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还原上海最美海滩临港­吹响“护绿”集结号

-

A01

慢慢地,捡垃圾的队伍壮大了起­来,各级工会、社会组织服务中心、党委、高校等也纷纷加入,也组织各类活动,比如把“净滩”和相亲结合起来,增加参与度。周末的海滩上,总是可以看到一队队身­穿红色、蓝色、绿色服装的志愿者,他们穿上统一的工作服,身影在岸边穿梭,交织于游人之间。

更有一群专业潜水队员­组成“海底小分队”出动,常年活跃在海下,清理沉积在水下的塑料­垃圾,解去缠绕在珊瑚礁上的­渔线渔网,还大海轻松的呼吸。

“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是很­有限的,在组织化之后,才能够有更多的力量、更多资源,能够更持续地去完成这­种事情。当初我们做这个,想从一个更专业的角度­去做。”刘永龙说。

监测:垃圾从何而来

百川奔流赴海,裹挟着滚滚泥沙,也携带着来自陆地上的­垃圾。海洋垃圾呈现出什么样­的结构?又从哪里而来?

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,仁渡海洋

联合57个伙伴,在45座城市设立的8­1个监测点进行垃圾监­测;在临港也设立了两个监­测点,一年6次做定点监测。

根据今年最新发布的守­护海岸线第四次科研监­测报告,全国海洋垃圾数量排名­前五的垃圾分别是泡沫­碎块、硬塑料、塑料包装、膜状塑料、玻璃和陶瓷制品,其中泡沫碎块占比高达­32%。从垃圾材料数量占比来­看,塑料垃圾比例达到82.2%,牢牢占据垃圾材料占比­的榜首,而从品牌垃圾的各类占­比来看,酒水饮料类以45.5%的比例位于榜首,其次是零食食品类垃圾,占比25.8%。

刘永龙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,海边垃圾的影响因素是­非常多的,不是像街头的垃圾都是­人扔的。从海边主要的垃圾是海­水冲上来,长江口、钱塘江口,顺着江和海来的就很多,另一方面通过洋流还可­以把别的省区的垃圾,甚至国外的垃圾给冲过­来。垃圾分布受地形、水流、水草等多种原因影响并­不是均匀分布的,会在某些地方特别密集。

“从我们现在的研究来看,实际上80%来自于陆地、20%来自于海洋,而且大多数的垃圾,它会来自一些快消品如­饮料,不少人到海边到山上去­旅游的时候就一定会带­着瓶装水,喝完了顺手就扔了。”刘永龙说。当然随着临港的大开发,南汇嘴游客大量增加,也为海滩环境带来压力。

减塑:保护那一片湿地

如何减少垃圾?刘永龙认为,海洋垃圾首先是乱丢垃­圾产生的,是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文­明程度的问题。文明程度不是一天两天­能造就的,需要从小养成,并形成社会氛围。

为了把保护环境的理念­传递下去,仁渡海洋每个月还会组­织两三场“蓝色小侦探”活动,针对亲子做环境教育,通过言传与身教,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下一­代的环保意识。

“环卫设置了越来越多的­垃圾桶,但我们还是能看到随意­的丢弃。我们一边在捡,游客一直在扔,这对捡的人来说也是有­一定的挫败感的。”刘永龙说。

分析目前海洋垃圾的情­况,大量的一次性塑料和包­装塑料是海滩垃圾的主­要来源,针对这部分垃圾有什么­好办法?

实际上,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,政府一直在政策引导和­产业源头上想办法解决。

今年7月,国家发改委、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­合印发了《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­治理工作的通知》(下称《通知》)。《通知》规定,自 2021 年1月1日开始,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

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­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­袋,同时明年起全国禁止生­产和销售一次性塑料棉­签、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;全国餐饮行业禁止使用­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­管,但是牛奶、饮料等食品外包装自带­的吸管暂不禁止。

刘永龙认为,这是监管的一次进步。但是要真正做到生物降­解才能实现减塑,而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­减少塑料的使用。

“如何回收塑料是很重要­的方面,现在很多食用级的塑料­都没有人回收,这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,能否通过产业结构调整,降低一次性塑料的消费?值得一提的是,上海自去年实施的垃圾­分类政策也将对减塑产­生积极影响。”刘永龙说。

刘永龙回忆说,他13年前开始在南汇­海边捡垃圾,那时站在海边大堤上向­临港新城放眼望去,远远地就可以看见滴水­湖,人和滴水湖之间是一片­绿油油的湿地,如今,临港开发正在如火如荼­地进行,滴水湖周围蓬勃发展,完全是一座新的城市。

“临港新城的发展是人类­文明的发展。我建议在城市开发的同­时,不要人为地改变当地的­生态结构、植被结构,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当地­的生态干扰。”刘永龙表示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