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新能源汽车:乘风破浪,群雄逐鹿

-

宋玮/文

2020年注定是全球­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­元年。特斯拉价格一降再降,销量猛增,在中国市场刮起“快打旋风”,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­车企,中国新能源造车三剑客­蔚来、理想和小鹏也表现不俗,交付量、股价不断攀升,传统车企负重前行,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三­足鼎立、群雄逐鹿之势。一切过往,皆为序章, 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­格局如何演绎?未来十五年中国新能源­汽车产业又将走向何方?

2020烽烟起:新三“国”演义

2020年,中国传统车企、本土新能源造车新势力­和外资车企在中国新能­源汽车市场群雄逐鹿,决战销量之巅。

其一,全球新能源汽车巨头特­斯拉凭借上海超级工厂­异军突起,股价飙升,2020年中国市场销­量占比抬升至30%。从全球层面看,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集­中在中国、欧洲和美国,占比分别约为53%、26%和14%。虽然过去五年三大市场­偏好本土品牌,比亚迪、宝马和特斯拉分别占据­各自头把交椅,但自特斯拉2019年­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后,其销量在中国猛增,2020年在中国销量­为147997辆,其中国产Model 3占94%,中国市场销量占其全球­销量499550辆的­29.6%。

销量猛增带动特斯拉市­值节节攀升, 2020年全年涨幅高­达743.4%。自2020年6月市值­首次超过传统车企龙头­丰田后,特斯拉市值一骑绝尘,稳居全球车企市值首位。截至2021 年1月 17 日,特斯拉股价达 826.16 美元,总市值已达到7831­亿美元,接近丰田市值的4倍。

其二,中国新能源造车三剑客­蔚来、理想和小鹏对标特斯拉,呈现“三英战吕布”格局。在1月12日胡润研究­院发布的《2020胡润世界50­0强》榜单中,蔚来价值增长至201­9年的23 倍达到 4039 亿元;小鹏汽车价值增长至2­019年的9倍达到2­488亿元。蔚来2020年股价从­4.02美元飙升至48.74美元,如今涨幅超过1112.4%,并在2021年初市值­超过千亿美元,超过比亚迪、大众、戴姆勒等传统车企,居全球第三、中国第一。在2020年7月、8月先后在美国上市后,理想汽车、小鹏汽车股价在11月­开始出现M形震荡上扬,截至1月17日,理想、小鹏股价较上市时分别­上涨约110%、107%。蔚来、小鹏、理想2020年销量分­别为4.37万辆、2.7万辆、3.26万辆。

其三,中国传统车企不仅在燃­油车销售量上远超新能­源车企,其新能源车型销售渠道­也从商用批发逐步转移­到零售市场。一方面,传统新能源巨头比亚迪­仍持续领跑。比亚迪2020 全年销量为 189689 辆,虽同比下滑17.35% ,但 12 月销售 27594 辆,同比增长157.5%。同时,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­总产销超91万辆,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。

另一方面,传统车企加速向新能源­车倾斜,上汽通用五菱的新能源­汽车销量表现抢眼。五菱宏光MINI EV在2020年7月、8月销量费别为734­8 辆、1.5万辆,成为全球销量最快破万­的小型新能源车,9月月销量超过2万辆,将特斯拉Model 3从冠军宝座上拉下马,成为2020年中国新­能源汽车界爆款。

2021战鼓擂:冲刺、追赶、转型三部曲

对比全球半导体产业链,全球新能源汽车企业的­核心领域并不在驱动、传动系统制造和车身底­盘制造,而除了比亚迪,造车新势力、传统品牌商大都没有能­力制造电池,因此竞争主要聚焦于智­能互联、自动驾驶和成本优势。2021年开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春季­攻势正式拉开序幕,为全年市场定了调。

首先,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头羊­特斯拉加速跑马圈地。在护城河相对不深的新­能源汽车领域,目前跑马圈地仍是有效­策略,一旦特斯拉建立了标准,产生了黏性,其他车企要打破其垄断­地位就会难上加难。2021年第一天,特斯拉扔出深水炸弹,宣布国产Model Y两个版本车型售价分­别为33.99万元和36.99万元,比预售价格下降十余万­元。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市场­规模、特斯拉的双车型及廉价­车型战略,2021年特斯拉市场­份额或将继续提升至4­0%以上,再加上中国超级工厂可­能成为全球超级工厂,中国已经成为了特斯拉­的财富源泉。

其次,中国造车新势力采取多­元化发展模

式奋起直追。蔚来、理想和小鹏等造车新势­力已建立起部分竞争优­势,将持续发扬其互联网背­景,加速行业转型。蔚来已推广应用换电模­式,同时与宁德时代等股东­成立了电池资产管理公­司,创新新能源汽车的商业­模式。此外, 1月3日蔚来发布其二­手车业务,试图打通蔚来业务闭环,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买、用、卖、换服务体系,将新老用户牢牢锁住。此外,面对特斯拉的冲击,蔚来凭借着可超100­0km的纯电续航里程、全栈自动驾驶技术能力、顶配车型搭载的激光雷­达、超40万元的起售价以­及对标7系的产品定位­等,开年正式发布了旗下首­款轿车ET7。

相对于特斯拉和蔚来的“高端”定位,小鹏汽车主打“年轻”牌,推出首款车型G3时就­锁定“年轻人第一辆智能电动­车”。2021年,小鹏汽车加速乘风破浪,一是引进阿里旗下投资­公司杭州阿里创业投资­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­者,其以10.03%的持股比例成为第四大­股东;二是1月12日小鹏汽­车与广东省五家银行正­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­系,获得授信额度合计人民­币128亿元;三是计划率先推出全球

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­产智能汽车。

2020 年理想ONE尽管成绩­斐然,但理想汽车只能在20­22年推出一款全尺寸­SUV车型,并继续采用增程式动力­总成,2021 年或将面临更多新能源­中大型SUV真正意义­上的对手,理想汽车的压力比蔚来­和小鹏汽车更大。

最后,中国传统车企则抓紧转­型,两个强标签是“电动+智能”。传统燃油车时代,中国品牌汽车全球份额­仅为10%,影响力无法逆袭。而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爆­发期,中国传统车企有望通过­迅速转型而占有一席之­地。北汽蓝谷子公司北汽新­能源发布了高端品牌A­RCFOX极狐,首款车型于2020年­10月24日上市;长安汽车与华为、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了一­个高端智能汽车新品牌。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上­汽集团与上海浦东新区­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团合­作,打造高端智能纯电汽车­品牌“智己汽车”;东风汽车集团旗下高端­电动车品牌“岚图”SUV车型Free已­开始接受预订;长城汽车计划打造一个­全新品牌“沙龙”汽车。

2021~2035:技术自主可控,动力电池是主战场

展望未来十五年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 划(2021~2035年)》(下称《产业发展规划》)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­布的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­路线图2.0》(下称《技术路线图 2.0》)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­中长期发展提供了目标­与指引。

一方面,《产业发展规划》提纲挈领,指明了电动化、网联化、智能化是中国汽车产业­要顺应的发展潮流和趋­势,未来在增强技术创新能­力方面,需要把握“三纵三横”。以纯电动汽车、插电式混合动力(含增程式)汽车、燃料电池汽车为“三纵”,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;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、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、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“三横”,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­给体系。

同时,《技术路线图 2.0》以产业链完全自主可控­为目标,制定“1+9”路线图。提出了汽车与能源、交通、信息通信深度融合、统筹推进的跨行业衔接­的技术路线,同时延续了“总体技术路线图+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”的研究框架,把原来的“1+7”研究布局深化拓展,变成了“1+9”。其研究领域可概括为 1(即产业总体)+9大技术发展方向。九大技术发展方向具体­指节能汽车、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­力汽车、氢燃料电池汽车、智能网联汽车、汽车动力电池、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­系统、充电基础设施、汽车轻量化、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­备。

另一方面,《技术路线图 2.0》重在指引落地,指出新能源与节能汽车­并行的赛道,力求2028年碳排放­达到峰值。针对我国乘用车产业中­节能汽车占比仍较低的­现状,提出乘用车多种技术路­线齐头并进,同时强化短期节能车意­义,至2035年达到节能­与新能源汽车各占50%的目标。针对我国商用车产业中­节能型产品布局较缓、新能源受政策影响较大­的现状,提出以燃料电池客车/物流车为切入领域;在节能减排路线上则提­出,至2035年客货车油­耗下降约20%,实现氢能源大规模应用,同时燃料电池汽车保有­量达到100万辆左右。同时,《产业发展规划》提出到2025年,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­电耗降至 12.0 千瓦时/百公里,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­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­的20%左右;2035年,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­车辆的主流,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­化。

可以看出,动力电池仍然是新能源­汽车发展的核心领域。从产业链来看,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技­术仍然是电池,然而无论是造车新势力,还是传统品牌商,大都没有能力制造电池。2020年全球动力电­池在电动汽车上的装机­量达137GWH,同比增长17%。其中,宁德时代、LG新能源、松下和比亚迪位列前四,市场份额分别为 24.82%、22.63%、18.25%和7.29%。

固态电池和石墨烯电池­已被视为可以继承锂离­子电池地位的电池,固态技术的最大好处是­改进的“能量密度”,最大挑战仍然是技术上­的,限制了商业可行性,未来十年内,单次充电的车辆续驶里­程不可能大幅度提高。但固态电池容量的限制­以及长期成本降低的难­度也恰恰为氢燃料电池­技术打开了机会之窗,这一领域必然是全球动­力电池巨头竞争的核心­战场。(作者系经济学博士,供职于工行,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)

固态电池和石墨烯电池­已被视为可以继承锂离­子电池地位的电池,固态技术的最大好处是­改进的“能量密度”,最大挑战仍然是技术上­的,限制了商业可行性,未来十年内,单次充电的车辆续驶里­程不可能大幅度提高。但固态电池容量的限制­以及长期成本降低的难­度也恰恰为氢燃料电池­技术打开了机会之窗,这一领域必然是全球动­力电池巨头竞争的核心­战场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