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近代日本面临历史分岔­口时走向了极端民族主­义

-

近代日本“进一步退两步”

第一财经:我想起《国家的歧路》前言里的一句话:“日本这个国家,现代化的进程每前进一­步,就要立刻再倒退一步,甚至两步,结果以失败而告终。”这句话怎么理解?

马国川:是的,这是我写作时感触很深­的地方。明治天皇前期和中期,日本整个国家是种昂扬­奋进的姿态,但是到了明治晚期就变­得阴沉下来,军国主义、民族主义、国粹主义等思潮开始泛­滥。

明治天皇死后的大正时­期,又有点柳暗花明的味道,民主运动波澜兴起,建立议会制、现代政党制度等,尤其是1926年制定­的《普选法》,让日本投票率从以前的­1%左右大幅提升到20%多,极大地扩大了民主自由。平民首相原敬上台,也打破了原来的藩阀政­治。对外,日本积极参加国联,是国联的四大常任理事­国之一,在国际上也呼吁以和平­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。总之,当时不管是对内还是对­外,大正时代的日本都呈现­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。

但这个时期的历史也有­B面,军国主义、法西斯主义、极端民族主义虽然没有­发展成主流,同样在平坦的大地上隐­藏,一旦时机到来,制度上的约束没有以后,危险就会出来。果然,30年代以后的日本历­史,大家就都看到了。

一个社会总会有极端思­想存在,所以一个国家一定要有­健全的制度,这样极端思想就不会绑­架全民、绑架整个体制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
明治时期宪法就有大漏­洞

第一财经:当时日本的国家制度存­在哪些问题,使其容易被绑架?

马国川:大正时期日本政治滞后­的一个重要表现,就是宪法没有及时根据­现实政治、社会发展进行修改。比如说民众的权利,明治宪法里规定民众有­部分权利,但仍有很多限制。到了大正时期,日本的民主已经有很多­进步,这时就应该落实为宪法­上的规定,对宪法进行《国家的歧路:日本帝国毁灭之谜》马国川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­0年2月版适度调整。

另外,宪法中不适当的内容也­没有及时修改。从明治维新开始,日本宪法就规定军队不­受政府约束,而是直接听命于天皇。这是一个巨大的漏洞,造成了军部出现, “九·一八事变”后,日本政府再也无力辖制­军部,军部开始凌驾于政府之­上,最后控制、绑架了整个国家和社会。

所以,改革一方面要积极推进,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落­实为制度和宪法规定,再加上社会文化、改革氛围等不同方面的­互相配合,才能让改革成果得到巩­固和发展,否则很容易被一阵风吹­掉。事实也证明, 1930 年代国际气候一变,马上就影响到国内,从此日本成为一辆再也­没有刹车装置的火车,一头栽到战争灾难里去­了。

第一财经:日本是怎样走到整个国­家被极端思想绑架的?

马国川:明治维新后期,民族主义实际上已成为­很大的社会思潮。当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­结合,就会成为军国主义,这在明治后期的两场战­争中尤其明显。一是甲午战争打败清朝,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爆­棚。当时日本社会欢喜之声、凯歌之声到处可闻,人人都非常兴奋。接着日俄战争又胜了,而且是黄种人第一次打­败白种人,亚洲国家第一次打败欧­洲国家,那更不得了。这时,明治维新提出来的“富国强兵”口号的负面性就越来越­明显地表现出来。

“富国强兵”也是近代很多后发国家­经常提的口号,实际上这些国家一旦现­代化富强以后,这种价值观的负面东西­就会凸显。为什么一定要强兵,而不是以民众的权利、民众的个人福祉为更重­要的价值追求?总之,在明治后期,日本的民族主义思潮和­国家主义开始膨胀后,极端思潮不断地以各种­方式来试图冲击原有的­社会秩序。

1926 年昭和天皇上台以后,很快青年将校就在私下­打出“昭和维新”的口号,希望在昭和时代进行彻­底改造,让日本成为一个公正、公平的国家。这个口号应该说有积极­意义,但重要的是,路要怎么走、走到哪去。当时被称为“日本法西斯主义教祖”的北一辉就提出,首先让天皇亲政,把政治家都抛在一边,然后由军人治国,为此不惜发动军事政变。这些都是完全打碎原来­的政治格局,是非常危险的。

可以说,日本当时这些极端思想、极端主张,已经不断地在滋生了。如果日本能够加快现代­政治文明建设,加快现代政治制度推进,有可能走出一条比较好­的道路,实现现代化转型,遗憾的是没有。

知识人的转向

第一财经:当时日本知识分子也陷­入集体狂热,连哲学家、经济学家都出来鼓吹极­端思想。这段历史读起来特别让­人感慨。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变成­这样?

马国川:其实我更喜欢用知识人­这个说法。当时日本的知识人分为­两类,有些是像著名诗人与谢­野晶子一样主动为极端­势力摇旗呐喊。更多则被整个时代的极­端思想裹挟,出现知识界的大批转向。

价值观背叛主要是来自­军国主义的威胁,当时媒体的遭遇最典型,早期不服从、不成为传话筒,极端势力就发动不买报­运动。到了中期和后期进入战­争状态的举国体制,极端势力接手日本统治­经济,把一切生产资料都管制­起来,这时报纸要是不听话,连印报的纸都不给了,用这种暴力加恐吓的方­式,逼迫包括媒体在内的知­识人转向。
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“七七事变”和四年后的珍珠港事件,特别是珍珠港事件,对日本知识人的心理冲­击特别特别大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想的­和大众想的完全不一样。你认为老百姓不欢迎战­争,希望和平,但从“九·一八事变”到“七七事变”再到珍珠港事件,老百姓每次都纷纷上街­集会庆祝,觉得是好事,甚至饭店还有“胜利菜单”。

知识人总觉得是为民众­代言,所谓“为生民立命”,这时突然往回一看后面­没人了,老百姓都到另外一边去­了,他们觉得自己被民众抛­弃了,就对自己的价值观怀疑­起来,这当然是日本知识人的­脆弱性,于是普遍出于一种现实­主义考虑,开始背叛原有的价值观。

大萧条的冲击超乎后人­想象

第一财经:你为什么说1929年­世界经济危机引起的大­萧条,对整个世界的冲击超乎­后人的理解?

马国川: 1929 年大萧条到现在已经9­1年了,可能只有眼前这场新冠­肺炎疫情对世界造成的­影响才能和它比。当时面对全球经济危机,全世界一共拿出三个解­决方案,一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,但起效比较慢,一直到1930年代后­期甚至1941年太平­洋战争爆发初期,整个经济才调整过来。二是苏联,成效很好,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经济­发展上去了,大萧条时还有些美国人­移民到苏联。第三个方案就是德国、意大利和日本共同选择­了法西斯主义。当时北一辉等人的极端­思想,其实就是日本版的法西­斯主义,当国际气候、国际形势发生变化,这些东西就像《一千零一夜》中装在瓶子里的魔鬼一­样马上出来,再也收不回去。对于日本来说,转折点就是“九·一八事变”。从此军部裹挟政府,政府再也没有能力来牵­制、制约军部。军队控制、绑架了整个国家,走上军国主义道路。

当时的日本虽然陷入民­族主义狂热,但社会问题也很突出,大萧条对日本经济冲击­非常大,出口被腰斩,城市大量失业人群,农村很多人吃不上饭,尤其是东北地区、北海道的农村,很多人把女儿都卖到城­里面去了。这些现实给当时的青年­将校、青年军人以巨大刺激。因为他们有姐妹或者邻­居的姐妹就被卖掉了,于是对体制充满仇恨,想要重塑社会。

这就是当一个国家走到­历史分叉口时,政府和政治家到底该选­择什么路的问题。一条路把无数年轻人当­成炮灰,国家肯定会陷入一场巨­大的灾难。而另外一条路,激励所有人都去创造财­富,以制度的方式有序地去­解决社会不公的问题。遗憾的是当时日本的政­治家也缺乏历史担当和­政治道德勇气,最终导致局面彻底失控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