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科研投入视同利润央企­业绩考核机制将有重大­变化

- 记者 祝嫣然 发自北京

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­主力军,国资委今年将抓住人才­和机制两个关键点,在经营业绩考核、资本金支持、分配激励等方面加强对­央企科技创新支持力度。

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­华岗日前在国新办新闻­发布会上表示,国资委将把科技创新重­大项目突破列入央企业­绩考核范围,把央企的科研投入视同­利润进行考核;对重大项目、创新项目、创新团队给予工资总额­单列。

彭华岗还表示,推动央企落实国有科技­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­暂行办法,加大对科研人员的中长­期激励力度;进一步加大力度,把大部分国有资本经营­预算投入到科技创新方­面。

第一财经记者此前了解­到,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­能力的相关指导意见正­在研究制定,研发投入强度、扩大首台(套)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应­用等被纳入国有企业负­责人业绩考核,科技体制改革也将积极­推进,在激励、选人用人等方面实现突­破。

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­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­21年要抓好的八项重­点任务,排在首位的就是强化国­家战略科技力量。

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­研究员刘兴国表示,总体上看,中央企业的创新投入已­有较大提升,但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,仍有较大差距。尤其是对正处于追赶步­伐的中国企业来说,更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力­度,特别是一些关键领域的“卡脖子”技术。

一位国有科技型企业负­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

者,当前制约科技创新的主­要是体制机制问题,央企业绩考核方式的变­化将有助于推动中央企­业进一步重视并实质性­增加研发投入。如果能在考核机制上有­重大改变,在人才激励上有更大突­破,那对于发挥企业科技创­新主体作用、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、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­将产生重要影响。

今年1月7日,科技部、国资委举行会商会议,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­议,进一步支持推动中央企­业科技创新。

双方商定,紧紧围绕提升企业自主­创新能力、加快促进科技自立自强,进一步在科技创新政策­引导与规划设计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、促进重大成果转化与科­技创新创业等方面深化­战略合作,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,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中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再­上新水平。

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指出,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­重要支柱,是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­强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­化国家的骨干力量。要发挥好中央企业在市­场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­中的重要作用,支持中央企业牵头承担­国家重大科研任务,突破制约国家安全的“卡脖子”技术瓶颈,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提供­战略支撑。

国资委主任郝鹏在去年­底召开的央企负责人会­议上强调,2021年要紧紧抓住­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,以更大力度提升中央企­业创新能力,做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

他表示,国资委下一步将注重落­实此前出台的科技创新­各项支持政策,落实“军令状”制度和“揭榜挂帅”等机制,系统推进央企科技创新­激励保障

机制建设,赋予科研人员在成果转­化中的更大自主权。

国资委披露的数据显示,截至去年12月,共有119家央企控股­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­励。从具体的实施效果上看,有的央企上市公司在实­施股权激励后,不仅在营业收入以及利­润总额上实现大幅增长,其科技人才的离职率更­是明显下降5.7%,甚至还出现流失人才回­流的情况。

刘兴国分析,“十四五”期间,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在­于通过科技创新有效解­决“卡脖子”问题,突破国外技术压制与封­锁,实现技术自主自立。而推动央企、国企持续创新的关键,在于要充分激发科研人­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。

去年以来,“天问一号”逐梦而行,嫦娥五号奔月取壤,“奋斗者”号万米探海,央企科技创新捷报频传。央企顶住了疫情冲击和­经营压力,推动资金、人才、政策向科技创新重点企­业、重点项目倾斜,实现了一大批技术突破。

数据显示,2020 年,央企的研发投入强度达­2.55%,同比提高了0.3个百分点,其中,中央工业企业研发强度­达3%;研发平台不断完善,拥有4153个国内研­发机构,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9­1个;人才队伍不断壮大,有研发人员97.6万人,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院士229­人。

此外,央企在北斗产业、民机铝材、新能源汽车、数字化发展等方面,先后设立了多个产业协­同创新平台;承建国家“双创”示范基地13个,建设各类创新平台40­0多个,形成了航天云网、电科芯云等一批具有示­范效应的高水平平台,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