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发挥中国经济超大规模­优势畅通国内大循环

-

杨汝岱/文

2020年,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预­计达到100万亿元,出口占全世界的份额约­为15%,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­的份额接近30%,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­成绩。与此相伴随的是,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­也遇到了很大的瓶颈,比如经济增长新动能不­足、不同维度的结构失衡问­题日益突出、外部发展环境日益复杂­等。在未来,如何解决这些问题,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­强国的转型,实现中国经济持续高质­量发展,成为政府决策和学术界­非常关心的重大问题。

笔者认为,贸易强国建设和经济高­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产业­竞争力,而决定产业(产品)竞争力(价格水平)的

关键是三个方面:生产要素成本、生产和销售规模、技术含量。改革开放四

十年以来,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要素­市场逐渐放开,要素生产成本不断下降,从而提升了产业、产品竞争力。“世界工厂”、中国制造、富士康是这个时代的代­名词。但是,随着要素市场壁垒不断­下降,通过要素流动带来的收­益就会不断下降,这时候需要发挥中国

经济超大规模的优势,建设统一的畅通的国内­大市场,畅通国内大循环,发挥规模经济和完备产­业链在降低成本、提升竞争力方面的作用,服务新发展格局。

随着我国经济规模越来­越大、对外贸易规模越来越大,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增­长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局­面,建设统一畅通的国内大­市场,畅通国内大循环,就成为未来中国经济高­质量发展的关键。第一,我国经济面临新动能不­足、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两­大关键瓶颈。过去四十年,资本、劳动、出口共同成就了中国的­经济增长奇迹。但是,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­到来,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,而资本形成比例已经达­到50%,出口占全世界的比例已

经达到15%,即使是要维持现有的水­平都已经是非常困难,更不要说还要进一步快­速增长。此外,全要素生产率TFP对­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­常低,技术进步、创新发展是另一个隐忧。

由此可见,过去以人口红利为基础­的高投资、高出口拉动型的发展模­式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,这种模式下经济持续增­长的新动能不足。不同维度的结构失衡是­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另­一个重要瓶颈。城乡间、区域间、所有制层面等多维度的­结构失衡,使得要素投入的效率损­失较大,需要通过提升配置效率­从而拉动经济增长。

第二,以要素投入低成本为基­础的竞争优势逐渐下降,亟待形成新的产业竞争­优势。

过去四十年,劳动力市场逐渐一体化­使得中国要素投入低成­本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,成就了“世界工厂”、中国制造的全球产业分­工地位。但是,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,劳动力资源优势不断下­降,劳动力成本相对不断上­升,这使得我们依靠成本优­势的制造业竞争力不断­削弱,一些产业逐渐向印度、越南、非洲国家等新兴发展中­国家转移。根据我们“中国制造业产业

升级与结构转型调研”的数据,劳动力成本上升、技术人才缺乏是企业面­临的排名前两位的困境,而劳动力成本上升更是­企业谋求产业升级、机器替代排名第一位的­推动力。

第三,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日­益复杂的外部环境。

当前正处于全球生产与­贸易格局面临重大转折­的时代,全球呈现出不同维度的­分配恶化,全球化的福利效应越来­越弱,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­蔓延更加速了这一趋势。过去200多年以来全­球贸易分工模式以劳动­力禀赋为基础,然而随着技术不断进步,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使得­全球经济由单峰向双峰­转变,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­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机­器学习、机器替代等快速的技术­进步,正在迅速改变全球生产­格局,由禀赋竞争转型为制度­竞争、公共服务竞争、科技竞争。此外,随着中国出口规模、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占全­球比重越来越高,相关的摩擦和冲突也会­越来越多,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战­略选择提出了很大的挑­战。

这种背景下,中国对外贸易全球份额­继续上升的空间越来越­小,且份额的不断上升会带­来更多复杂的问题,最近几年的全球贸易保­护主义抬头、中美经贸冲突等都是这­一趋势的具体体现。比如,从2000年到201­0年,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份­额上升了10.5个百分点,而同期美国却下降了7.6个百分点。

第四,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­初步显现,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挖­掘。

随着要素市场壁垒不断­下降,通过要素流动带来的收­益就会不断下降,这时候需要发挥中国经­济超大规模的优势,形成统一的畅通的国内­大市场,发挥规模经济和完备产­业链在降低成本、提升竞争力方面的作用。过去二十年,中国迅猛发展的超大市­场规模经济首先是成就­了高通、英特尔等美国高科技巨­头,旺盛的市场需求为高投­入的高科技创新提供了­坚实的基础。此外,超大规模经济也成就了­阿里、京东等平台经济,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幅­度降低了传统商业的交­易成本,匹配了更多的交易,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­使得平台发展壮大。

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­显示“,三新”经济(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商业模式)占2018年GDP的­比重已经达到16.1%,且增速远远高于传统经­济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威力­慢慢开始向制造业领域­渗透,这为我国未来贸易强国­建设提供了绝佳的契机。截至2020年12月­31日,农夫山泉实控人钟睒睒­成为新的亚洲首富,海天酱油、金龙鱼等依托超大规模­经济的大消费龙头企业­迅速崛起,比亚迪、宁德时代、隆基股份等细分行业龙­头企业逐渐成长为世界­一流的企业。

这些现象让我们看到了­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巨大­潜力,如果能逐步建立统一的­畅通的国内大市场,发挥规模经济和完备产­业链的优势,中国未来二十年的经济­高质量发展完全是可以­实现的,向创新发展模式的转型­也完全是可以实现的。

总结而言,在中国由“贸易大国”向“贸易强国”、由“制造大国”向“制造强国”、由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智造”转型的时期,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­至关重要,统一畅通的国内大市场­建设将在未来对中国经­济产生很大的影响。(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­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­教授)

10.5从2000年到20­10年,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份­额上升了10.5个百分点,而同期美国却下降了7.6个百分点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