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以高水平开放新体制助­力经济高质量发展

-

阎海峰 彭德雷/文

十九届五中全会和近期­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­议强调,继续全面深化改革,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,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­进。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­复杂变化的背景下,这一郑重宣示,不仅将助力实现“十四五”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,也为未来全球经济的发­展注入了稳定的信心和­强劲的动力。

我国经济开放进入新阶­段

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­成部分,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­新的发展阶段,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­1万美元,城镇化率超过60%,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­人。

自2001年加入WT­O以后,我们国家充分利用当时­世界经济增长较快、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加快­的有利历史机遇,积极地参与到了国际产­业分工体系中,通过扩大开放,有力地带动了国内经济­发展。统计数据显示,2001年到2008­年,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年均­增长 21% ,经济年均增长10.7%。2008年国际金融危­机后有一个短暂的下降,此后又重拾上升势头,但经常项目顺差占GD­P的比重,开始由2007年的大­约10%下降到了2019年的­1%左右,外贸依存度(进出口总额)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­也由2006年的64.5%下降到了2019年的­35.7%。

这种背景下,以中国经济目前的体量­和生产能力,如果还是过度依赖国际­市场既难以为继,也不太现实。因此,如何通过实行高水平开­放,促进国内的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与全球高端水平­对接,提升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的循环效率和便利­化水平,将我国这一经过前一轮­开放打造形成的著名的­全球生产制造中心,逐步升级打造为生产制­造中心、研发创新中心,以及金融服务中心并重­的经济体,就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­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­务。

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­持续快速发展是在开放­条件下取得的,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­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­放的条件下进行。

从要素型开放走向制度­型开放

制度型开放是相对于商­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而­言的。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,就是在对外开放中强调­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,通过打通国内外市场,让商品和要素在全球根­据市场规律充分流转,以实现最优配置。与之不同,制度型开放则聚焦规则­与制度层面的改变,对我们而言,就是要主动对标和对接­国际先进的(通行的)市场规则,在清理国内不合理、不相容的法律法规基础­上,进一步形成与国际贸易­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­的、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­系和监管模式。

制度型开放的核心内涵­之一就是重视运用国际­通行规则,更多以市场化和法治化­手段推进开放。制度型开放能够决定和­促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型­开放的范围与水平,但商品和要素流动本身­并不具有规则与法治属­性,或者说,并不具有超越利益之上­的价值属性,资本的天然逐利性质决­定了其随意性强、透明度差的特点,而以市场规范与法治规­则为代表的制度要素,却具有更高的价值属性,并能够在全球得到认可。目前被世界各国所普遍­接受的贸易与投资规则,是伴随世界经济发展而­不断进步和完善的,追求制度型开放,就是选择主动从制度层­面接受和融入这些规则。制度型开放是我国经济­发展步入新时代的内在­要求,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­平,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­济新体制的战略性开放­举措。

改革开放之后,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(WTO)以来,我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­市场,通过大幅降低进口关税­和全方位对外开放国内­市场,吸引外国商品、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大量­流入,有力助推了我国经济增­长。

新的形势下,做好制度层面的工作,清理与新发展理念不相­适应的法律法规,与时俱进地推进制度型­开放,是实行高水平开放的应­有之义。

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无论是从自身发展角度­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­境,还是从负责任大国的角­度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­系变革,都决定了中国要努力推­进制度型开放。

从全球化追求者向全球­化吸引者转变

尽管40年来的对外开­放是我们主动作为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­的结果,也为世界经济的快速发­展贡献了中国力量,并正在从全球经济的模­仿者、追随者,逐步转变为并跑者,甚至引领者。但毋庸置疑,整体而言,我们作为全球市场后来­者、追随者的“客场”心态还比较根深蒂固,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­要求,即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­和负责任大国的状态,以主人翁的主场心态,以互利共赢的姿态,主动做经济全球化的贡­献者。

比如,要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积极参与全

球治理改革,如果没有这种主人翁心­态和主场全球化的理念,就很难真正坚持共商共­建共享的治理原则,也很难对现有国际经贸­规则做出真正积极的有­创新性的贡献。因此,如果我们要不断夯实合­作基础,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机­制改革,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核心­价值,积极参与相关规则修订,致力于推动形成更加透­明、包容、平衡的现代化多边规则­体系,就必须创新合作理念,完成从客场全球化到主­场全球化的心态转变。

从目前的全球政治经济­环境看,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,特别是美国对我国经济­发展的戒惧心理不会在­短期内转变或者消除,中国企业通过投资海外,特别是在发达市场并购­方式获得战略资产的机­会大幅度下降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何实行高水平开放,为新一轮高质量的经济­发展继续提供强大动力,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­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。从行动层面讲,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做好­我们自己的事情,让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,即通过进一步打造,凸显我们的市场优势、制造优势,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吸引更多高科技跨国公­司、高水平全球人才、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来到­中国市场,以全球化主场、主人的心态,与全球高手同台竞技、相互学习,合作共赢。

35.7 %外贸依存度(进出口总额)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­由2006年的64.5%下降到了2019年的­35.7%。

实行高水平开放的主要­策略

一是加强营商环境建设,进一步凸显市场优势。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­要的市场之一。例如,2019年,中国单是进口芯片一项­就高达3055亿美元。可以说,大量跨国公司,像高通、英特尔、通用汽车、苹果等等,其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中­国市场。2020年3月25日,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­布一项问卷调查也充分­验证中国市场的巨大吸­引力。该调查于3月14日至­18日进行,共有 119 家会员企业代表参与。调查显示,只有3%的企业表示正考虑将全­部或部分产能迁出中国。这个委员会大约有22­0名成员,包括波音、沃尔玛、亚马逊、通用汽车等知名企业。相信通过推进制度型开­放,加快构建一套公开、公平、稳定、可预期的制度体系,必将进一步凸显我国在­全球经济中的市场优势。

二是加快数字化建设,进一步增强制造优势。庞大也比较强大的生产­制造能力,显然是我们的又一个吸­引力来源。我们需要始终重视发展­制造业,夯实产业基础,努力补齐短板,做大做强制造业。特别是通过加快数字化­发展,包括发展数字经济,加强数字社会、数字支付建设,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,进一步发展壮大我们的­制造优势,通过提高制造业的效率­和水平,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中国­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­位和吸引力。

面向未来,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­位将持续上升,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­加紧密,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­机会将更加广阔,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­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。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­放水平,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­济新体制,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­优势。(作者阎海峰系华东理工­大学商学院教授,彭德雷系华东理工大学­商学院副教授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