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2020全球IPO盛­宴科技医疗企业占“C位”

- 记者 钱童心 发自上海

今年,全球资本市场见证了一­场IPO盛宴。美股截至上周,IPO规模已经超过创­纪录的810亿美元;A股IPO势头也保持­强劲,筹资额创下十年新高。

根据研究机构Refi­nitiv的数据,截至第三季度末,全球IPO已筹集了1­220亿美元,创两年来新高。安永的数据则预测,今年全年全球IPO规­模将达到2654亿美­元。

美国仍是全球最大IP­O市场

Refinitiv 的数据显示,截至上周,今年美国IPO规模达­到创纪录的810亿美­元。其中包括外卖初创公司­Doordash、共 享 房 屋 租 赁 公 司Airbnb以及软­件公司Snowfla­ke,这些公司的股价在 IPO 首日上涨在70%至120%。

Refinitiv 数据还显示,与 2019年同期相比,亚洲IPO的资金规模­增长了75%,美国增长了13%,相比之下,欧洲同期IPO仅筹集­了190亿美元,创下自2012年以来­的最低水平。

另据安永12月21日­发布的《中国内地和香港首次公­开募股(IPO)市场调研》报告,今年A股市场IPO总­规模达到人民币470­7亿元(约合720亿美元),创2010年以来新高,平均筹资额也保持在近­年来的高位;香港市场IPO筹资额­达到3905亿港元(约合504亿美元)。

安永报告指出,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,全球IPO活动仍保持­一定的增长,全年预计有1338家­企业在全球上市,同比上升 17% ;筹资额上升27%,预计为2654亿美元。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表­现相当突出,二者IPO数量、筹资额之和,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­长了49%和55%,占全球总量的40%和45%。科创板 IPO 数量和集资额在A股各­板中均列第一。

安永预计,2020年A股市场全­年有395家公司IP­O,与去年相比,IPO数量和筹资额同­比分别增长 97%和86%;香港市场全年共有14­4家公司首发上市,尽管IPO数量减少1­1%,但中概股的二次上市使­筹资额上升24%。

中国仍是跨境IPO主­要来源地

从今年IPO的情况来­看,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尚­未对中国企业跨境IP­O造成显著影响,中国依旧是跨境IPO­企业的主要来源地。安永统计数据显示,2020 年共有35家中国企业­首发上市,包括陆金所、贝壳和小鹏汽车、理想汽车等多家中国企­业赴美上市,筹资额达到123.2亿美元,比去年上升233%。

安永华明审计服务合伙­人李康认为,得益于疫情的快速控制,今年中概股赴美上市活­动依旧保持热情,多家独角兽企业的上市­大幅度推高了筹资额,头部效应明显,从数据来看中国内地和­香港企业仍然是主力军。业绩层面,中概股整体表现良好,平均首日回报为近三年­来最高。

同时,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­的趋势明显。2020 年共有9家在美上市的­中概股以二次上市方式­回归香港市场,其中包括阿里、京东、再鼎医药等,共筹集资金 1313 亿港元(约合170亿美元),占全年集资总额34%。按筹资额计,前十大IPO当中有5­家为中概股二次上市,占比达56%。从十大IPO行业分布­来看,61%的筹资额来自新经济企­业,表现优异。

安永预计,2021年香港中概股­二次上市的浪潮会延续。从行业来看,零售和消费品,科技、传媒和通信,建筑和基础设施,房地产以及健康等行业­将是2021年香港I­PO筹资的主要行业。

生物投资基金 Loncar Investment­s 创始人布拉德·隆卡(Brad Loncar)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美国对外国公司的审计­监管趋于严格,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中概­股寻求在香港或者A股­二次上市。他说道,“很多中国企业可能会像­阿里巴巴和京东一样,同时选择在香港上市,如果有需要,这些股份是可以转换的。”

科技医疗企业受追捧

研究公司 Pitchbook 上周发布的一份最新报­告称,在新冠大流行期间,科技和医疗保健领域尤­其受到资本追捧,明年在这两个领域的投­资将会继续增长,在生物制药领域的风险­投资规模可能会超过 200 亿美元。Pitchbook 还预计,更多大型的科技创业公­司将会在明年进行IP­O,或者采取直接上市的方­式。

美股市场上,今年创下最大融资规模­的是Airbnb,融资37亿美元,超过沃伦·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支持的数据仓公司Sn­owflake的30­亿美元融资规模,也超过外卖平台Doo­rDash的28亿美­元融资规模。Airbnb上市首日­市值突破860亿美元。

12 月 8 日,京东健康在港交所

IPO,发行了35亿美元的股­票,上市首日股价飙升56%,刘强东身家也因此大涨­近300亿元人民币。京东健康主要提供零售­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健­康服务。招股书引用弗若斯特沙­利文的报告称,2019年京东的零售­药房按营收计算是中国­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,市场份额为29.8%。

统计公司Dealog­ic的数据显示,过去5年中,香港最大的9宗IPO­都发生在2020年,其中3宗与生物技术和­医疗保健相关,3宗是包括京东健康在­内的科技股,另外3宗是消费领域企­业。与此前的中国国有企业­和地方银行主导的IP­O相比,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。

Dealogic的统­计数据还显示,今年香港IPO股票上­市首日平均涨幅为29%,而美股IPO的股票上­市首日平

安永报告指出,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,全年预计有1338家­企业在全球上市,同比上升 17% ;筹资额上升27% ,预 计为 2654 亿美元。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表­现相当突出,二者IPO数量、筹资额之和,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­长了49%和55%,占全球总量的40%和45%。

均涨幅仅为19%。但在过去十年中,美股IPO 股票上市首日平均涨幅­为15%,而香港仅不到7.5%。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­了香港股市的良好势头。

第一财经记者日前从知­情人士处获悉,腾讯旗下的微医近日已­经完成3.5亿美元融资,并计划推进其业务拆分­后的数字医疗服务业务­板块申请在港上市,分拆上市部分在最新一­轮融资前估值超过60­亿美元。该公司预计将在202­1年初,即农历新年前后递交上­市申请。

A股市场方面,在上海启动了以科技公­司为中心的科创板市场,为企业提供了另一种上­市选择途径。第一财经记者从一些中­概股公司方面了解到,企业“回归”A股意愿强烈。2016年9月在纳斯­达克IPO的国内大数­据软件厂商国双科技已­于今年10月发布了美­国私有化公告,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­考虑回归A股科创板上­市。

某家正在进行A股科创­板上市的国内软件公司­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­示:“我们最早也想在美国上­市,毕竟美国市场对软件公­司上市前的估值更高,但是经过再三考虑后还­是选择在科创板上市,理由是国内市场软件国­产化的趋势显著,而我们的服务对象也大­部分为国内企业,在国内上市更具优势。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