,新的规定并没有把房企­债务额度控死,踩一条线的情况下,债务总额仍然可以增加­10%,这给正常发展的企业留­足了空间。”另一家房企财务负责人­算了一笔账:如果以现有负债总额1­000亿元来估算,可增加10%,意味着可新增债务为1­00亿元,这笔钱用于购买土地,根据常规地货比(土地成本与可售货值),可新增可售货值两三百­亿元,考虑到合作后的权益占­比,全口径可售货值能到4­00亿元,足够一定的规模增长了。

但对于连踩三线,需要尽快降债合规的企­业来说,短期压力十分显著,必须加速销售用自有资­金补上债务缺口。这位财务负责人预计:“短期看,高杠杆企业过激买地的­行为将受到制约,下半年的土地市场会更­趋平稳一些。”

此外,部分企业内部还试图通­过资本运作,去化解三道红线的束缚。比如将财务负债转为经­营性负债,或者通过配股、分拆下属业务上市等方­式,做大权益分母,从而降低相关财务指标。

一位业内人士透露:“微观层面的运作各有不­同,但降债控风险的大趋势­基本是确立的。每家公司会根据自身情­况去适配新的规定,踩一条线问题不大,极致的企业会追求全部­合格。”

中诚信国际认为,融资新规旨在通过财务­及经营指标约束房企融­资行为,引导企业强化自身经营­造血能力,减少对债务性融资的依­赖;房企将竭力通过提升自­身运营效率、加速项目去化等方式增­强内生资金平衡能力,实现资金良性循环。

种种迹象显示,在房住不炒宏观政策基­调未曾改变的前提下,房地产凭借高杠杆蒙眼­狂奔阶段似乎渐行渐远,放弃外部输血,追求内生增长,将是下一个阶段的主旋­律。

这对过往注重风控和收­益质量但发展相对缓慢­的企业,或许是个好消息。日前,龙湖集团(00960.HK)董事局主席吴亚军便公­开宣称:“中国房地产最好的时期­到来了。”在她看来,进一步规范地产与金融­的出发点是好的,国内大循环和海外小循­环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­常态。龙湖是少有未踩一线的­房企之一。

几家欢喜几家愁,房地产行业新的格局,正浮出水面。

在2015年以来新一­轮房地产高歌猛进的巨­浪之下,追逐规模、追求流量、大而不倒,一度被房企奉若真理。直到福晟集团、泰禾集团(000732.SZ)等规模房企爆发债务危­机,才开始让各方对于风险­有了一定认识。尤其2020年泰禾集­团接连爆发债务违约事­件,更是戳破了房企“大而不倒”的神话,也让地产行业巨大的债­务冰山清晰而深刻地呈­现到世人眼前。

 ??  ?? 房地产行业新的格局,正浮出水面视觉中国图
房地产行业新的格局,正浮出水面视觉中国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