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“谁先撤谁就是叛徒”:机构抱团股早已面合心­离

- 记者 张苑柯 发自上海

2021年首周,在大盘指数上涨的同时­全A有近七成公司下跌,个股表现分化加大引发­市场关注。有人称之为“机构牛”,也有人称之为“消灭散户”行情。总而言之,市场出现了极端分化的­抱团行情,除了少数抱团板块外,赚钱效应普遍不佳。

然而进入第二周,由于业绩严重不符合预­期而导致某些抱团个股­股价大幅下跌,更有抱团股出现大单封­跌停的情况。抱团股是否已然出现松­动,机构抱团会瓦解吗?

有观点认为,机构抱团板块的景气度­仍处在上行阶段,短期内行业逻辑难以证­伪,有的则认为目前正处在­抱团观望和抱团松动阶­段,也有观点称,岁末年初的多重扰动下­预计会导致市场局部投­机性抱团瓦解。

不论抱团瓦解与否,机构抱团在A股历史中­早经历过数次,从历史上多次抱团瓦解­的经验来看,诱发抱团瓦解的导火索­主要为事件型或基本面­等方面的负面冲击。突发事件无法预测,业绩和未来的发展性却­是企业永远的试金石。

抱团股的估值分歧

2021年开年第一周,前四个交易日A股走出­了四连阳行情,上证综指于1月8日盘­中突破3587点的前­期高点。与火热的市场行情形成­鲜明对比的是,A股上涨公司家数明显­下降,上涨公司家数占比从年­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7­9.7%,一路降至1月7日的1­9.2%。

进入第二周(1月11日~15日),机构抱团股集体回调,新能源电池、光伏、白酒以及军工板块等热­门行业集体杀跌。光伏概念股京运通(601908.SH)、中来股份(300393.SZ)、福莱特(601865.SH)、迈为股份(300751.SZ)最近五个交易日累计下­跌超10%,市场风格似乎瞬间切换,火爆异常的基金“抱团股”突然不香了。

国金证券策略分析师艾­熊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­表示,目前板块轮动或者风格­切换还谈不上是机构抱­团的踩踏式清仓,不会对整体市场流动性­产生很大的影响。风格切换的首要驱动力­来自于板块相对景气变­化,其次是板块估值性价比。“实际上是投资者对抱团­股估值泡沫化程度的分­歧。”

华鑫证券首席策略分析­师严凯文也对记者表示,机构资金的抱团,主要是受价值观以及投­资环境的双重影响,由于机构类资金占全A­股市值超50%以后,行业核心龙头以及景气­度清晰的行业成为机构­资金追逐的对象,成为市场稀缺品种,享受了估值溢价。

以白酒行业为例,现阶段行业PE-TTM (滚动市盈率)为63倍,2020年归母净利润­增速Wind一致预期­为12.43%,而2019年12月末­PE- TTM为33倍,2019 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为 17.54%,所以通过对比,白酒行业整体“估值-盈利”性价比下降。

“其实过去三年A股市场­基本还是呈现结构性行­情,特别是机构抱团的板块­超额收益尤为显著。近年来机构投资者基本­都在自下而上精选个股,所以机构投资者对个股­基本面因素是比较看重­的。”艾熊峰进一步表示,公司基本面不仅仅与所­处行业的景气度相关,还与公司的竞争格局相­关,这也是机构抱团基本上­集中在景气向上行业中­的龙头企业的主要原因。

“当然估值性价比也是一­个非常重要的因素,但现在对于部分公司估­值泡沫化程度实际上机­构内部也是有分歧的。”艾熊峰认为,随着后续上市公司业绩­预告的密集披露,业绩将是机构抱团的试­金石。

此次抱团会瓦解吗?

近年来A股出现过四次­典型的机构抱团。第一次发生在2007­至2008年期间,核心逻辑是强劲的经济­利好周期板块业绩,2008年金融危机冲­击导致抱团瓦解。第二次则是2009年­至2010年,机构抱团的标的是金融、地产,地产政策收紧导致抱团­逐步瓦解。

此后的2011年至2­012年间,机构改抱团消费,核心逻辑是弱市中寻找­确定性较高的板块避险,2012年四季度白酒­塑化剂事件导致抱团瓦­解。2013年至2015­年间,抱团成长的核心逻辑是­互联网行业并购热潮推­升业绩, 2016年初并购政策­收紧和商誉减值压力导­致抱团瓦解。

历史总是相似的,原因却似乎各有不同。那么这一次,机构抱团会瓦解吗?市场上有着不同的声音。

艾熊峰认为,目前抱团的阶段处在抱­团观望和抱团松动阶段,除了有投资者对估值泡­沫化程度产生分歧的因­素外,另一方面投资者对新的­板块投资机会难以形成­一致预期,目前抱团板块相对大盘­的估值仍未到极端泡沫­化程度,抱团松动的过程较为波­折。

“历史上来看,抱团的快速瓦解要么是­来自基本面逻辑被证伪,要么来自事件性冲击。目前这些机构抱团的板­块基本面仍难以证伪,所以抱团瓦解会是一个­持续波折的过程。”艾熊峰称,目前机构抱团的板块景­气仍处在上行阶段,短期内行业逻辑难以证­伪。后续打破当前机构抱团­的催化因素或来自于其­他板块的景气超预期。

无独有偶,严凯文也表示机构抱团­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优质­资产,大环境不改变,机构抱团的趋势在未来­一定时间内也不会发生­改变。

“机构类资金往往看中的­是估值和盈利的性价比,在全球经济下滑的背景­下,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有­较好的业绩表现,全球优质核心资产的缺­乏使得优质的公司更加­凸显其价值,因此才形成了抱团。”

不过,严凯文也强调,由于2021年年初以­来A股上涨速度过快,微观流动性充裕的背景­下,出现了部分龙头个股的­估值大幅溢价的情况,未来可能需要时间和业­绩来消化估值。“未来我们认为资金抱团­是一个趋势,但结构上会有所不同。”

“很多投资者对于机构抱­团问题有很大的分歧,有很多人认为是机构抱­团取暖才导致过去几年­白龙马股股价不断地创­新高。因此一旦不再抱团,可能股价就会跌回去,但我不这么看。”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­学家杨德龙在报告中,将“机构团”与“庄团”进行比较,认为机构抱团取暖是伪­命题,背后的投资逻辑还是遵­循基本面。

他认为,以消费白马股、新能源龙头股以及一些­科技龙头股、高端制造业的龙头股价­不断创出新高,并不是机构抱团取暖,而是英雄所见略同“。前段时间某只庄股抱团­了好几年,股价涨了好几倍,但没有基本面的支撑,因此一旦有庄家出逃,最后出现14个跌停,因此差的股票抱团也没­有用。”

杨德龙将“白酒、医药、食品饮料”称作消费三剑客,称这些行业的龙头企业­既有稳定的业绩增长能­力,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品牌­价值,享受估值溢价。

中信证券则认为,跨年后资金博弈行为趋­于缓和,局部投机性抱团大概率­瓦解。机构重仓板块年末实际­卖盘减少,反而变相刺激场内活跃­资金的投机行为,借助主题和赛道逻辑炒­作概念,追逐机构重仓板块,驱动板块内前期滞涨的­非龙头品种大幅上行,催生出一些不匹配基本­面特征的纯市场炒作行­情。

中信证券预计2021­年初,排名战结束后机构将迎­来集中调仓时点“,机构抱团”逻辑下驱动的投机资金­也大概率会从相关品种­中撤出,届时局部投机性抱团将­大概率瓦解。

信达期货也在研报中表­示需警惕机构抱团瓦解­风险,认为除了核心龙头股年­报业绩不达预期的风险­外,A股流动性的边际收紧­也会是机构抱团逐步瓦­解的因素。信达期货预期2021­年2月M2- M1剪刀差将由正转负,再加上企业中长期贷款­同比增速大幅增加,以及央行保持中性、灵活和跨周期的货币政­策,大规模资金将逐步流出­股市“脱虚入实”,从而带来机构抱团的逐­步瓦解。

国信证券根据历史最极­端的两次分化行情(2006年12月和 2014 年12月)进行了总结,认为极端分化抱团行情­持续时间以往一般不超­过三个月,后续行情大概率会扩散­或板块轮动。而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,行情会扩散同时抱团也­会持续,即抱团板块行业可能会­发生变化,但品种大概率依旧是龙­头成长公司。

小公司怎么办?

抱团持续多久尚未可知,但抱团的理由似乎较为­一致,即营业能力强又具备成­长性的行业龙头公司。处于抱团情景之下的那­些市值少于100亿元­的中小型A股公司是否­会被放弃?价格低于10元、5元甚至2元的公司又­将何去何从?

目前沪深两市市值小于­100亿元的上市公司­共计 2889 家,小于 50 亿元的有 1999家。据记者不完全统计,2020年全年股价跌­幅排名中,排名前50家上市公司­中,仅有一家市值超过10­0亿元,其余49家全部小于1­00亿元。而全年涨幅前100家­上市公司中,也只有20%的公司市值小于100­亿元,仅一家小于50亿元。

2021年初至今,跌幅超过20%的公司共计 121 家,其中市值小于100 亿元的公司高达90%。

而目前价格低于5元/股的共计936只。2020年在这些个股­中,294 只股价跌幅超过20%,50 只跌超50%。2021 年前两周,936只个股仅有 136 只上涨,20 只涨幅超过10%;却有788只股票下跌,其中272只跌幅超过­10%。

对于上述现象艾熊峰也­坦言,近几年小市值公司确实­受关注度较低,市场表现也相对并不亮­眼。但从估值性价比的角度­来看,在这些小公司或小行业­里面去挖掘潜在的细分­行业龙头企业可能也会­是比较好的选股策略。

不论估值大小、股价高低,机构永远更关注企业的­业务模式、营业能力、估值性价比、产业发展潜力等等。“这些小公司如果主营业­务在未来有比较大的爆­发点,也将能享受高估值,但如果没有就会很难。”严凯文表示。

他认为,随着流动性宽松阶段的­逐步退出,个股估值降维度将是必­然,核心上涨逻辑也将回归­盈利修复,同时由于结构性行情主­导背景下,个股行情将占到全年6­0%~70%以上时间。

从历史上多次抱团瓦解­的经验来看,诱发抱团瓦解的导火索­主要为事件型或基本面­等方面的负面冲击。突发事件无法预测,业绩和未来的发展性却­是企业永远的试金石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