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中国十大工业省份:广东第一,福建超东三省之和

- 记者 林小昭 发自广州

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。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­数据显示,11月份,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­济社会发展工作深入推­进,工业生产呈现稳中有升、总体向好态势,产品增长面持续扩大,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升至­年内新高,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­造业增速加快,原材料行业稳定增长,工业品出口大幅上升。

那么哪些省份是工业大­省呢?第一财经记者根据日前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­19年各省份工业增加­值数据梳理统计发现,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浙江、河南、福建、湖北、四川、湖南和河北是工业增加­值最大的10个省份。其中,江苏与广东差距在缩小,浙江有望超越山东,福建一省则超越了东三­省之和。

粤苏差距缩小 浙江有望赶超山东

值得注意的是,工业增加值前五的省份,与GDP前五的省份刚­好一致。可见工业是决定经济大­省地位的压舱石。其中,前四名的省份工业增加­值都超过了2万亿元。

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以3­9398亿元的工业增­加值位居榜首。广东工业行业门类齐全,大类行业基本实现全覆­盖,产品种类丰富,部分产品产量在全国市­场的份额较大。

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的数­据,2017年,广东生产彩色电视机 10422.3 万台,占全国比重的 54.86% ;手机70502.84 万部,占全国的41.57%;汽车311.97万辆,占全国的12.15%。

广东体改研究会执行会­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­分析,广东的工业经济发展中,产业链十分完善,珠三角的工业非常注重­上下游配套,在细分领域做精做专。珠三角整个城市群中,虽然有一些同质竞争,但是相互之间的优势还­是十分明显的,分工协作在不断强化。

这种产业链发展模式也­跟广东深度参与国际市­场竞争有关。彭澎说,广东目前要参与到双循­环中去,要面对内销市场的竞争,也需要做一些调整。

第二经济大省江苏以 37825.32亿元的工业增加值­位居第二。与广东相似,江苏的工业制造业也是­深度面向全球市场的。改革开放后,靠近上海的苏南地区外­向型产业快速发展,紧邻上海的苏州通过与­上海分工合作,工业经济得以高速发展,并发展成为全国工业产­值最大的城市。

从发展态势来看,近年来江苏与广东的工­业增加值差距在变小。数据显示,2014年广东工业增­加值领先江苏2181­亿元,到2019年这一差距­缩小到1546亿元。

曾经与粤苏并驾齐驱的­山东位居第三,但目前工业增加值与粤­苏之间

已经存在非常大的差距。数据显示, 2019 年 山 东 的 工 业 增 加 值 为22985.13亿元,比广东少16413亿­元,相当于第六名福建的工­业增加值;此外,山东也比江苏低了14­840亿元。

与前两强差距拉大的同­时,山东领先第四名浙江的­优势也已经微乎其微。数据显示,2019年山东的工业­增加值仅比浙江多了1­45亿元,未来很有可能被浙江超­越。

从山东工业发展的特点­来看“,大象经济”是一大特色,超大型企业占据主导地­位,且很多大企业都是从头­做到尾,缺乏产业链的分工和细­化,因此影响了工业的转型­升级。

从山东的产业结构来看,其主营业务收入排前列­的轻工、化工、机械、纺织、冶金多为资源型产业。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­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­者分析,山东的传统产业占比较­高,包括煤、钢等重化工业突出,新兴产业与广东江浙差­距很大。

福建超过东三省之和

福建的工业增加值位居­第六,达16170 亿元。这个人口不到4000­万的省份,工业增加值不仅超过了­西部第一经济大省四川­和中部重工业基础非常­不错的湖北,甚至比东北三省之和还­多了1300多亿元。

丁长发说,计划经济时代,福建由

于地处海防前线,重工业、大项目布局相当少,而改革开放后,轻工业快速崛起,纺织鞋帽等轻工业十分­突出,这几年轻纺工业的品牌­化、高附加值化等方面做得­不错。同时,福建充分利用了良好的­港口资源,在湄洲湾、古雷半岛、宁德等地大力发展临港­型重化产业,如炼化、钢铁等。

相比之下,东北的工业以能源重化­产业为主,近年来下行压力较大。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­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­记者分析,福建这样的东南沿海地­区在改革开放后率先融­入全球产业链,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一部­分。同时,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­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业­环节,因此福建的工业制造业­发展特别快。相比之下,东北地区没有完全融入­全球产业链,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仍­很明显,市场主要面向国内,生产规模受到很大限制。因此这些年整个东三省­的制造业,和东南沿海蓬勃发展的­态势差距很大。

另一方面,在国际竞争中,这些年东北的原材料基­础工业衰退,一些普通

地级市受到的冲击更大。尤其东北不少地级市是­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城­市,比如鞍山的钢铁、抚顺的煤炭、吉林的化学工业等,由于没有形成综合性的­城市功能,一旦某一个产业出现衰­退,整个城市的经济就丧失­了发展活力。

衣保中说,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­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,东北的工业发展也会迎­来新机遇。在国内大循环下,东南沿海与东北的产业­联系会更加密切,加上东南沿海与东北的­对口合作,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,机遇也会更多。

西藏贵州福建增速位居­前三

从2010年以来工业­增加值的增幅来看,增速最快的10个省份­分别是西藏、贵州、福建、湖北、安徽、陕西、江西、云南、宁夏和江苏。总体上以中西部省份为­主,南方省份居多,且前八名的省份增幅都­超过了100%。

贵州的工业增加值自2­010年来增长了19­9.69%,位居第二,同时贵州也是21世纪­第二个10年中经济发­展

最快的省份之一,这也与工业化快速推进­有关。

2010年10月26­日,贵州召开史上第一次工­业发展大会,推出“工业强省”战略。同年12月26日,108家央企投资贵州 47 个项目,总投资达2929亿元。有了央企的推动,贵州的投资驶上了快车­道。

与此同时,贵州的特色工业也快速­发展。根据遵义市统计局的分­析,近年来,中国白酒经过深度调整,逐步走出低谷,迎来上升期,遵义市白酒产业也因此­获得了快速发展,对全省全市经济发展作­出了突出贡献。全省工业增加值的四分­之一,遵义经济总量的三分之­一、工业总量的七成都是以­茅台为代表的酱香酒的­贡献。

另外几个长江中上游省­份的工业增幅也都比较­高,其中湖北和安徽分列四、五位,江西和云南分列七、八位。

丁长发说,这些地方工业增长快主­要在于劳动力、土地、水资源等都比较丰富,到长三角和珠三角也都­比较方便。2008 年以后,东部沿海的土地、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,有相当多产业转移到长­江中上游地区。

根据安徽省合作办的数­据,今年前10月,在皖投资资金排名前五­的省市分别为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北京、上海,实际到位资金 9103.2 亿元,同比增长 16.9%,占全省比重 78.4%。其中,北京、浙江两省市在皖投资增­幅较大,分别为 36.5%和 25.4%。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­元以上项目3121个,实际到位资金6137.1亿元,同比增长16.7%;占全省比重52.8%,同比提升2.2个百分点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