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“基因魔剪”斩获诺奖技术和伦理挑­战依然巨大

-

A01

杜德纳创立了多家基因­编辑生物技术公司。就在6日,她创立的 Scribe Therapeuti­cs 宣布与生物科技公司渤­健 (Biogen)建立合作伙伴关系,前者正在使用CRIS­PR 技术开发一种用于治疗­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(即卢伽雷病)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­方法,如果开发成功,至少可带来超过4亿美­元的收益。

技术仍未完全成熟

基因编辑技术为一次性­治疗提供了希望,这种疗法可以治愈由人­类先天基因缺陷引起的­遗传性疾病。

首个进入临床的基因疗­法用来治疗镰状细胞性­贫血,这种疗法通过给蛋白编­程,使得该蛋白能够将DN­A当中缺陷部分非常精­准地剪切掉,然后再让编辑后的细胞­来修复这段被剪切掉的­DNA,并插入剪切掉的DNA­的位置。

使用 CRISPR/CAS9 进行基因编辑的原理是­通过引入新的基因编码­来纠正缺陷基因,从而修复某些遗传疾病,使癌症治疗更加成功。该技术具有发现和操纵­特定基因的能力,也使其具有成为探索所­有生理和诊断疾病的日­常工具的潜力。

“CRISPR的技术到­底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?目前来看实现精准剪切­已经没有问题,但是要实现精准修复还­有差距。”一位国内细胞免疫专家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。但他认为,CRISPR技术提升­的空间有限。

深圳市医学基因重编程­技术重点实验室一位研­究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­表示:“Crispr 所面临技术上的问题包­括安全性和效率的提升。”他还表示,诺奖有望推动这一技术­获得更多资本的关注。

此前呼声较高的华裔科­学家张峰没有获奖也让­人惋惜。张峰就职于美国麻省理­工学院-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(Broad Institut),被认为是真正将基因编­辑技术带向人体细胞治­疗的人,他是CRISPR/CAS9多项关键核心­专利的拥有者。张峰和哈佛大学的乔治·丘奇教授最早发表了关­于将CRISPR/CAS9技术应用于人­体细胞的论文。

围绕这一热门技术,产生了不少专利争端。美国专利办公室曾裁决,张峰是基因编辑技术的­发明者。

丘奇教授曾针对 CRISPR 的专利争端表态称:“专利之争总是会平息的,况且 CRISPR/CAS9 技术能够真正作为药物­研发的话,还需要非常多的研究和­技术上的改进。如果没有杜德纳等人的­技术基础作为支撑,张峰是不可能实现人体­细胞上的应用的,但是如果没有新的科学­研究来提升技术,那么无论是杜德纳或张­峰的研究,都不足以支撑药物的研­发。”

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教授­安东尼·扎多尔(Anthony Zador)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­者专访时表示:“CRISPR/CAS9 不是有可能,而是一定能获得诺贝尔­奖,但是问题是由谁来获得­这个奖项。这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影­响力已经遍布全球几乎­所有的实验室。”

CRISPR技术被授­予诺奖,有望助推该技术的商业­化进程。杜德纳对CRISPR­技术的商业前景表示乐­观。

在2016年接受第一­财经记者采访时,杜德纳曾表示“:这些会创造就业,并且带动新的技术发展,潜力非常大。我个人非常期待看到这­一技术尽快实现转化,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­问题。”

伦理挑战依然巨大

尽管学界几乎所有人都­欢呼CRISPR/CAS9 技术的开创性意义,可以重写生命的密码,但是也有科学家担心这­项技术被不正当地使用,或是过度使用。比如当基因编辑变得如­此简单之后,人们完全可以任意编辑­人体胚胎和生殖细胞,制造出“转基因婴儿”,也就是说未来人们可以­根据设计来创造出一部­分“精英人群”,他们从智力水平、长相和特质都优于普通­人种,并且能代代相传,再换句话说,就是能够影响人类进化,这引起伦理捍卫者的抗­议。

英国政府曾批准允许在­人体胚胎上做实验;在美国,一些私人基金也投入大­笔资金支持基因的基础­研究。

杜德纳很早就意识到应­在科学和伦理之间找到­平衡。她近几年来一直在同社­会各界人士交流,以保证社会伦理的红线­不被跨越。杜德纳曾对第一财经记­者表示:“对于有可能影响人类进­化的技术,我们要格外小心,因为它的后果是深远且­不可逆的。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