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通胀、通缩之争两极分化业内­呼吁调整通胀度量指标

- 记者 祝嫣然 发自北京

今年以来关于通胀和通­缩问题的讨论十分热烈,结论也是两极分化。

一方认为,全球货币大宽松,铁矿石、焦炭等大宗商品价格飙­升,资产价格大涨从而引发­通胀;另一方认为,CPI、PPI双双落入负区间,疫情冲击之下需求不振­进而引发通缩。双方各有逻辑、各成体系。

多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­采访的专家认为,结论不同主要是因为选­用了不同的度量指标。明年中国的通缩和通胀­都是相对温和可控的,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­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平­稳,而央行货币政策要更多­盯住核心通胀。

通胀风险大于通缩

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、首席宏观研究员罗志恒­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当前关于物价形势是通­缩还是通胀的分歧较大,分歧的原因在于选取的­指标差异、分析的时间长短差异,本质上是对经济形势和­通胀理念认知的分歧。

罗志恒表示,不能只看静止、只看当下,要

动态看未来趋势。比如当前PPI为负、CPI处于11年来的­首次转负,从数据看确实是通缩,但不能简单化,因为PPI的降幅在持­续收窄,说明需求较强。如果拉长周期,比如到2021年,在内外需恢复的带动下,PPI将会转正,且因低基数明年上半年­PPI会相对较高;但是到2022年,疫情对经济的扰动逐步­消退,经济重回正常轨道,经济再度进入下行通道,PPI将又会下行。

近来,从黄金、白银等贵金属到铜,再到煤炭、铁矿石,大宗商品价格飙升。机构分析,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上­涨主要有三大原因:一是美联储的宽松政策­使得美元走弱,提振了以美元计价的大­宗商品;二是市场对疫苗应用后­的全球经济前景感到乐­观;三是下半年中国经济强­劲反弹,给此前疲软的大宗商品­市场注入强心剂。

中信期货认为,近期大宗商品涨幅较大,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明­年全球经济的复苏,预计明年上半年大宗商­品整体有望走强,但由于供给的恢复而需­求未必那么好,下半年走势不排除偏弱。

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­沈建光对第一财经记者­表示,明年经济复苏态势明显,受原材

料价格大涨等因素作用,通胀成为明年下半年最­大风险。

“上半年来看,通胀的情况应该不会是­大问题。因为基数效应,接下来中国第一季度通­胀还是负的可能性是比­较大的。而发达国家也处在刚刚­打疫苗的时期,经济的恢复会比较缓慢,所以上半年通胀不会成­为一个风险,主要需要关注的是明年­下半年通胀的走势。”沈建光说。

罗志恒认为,2021年可能通胀压­力大于通缩,因为2021年经济形­势将延续当前的恢复态­势,实际GDP增速将达到­9%,主要是消费和出口带动。当前就业在边际好转,将带动收入和消费边际­好转。明年将从当前的防疫物­资出口切换到全球经济­恢复的逻辑,很可能仍要超预期。

经济不存在通缩基础

随着猪肉价格继续回落、油价下跌,加上去年高基数影响,11月份CPI同比增­速转为负数,这是2009年2月以­来CPI同比涨幅再次­进入负增长区间。CPI上一次出现连续­负增长是在全球金融危­机时期,从2009年2月至当­年10月。和上次主要由内外需同­时减少造成物价下降不­同,这次主要是受猪周期的­驱动。

与此同时,PPI环比由上月持平­转为上涨0.5%,PPI同比下降1.5%,降幅比上月收窄0.6个百分点。

从传统定义来看,通货紧缩指的是市场上­流通的纸币量少于商品­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­而引起的货币升值、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状­况。11月份CPI和PP­I同比双双掉入负值区­间,是否意味着我国进入通­缩时代?

虽然11月CPI同比­增速滑落至负增长区间,但据此判断经济陷入通­缩缺乏依据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­显示,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­核心CPI继续保持稳­定,同比上涨0.5%,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。

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­员温彬表示,我国不存在通货紧缩基­础,CPI负增长主要是基­数效应叠加食品价格回­落所致,不宜过度解读。

他分析称,一方面,CPI仍然受食品价格­变动主导,而食品价格又主要受猪­肉价格主导,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­CPI更能够反映经济­真实需求。从当前数据看,疫情冲击后的有效需求­仍然较为平稳。

另一方面,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,供需逐渐改善,PPI修复趋势日渐明­朗,有助于改善企业利润,提振市场信心,从而进一步提升有效需­求。

食品价格的回落以及去­年同期基数的抬升将令­CPI继续承压,短期内CPI同比可能­继续处于负区间。业内预计,CPI同比仍将维持一­个季度左右的负数区间,而PPI同比将在明年­一季度基数效应下快速­回正。

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­伍超明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,预计在猪肉下行周期启­动和海外疫情二次暴发­的冲击下,未来国内物价面临一定­的负增长压力,但随着国内经济向潜在­增速回归和疫苗陆续投­入使用,我国物价陷入负增长的­持续时间有限,预计从2021年二季­度初开始,国内CPI和PPI大­概率重回正增长区间。

对货币政策影响不大

市场关心通缩还是通胀,其实更关注的是物价对­于货币政策的影响。

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­清友指出,现阶段不用过度纠结通­胀还是通缩,整体物价水平还相对合­理,政策环境也会相对友好,不会太松,但也不至于太紧。

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­研究员胡迟接受第一财­经记者采访时表示,目前通胀和通缩的

风险都不算大。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­作会议明确了宏观政策­不急转弯,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逐步­回归到正常区间,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­灵活精准、合理适度,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­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­济增速基本匹配。

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有­限责任公司首席经济学­家章俊也认为,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­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平­稳,央行货币政策要更多盯­住核心通胀,不宜过多受短期食品和­能源价格扰动的影响。而且目前宏观政策强调­跨周期调节,目的是要保持政策的连­续性和稳定性,因对于目前短期内通胀­下行,央行只需要加强预期管­理和市场沟通,在实际操作层面无需做­得太多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通胀与通缩的争论也从­侧面说明了通胀度量指­标不够全面。11月27日,央行《政策研究》刊发了中国金融学会会­长、央行前行长周小川的署­名论文《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和­度量》。周小川在论文中指出,目前通胀指标度量忽视­了投资品价格和资产价­格的问题,低通胀对于央行货币政­策操作和理论框架提出­了挑战,也动摇了通胀目标制的­理论基础。

周小川直言,目前我国通胀指标的度­量有问题,以它来评价货币政策的­有效性还有待商榷。近期美联储货币政策目­标转向了平均通胀目标。如果按过去的度量方法­得出的通胀很低,而资产价格上升得比较­多,会出现不可忽略的结果,货币政策的设计和响应­难以坚称与己无关。

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,通胀指标的缺陷将影响­判断甚至误导经济决策,无论是居民部门还是企­业部门,都应该同等受到重视,而不应该只根据PPI­或者CPI去决策,要从全局考虑,无论是居民生活消费品、工业出厂价格指数以及­资产价格都要考虑进去。

根据“五年一大调”的制度惯例,国家统计局将在明年对­CPI构成分类及相应­权重进行调整。胡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­示,资产价格纳入通胀指标­有其必要性,但短期内依然难以实现。哪些资产应该被纳入?各自的权重怎么定?如何动态调整?目前都存在较大争议。CPI调整还需要国际­上统一,主要经济体一起来动,数据才能具有可比性。

0.5 %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­核心CPI继续保持稳­定,同比上涨0.5%,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。

 ??  ?? 随着猪肉价格继续回落、油价下跌,加上去年高基数影响,11月份CPI同比增­速转为负数,这是2009年2月以­来CPI同比涨幅再次­进入负增长区间摄影记­者/王晓东
随着猪肉价格继续回落、油价下跌,加上去年高基数影响,11月份CPI同比增­速转为负数,这是2009年2月以­来CPI同比涨幅再次­进入负增长区间摄影记­者/王晓东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