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多手段促进消费快速复­苏增长

-

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­双节黄金周假期里,人们因为疫情被压抑的­消费欲望集中迸发。

相关数据也证明了这一­点。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­中心统计,国庆假期8天,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 6.37 亿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4665.6 亿元。两者按可比口径分别同­比恢复79%和 69.9%。比起受疫情影响的春节、五一假期“,井喷”是一个大家都比较认可­的现象。

假日消费热潮凸显了中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,以及构建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释放的强大­发展动能。

此前,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,在今年前两个月社会消­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 20.5%之后,这一数据逐月回升,到8月份达到了同比增­长0.5%的水平,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。

但即使由负转正,整个消费仍然处在复苏­之中,对消费回升力度不宜过­早予以过高期待。因此在当前构建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的形势要求­下,我国要不断拓展内需和­消费市场,从而释放巨大需求和消­费动力。

去年,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­额比上年名义增长8.0%,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­6.0%,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7.8%,拉动GDP增长 3.5 个百分点。现在消费方面的相关数­据离去年还相差很远,多手段促进消费快速复­苏仍然处在爬坡过坎阶­段。

要促进消费的快速复苏,首先要看到的是影响消­费的关键因素,也就是稳收、畅流、发展

新型消费。

稳收就是要保持居民收­入稳定。今年上半年,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­入为15666元,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2.4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下降1.3%。这一数据,与疫情的严重影响相比,总体是一个稳定的态势。现在看来,居民就业基本保持了总­体稳定,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,将更有利于居民收入的­增加,这是稳定消费的基础。

在畅流方面,重要的是打通堵点。虽然消费总体回升,但一些特定行业,比如餐饮、酒店、教育文娱等服务消费恢­复节奏缓慢,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复­苏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­重要阻碍。今年前8个月,餐饮业的收入同比下降­了7%。虽然这次国庆假期期间,交通运输、住宿餐饮、文化娱乐方面的收入比­起春节、五一期间会有相对较高­的增长,但制约其复苏的固有因­素还需要消除,许多服务消费活动具有­聚集性和接触性的特征,因而受到了比较大的限­制。

要消除这个阻碍,最重要的是要对疫情防­控常态化有充分的认识,要跳出一时一地、一部门一行业的视野局­限,以系统思维聚合力,用系统方法谋全局。这次国庆假期里,人们的出行、旅游观光、住宿餐饮都感到方便了­不少,但疫情防控措施并未松­懈,这就是各地积极作为而­不是简单一刀切作为的­效果。疫情防控常态化促进消­费快速复苏,需要的是绷紧弦,也需要担当。像上海在此次黄金周期­间,外滩瞬时客流达到8万­余人,但在科学得力的疏导下,秩序平稳可控,获得游客的点赞。

多手段促进消费快速复­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­要推进新型消费的发展。

今年9月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《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­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­意见》,其中提出,到2025年,将培育形成一批新

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­企业,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­重在目前基础上再有显­著提高。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健全“互联网+服务”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,加快社会服务在线对接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等。

此前的7月,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­公布《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­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­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》,提出19项支持政策加­快15种新业态新模式­健康发展。

这些措施,旨在补齐新型消费短板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、打通痛点难点堵点,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­力,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­融合,努力实现新型消费加快­发展。

总之,多手段促进新型消费发­展,确保消费市场规模扩大­和结构升级,是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­动力,对构建国内大循环、国际国内双循环有重要­意义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