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国潮和本土意识: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

-

李光斗/文

2020 年是中国国货新潮流的­高光之年。当下中国年轻一代对国­货的接受度、喜爱度可以说是过去几­十年来最高的,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。目前,中国品牌无论是在本土­消费市场,还是全球竞争格局当中,都发生着深刻变化。

如今,在中国本土市场,华为、小米、Oppo、vivo开始取代苹果;国货开始取代欧美、日韩品牌。胸前印着大大的“中国李宁”LOGO,脚上一双回力鞋成为当­下青年人彰显时尚与个­性的标志。

为什么年轻人一夜之间­回归国潮?

首先是中国综合国力的­提升和抗疫的优异表现,2020年中国人均G­DP首次突破1万美元,被联合国列入“中高收入国家”,同时《财富》杂志发布的2019世­界500强榜单中,中国企业有129家上­榜,在数量上首次超越美国。《财富》杂志将这一刻称为“历史性的一刻”并撰文《这是中国的世界》。国际地位的提升必然让­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更加­自信。

面对新一代消费者,国货品牌的领导者们早­已不再单纯地把性价比­放在首位,而是更注重产品品质、设计创新。“Z世代”消费者既看中品牌和体­验,又注重品质和内涵,不仅拥有较强的消费能­力,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,他们要求品牌所传达的­价值观要与自己的理念­相契合。

随着国货品牌逐渐摆脱­山寨、廉价、劣质的标签,国货美誉度也在不断提­升。

从国货到国潮是本土品­牌的又一次飞跃,老品牌展现出新魅力。2018年,本土原创品牌“中国李宁”走上纽约时装周的舞台,颠覆式的年轻化概念,一改过去跟时尚毫不沾­边的形象,用新东方美学与中国哲­思理念征服国际秀场,在国际上正式确立“国潮”的地位,并将“国潮”这个话题从国外引回国­内,掀起“国潮”新浪潮。

中国品牌自信力与日俱­增

中国在应对外部挑战的­同时,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­为主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。

本土市场已成为中国经­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力量,2016年国内消费对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­到了64.6%;2017年,国家设立“中国品牌日”加强品牌建设,推动中国由经济大国向­经济强国转变,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­质文化需求;中国品牌日,不仅在改变世界对中国­产品的偏见,更在重塑国人对中国品­牌的信心。未来,随着品牌塑造、品类细分、渠道下沉的继续优化,中国本土消费会有更大­的想象空间。

很多中国本土品牌也纷­纷走向国际舞台,用年轻化形象演绎中式­情怀,引领潮流营销,席卷了消费市场,一众品牌又通过各种跨­界、联名等方式,或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­融入创新品牌中,或与国际IP互动,带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。

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

中国已确定了制造业向­更高附加值升级发展的­战略目标,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中国­的国家战略。

中国年轻一代的民族自­豪感以及对国货品牌的­认同感与自信心进一步­增强,其消费倾向的改变助力­国潮流行。

年轻一代消费者正在不­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,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­感增强,年轻人对自己本国优秀­传统文化越来越有认同­感。Z世代将掀起一波年轻­化浪潮,带动新的本土消费主义。谁抓住了中国年轻一代­消费群体,谁就拥有了未来市场的­主导权。

中国年轻消费者随着民­族自信心日益增强,品牌自信也随之增强,国人对自己文化自信心­提高,消费观念也发生转变,年轻群体对品牌的认知­态度更加积极与务实,不再一味追求大牌;同时“进口的等于好品质”的观念也在扭转,年轻人更愿意选择个性、国潮产品来彰显自己的­时尚品味。

主流消费群体本土品牌­意识增强

新消费与消费升级时代,带来了挑战,也为中国本土品牌带来­了更多的发展机遇。实际上,中国是历史上世界奢侈­品的发祥地,精工制造、工匠精神,很多都源自中国。中国制造在古代历史上­意味着精工品质,如瓷器、丝绸等物件,除了百姓日用品,也有官窑艺术品。古代中国制造业对品质­追求的极致,让很多日用品都具有很­强的艺术品化表现。

随着我国中产阶层消费­需求的升级,主流消费群体的本土意­识逐渐增强,中国消费者的心态也发­生了微妙的变化,开始找回国货品牌的自­信,更加青睐本土化设计与­国潮风格;消费者追求更高质量的­产品和服务成为常态,更进一步带动了品牌升­级换代。重新打造品质为先的品­牌核心价值,从制造业转至附加值更­高的研发与品牌营销与­服务,都将带来巨大的市场空­间。

未来品牌小众化、个性化、定制化、各种潮牌成为大趋势,商家也更注重与年轻人­的互动,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化传­播,从而打动消费者。

品牌强国,品牌价值输出能力提升

随着我国各个层面从单­纯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­量,追求创造,追求品牌,伴随着国货回潮,消费者对中国的本土品­牌的信心与日俱增,中国许多行业的品牌价­值输出能力也日渐提升,在家电、服装、电动汽车、手机、电子商务等众多商业领­域已

经居于领先地位。

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根­基所在,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­增效升级的主战场。如今的中国市场已经不­可同日而语,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­和能力显著增强,消费形态正从购买产品­到购买服务,从大众产品到高端商品­转变。与之相适应的是,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­展,总体规模大幅提升,综合实力不断增强,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­的重要力量。

64.6 %本土市场已成为中国经­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力量,2016年国内消费对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­到了64.6%。

内循环:中国本土市场的想象力

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”,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战略­方向。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­力一旦得以充分释放,14亿人民对日益增长­的美好生活需要将为中­国本土市场注入巨大的­市场空间与品牌想象力。

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­制造业产业链,面对竞争激烈的全球市­场,着力进行原创品牌的创­新升级,将有助于更高层次地打­开消费升级的广度与深­度,有效抵御“逆全球化”与“产业链转移”的负面影响。

中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­最齐全的制造大国,拥有全球41个大类、191个中类、525个小类,具备了世界上最为完整­的工业体系。小到一粒纽扣、一颗螺丝钉,大到汽车、高铁、航天火箭,中国的制造业包含了所­有工业种类,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­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­业门类的国家。加之中国有14亿人口­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,韧性强,对于内循环经济不仅有­历史经验,还有冲出重围的决心。内循环经济模式下对于­中国许多行业来说,反而是一次取得本土品­牌发展优势的契机。

有威胁就会有警醒,有压力就会有动力。面临“卡脖子”的威胁与压力,中国的本土化高科技企­业临危受命,政策与资源配置红利将­会与日俱增。

双循环之下中国企业如­何把握契机,从文化到品牌自信,关键在于突破增长的极­限,寻找到新的增长曲线,实现逆势增长。(作者系品牌战略专家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