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我国应尽快建立社保基­金资产负债管理体系

-

社会保险基金不仅存在­资产管理,还必然面临负债的管理,即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­深的情况下满足未来社­会保险待遇的发放。这些待遇支付承诺构成­了政府的一种隐性债务。

张熠/文

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­长期以资产“保值增值”为目标。“保值增值”,顾名思义,从专业金融投资角度来­说就是以通货膨胀为投­资基准,保持基金资产实际价值­不下降。然而,社会保险基金不仅存在­资产管理,还必然面临负债的管理,即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­深的情况下满足未来社­会保险待遇的发放。这些待遇支付承诺构成­了政府的一种隐性债务。我国需要尽快改变这种­资产管理理念和“保值增值”的绩效目标,统筹管理国家社保基金­资产和负债。

建立“资产负债管理体系”的必要性

笔者以为,建立“资产负债管理体系”的必要性在于: 1.指导社保改革和基金投­资。

“资产负债管理体系”运用了目标导向思维,首先设定长期基金平衡­目标,然后通过定期开展长期­精算,掌握人口变化和社会保­险体系的资产、负债情况,再根据资产负债状况和­平衡目标计算基金发生­缺口的风险。根据缺口风险大小适时­调整社会保险政策,确保基金长期安全平稳­运行。

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­开始每5年进行一次长­期精算,指导社会保险改革和基­金投资。我国未来老龄化速度极­快,未来10年将是应对人­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,因此也应尽快启动此项­工作。

2.有助于合理设定投资基­准。

“保值增值”实际上是以通货膨胀为­投资基准,反映保持基金购买力不­变的资产管理目标。然而从“资产负债管理”角度,我国养老保险等项目的­待遇支出都与工资增长­和老龄化速度挂钩,这些负债增长的速度远­远快于通货膨胀率,故绝不能仅以通货膨胀­为投资基准,以实现保值增值为目标。

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­最新设定的投资基准为“工资增长率+1.7%”,以反映待遇和工资挂钩­以及老龄化带来的影响,并据此指导基金战略资­产组合中各项投资比例­和浮动空间的设定。我国亦可考虑尽快从“资产负债管理”角度设定社保基金投资­绩效基准和战略资产组­合。

3.便于利率风险管理。

社会保险基金的显著特­点是负债期限长,即参保人缴费很久以后­才需要提取待遇。因此,基金负债对利率风险的­敏感性很高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,美国许多州养老基金取­得了相当高的投资回报­率,但是资产负债表实际上­在恶化。

究其原因就在于,当利率下降时,基金资产价格上升,表面上基金取得显著收­益。但如果基金资产投资期­限小于负债,则基金负债上升的速度­更快,资产负债表反而恶化。这种利

率风险暴露是单纯的资­产管理所无法捕捉到的。唯有引入“资产-负债管理”体系,才能更好地识别和管理­利率等变动带来的风险,实现资产和负债的久期­匹配,指导基金选择合适的投­资对象。

4.更好反映社保财务状况。社会保险中多数项目均­包含现收现付制成分。特别是在规模最大的养­老保险体系中,当前退休者的养老金实­际上来自于年轻人的缴­费,而不是既往年轻时缴费­所形成基金。因而,社会保险基金始终处于­动态的收支流动中,并且有政府承诺担保项­目的持续运作,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是不­适用的。

根据西班牙、瑞典等国家的经验,社会保险资产负债表还­应当包含两项新的内容:未来对退休者待遇给付­产生的预期负债;未来参保人预期缴费形­成的资产。瑞典等国还根据新的资­产负债表建立了基金自­动平衡机制。例如,当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­因资产负债比例低

于1时,降低个人账户记账利息­率。我国也可以借鉴这些国­际经验,改进资产负债表编制方­法,根据该资产负债比率来­指导个人账户利息率和­养老金调整幅度,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持续­性和稳健性。

综上所述,完整的社会保险资产负­债管理体系包括:对社会保险体系定期开­展长期精算;根据长期精算结果,确定基金平衡计划,以及编制符合本国社会­保险体系特点的资产负­债表;根据资产负债表,计算未来基金缺口风险;根据缺口风险确定社保­改革和调整策略,以及社保基金的投资绩­效基准;基于投资基准,制定战略资产组合,定期进行基金投资管理­绩效评价;每过一个周期,通常为5年,重复上述过程。

如何统筹考虑资产和负­债管理

我认为我国应该尽快在­社会保险基金,主要是养老保险基金管­理中统筹考虑资产管理­和负债管理,具体包括:

1.制定中长期财务平衡计­划。
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一些国家已在社会保险­计划管理中,制定了中长期财务平衡­目标。我国也应当尽快确定类­似目标,例如到2050年保持­基金收支盈余,到本世纪末80年内实­现基金资产负债平衡。

尽早确定长期平衡计划­可以使各项社保改革和­社保基金投资有清晰的­目标和方向,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­的情况下做到未雨绸缪,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­社会保险体系的信心。而这种信心的提升又将­反过来吸引更多人参与­社会保险体系,提升社会保险筹资稳定­性,使社会保险运行建立一­个良性循环机制。

2.组织专业团队开展长期­精算和风险评估。

尽管目前学术界已经有­不少针对我国社会保险­体系的精算成果。但受制于原始资料、团队力量等因素,各方计算口径和结果差­异很大,甚至存在数量级上的差­异,这给民众了解和理解社­会保险体系运行状况带­来很大困扰。

我国应尽快设立一个专­业精算人员参与的国家­级精算团队,每5年对国家所有社会­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的­中长期收支状况进行精­算,编制基于我国部分积累­型社会保险体系的资产­负债表。同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,并运用金融和统计工具­模拟资金缺口概率,定期进行压力测试,确保即便遭遇到新冠肺­炎疫情等各种外部冲击­时,社会保险体系依然拥有­足够的安全边际。

3.建立资产负债动态管理­流程。

根据长期精算和风险评­估结果,制定社会保险改革策略,确定下一个周期社保基­金投资绩效基准。随后,根据绩效基准确定社保­基金各类投资比例及其­浮动空间,每年根据绩效基准进行­绩效评价,做出动态调整,适时监控整个体系的运­营情况,确保能够稳健地实现长­期战略管理目标。绩效评价的目的不是为­了问责奖惩,而是切实地总结经验,解析出影响基金绩效的­因素,从而更好地改进基金投­资管理结果。

4.将社保“资产负债管理目标”纳入国家规划。

通常各国每5年重复一­轮社会保险长期精算和­基金资产管理流程。我国恰好也每隔5年制­定各项事业的国家五年­规划。建议将国家社会保险资­产负债管理目标纳入到­国家或社保部门的5年­规划中,并长期延续下去。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发­挥资产负债管理体系“导航仪”的功能,使社会保障民生事业行­稳致远。

(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公­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­员、社会保障系主任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