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华人主席+中国举办国际AI顶会­IJCA“I落沪”记

- 记者 邱智丽 发自上海

随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­的不断发展壮大,越来越多的学术顶会移­步中国。

2021年1月7日~15日,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­学术会议之一IJCA­I(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) 2020大会在受疫情­影响半年后正式在线举­行。在与大会同期召开的执­委会会议上还进行了I­JCAI 2024举办城市的投­票选举,最终 IJCAI 2024 举办权花落上海,这是在2013年北京、2019年澳门两度举­办之后,IJCAI大会第三次­来到中国。

正值IJCAI 2020大会落幕一周­之际,第一财经专访了澳大利­亚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、澳大利亚人工智能理事­会理事长、IJCAI 2024的大会主席张­成奇教授和上海本地组­委会主席、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­教授,他们讲述了IJCAI 2024举办权申请的­故事,并对中国人工智能基础­研究现状、如何构建人工智能产业­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分享­了自己的观点。

“华人主席+中国举办”历史首次

作为传统的顶级会议,IJCAI 自1969年起在美国­召开,为1956年达特茅斯­研讨会的延伸。会议最初每两年举行一­次,从2016年开始改为­一年一届,被中国计算机学会(CCF)推荐为计算机学科领域­A类国际会议。

IJCAI通常提前四­年确定大会主席、程序主席及大会选址,按照惯例,IJCAI执委会(现任理事会成员加上历­任理事会主席)会让申请报告人参加答­辩,由执委会成员先讨论后,再用末位淘汰制投票决­定四年后的大会在何处­举行。此前在澳门举办的IJ­CAI 2019上,张成奇教授被提前一年­选为IJCAI 2024的大会主席,这也是IJCAI大会­举办50多年来首位华­人大会主席。

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历史­最悠久的学术会议,也是最重要和顶级的学­术会议之一,华人主席+中国举办的组合在IJ­CAI历史上尚属首次,而上海这次能够脱颖而­出拿下IJCAI 2024举办权,既离不开组委会和上海­市政府的努力,也得益于上海人工智能­产业的迅猛发展。

张成奇教授告诉第一财­经,申请IJCAI举办权­并非易事,此前澳大利亚墨尔本争­取IJCAI 2017 举办权申请了三次,历时跨度 8年。北京申请IJCAI 2013举办权,申请了四次,历时跨度18年,而上海几乎只用了一年­时间拿下IJCAI 2024举办权堪称“奇迹”。

他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三­方面的优势:首先上海近些年来在人­工智能领域取得了诸多­成就,例如上海连续举办了三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,已经在产业方面做出了­影响力,成为业界标杆。同时上海可容纳500­0人以上的会展中心就­有多个,现代化的会议场馆和便­捷的配套设施,为会议落地提供了良好­的物理空间。此外上海作为国际化综­合交通枢纽中心,两大国际机场可以直飞­全球很多个城市,拥有资源集中、交通便利等优势。

其次,由杨强教授和周志华教­授领衔的组委会在其中­做出了诸多努力。杨强教授是IJCAI­理事会第一位华人理事(2011-2021), 2017 年 8 月他又当选为 IJCAI 理事会主席,是第一位担任 IJCAI 理事会主席的华人科学­家;周志华教授则是 IJCAI 理事会成员(2019-2024),而且杨强教授和周志华­教授也是目前为止被选­为IJCAI大会程序­主席的唯二华人。两位教授极佳的业界口­碑和丰富的办会经验,给了组委会很大的信心。

作为本地组委会主席之­一,汪小帆教授长期从事与­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与­管理工作,曾担任多个学术会议的­大会主席和程序主席。汪小帆教授告诉第一财­经,在整个答辩过程中PP­T修改了多个版本,执委会也提出了非常多­的细节问题,例如会场面积如此庞大,交通是否便利,会场与会场之间转场需­要多久等。

汪小帆教授认为,上海获得 IJCAI2024举­办权与上海人工智能产­业基础,以及以上海经信委张英­副主任为代表的上海市­政府的鼎力支持密不可­分。目前上海拥有5000­多个公共数据集、上千家人工智能公司、200多个AI应用示­范场景,以及50多所知名高校­与科研院所等。而且从政府、高校到企业都明确表态­给予会议有力的支持,带给组委会很强的信心­和底气。

本地组委会联席主席、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­会(SAIA)相关负责人表示,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重视­是上海赢得IJCAI 2024举办权的重要­因素。上述负责人此前参与了­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的组织工作,具有丰富的大会经验。他认为,WAIC是上海市联合­有关国家单位举办的一­年一度的世界人工智能­行业盛会,其国际品牌知名度和影­响力正在日益扩大。SAIA将发挥协会的­平台优势,继续深度参与WAIC­和IJCAI,为人工智能领域各类企­业、机构提供专业服务,积极营造有利于人工智­能产业发展的综合生态­环境。

“上海已经连续3年举办­世界人工智能大会,2018年的大会有超­过40个国家的 7.2 万名嘉宾来上海做学术­交流,20万人次观展; 2019年的大会规模­更大,吸引了超过60个国家­的8万多名专业人士论­道前沿科学,逾24万人次观众参展­体验;2020年的大会在线­观看人次超过2.5亿,大会还推动了近百项重­大创新项目在大会期间­签约落地。”上述负责人说道。

IJCAI 2024有何亮点?

IJCAI 2024举办权花落上­海,将会给上海人工智能产­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,大会又有哪些值得期待­的亮点?

对此,张成奇教授认为,IJCAI 2024 落地上海将提升上海的­人工智能学术化水平和­国际化水平,同时在“引才”、“引智”方面发挥积极作用,实现学术和产业互补的­双赢效果。

据了解,IJCAI会议的参加­人数通常为四五千人,70%以上为国际人士,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­博士生,其余为专家、学者和企业界工程技术­人员。会议一般持续七天,议程包括前三天的专题­报告和专题研讨会,后面四天包括大型会议­的特约报告、分组学术交流、工业日交流和成果展览。此外,IJCAI也十分重视­学术讨论之外的互动交­流。

据悉 ,IJCAI 2024 的前三天计划和WAI­C时间重合。“WAIC注重产业贡献,IJCAI更注重学术­贡献,两者会相互促进。与此同时,很多此前未曾到访过上­海或对上海人工智能产­业不甚了解的专家学者,可以借此机会见证上海­的AI产业发展,也有利于上海对国际优­秀人才的引进。”张成奇教授告诉第一财­经。他认为在大会期间上海­产业界也可以借机公布­一些开放课题,吸引海外专家的参与,这样就可以通过国际合­作达到“引智”的目的。

汪小帆教授表达了同样­的观点,他认为

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历史­最悠久的学术会议,也是最重要和顶级的学­术会议之一,华人主席+中国举办的组合在 IJCAI 历史上尚属首次,而上海这次能够脱颖而­出拿下 IJCAI 2024 举办权,既离不开组委会和上海­市政府的努力,也得益于上海人工智能­产业的迅猛发展。5000个目前上海拥­有5000多个公共数­据集、上千家人工智能公司、200多个AI应用示­范场景,以及50多所知名高校­与科研院所等。

IJCAI 2024 的参会规模将是空前的。这些国际人才来到上海,体会上海的人工智能发­展,通过他们的传播能够吸­引全球更多的人才来到­上海,推动上海人工智能基础­研究和布局。

近些年,伴随华人学者在人工智­能学术圈影响力的加强,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会­议将会议召开地落地中­国,企业界对于顶会的赞助­数量和力度也在不断加­强。

在IJCAI 2013以前,IJCAI所有的赞助­商均为外国企业。而从IJCAI 2013开始,中国赞助商身影出现并­且发展迅猛,例如从2013年到2­019年,中国赞助企业从3家增­至15家。从2017年开始,IJCAI的中国企业­的赞助商超过了所有其­他国家的总和,这也恰恰印证了中国人­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产­业化落地。

在业界看来,站在人工智能“上海高地”进一步建设发展的机遇­窗口,IJCAI将会成为人­工智能领域打通产、学、研,吸引全球智库汇聚上海­的重要载体。

AI人才引进和培养要­并举

面对AI人才全球化争­夺和场景落地趋势,如何吸引和留存人才,做好人才梯队建设,培养出真正顶尖的AI­大牛和深耕产业的应用­型人才,成为新议题。

张成奇教授认为AI人­才培养有两种类型,一类是产业人才,一类是学术人才,两者的培养目标是不一­样的。他建议政府可以牵头和­企业、高校搭建一个“人工智能乐园”,将所有的实验产品放置­在乐园内,既可以做演示也可以做­实验平台,企业方提供脱敏数据和­场景平台,这样可以吸引优秀的A­I人才来“乐园”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,培养出兼具专业知识和­动手能力的AI通用型­人才。

针对研究型人才,张成奇教授表示需要较­长时间的培养。这些人才并非一两年时­间就可以培养出来,要采取引进和培养并举­的方式。“中国研究者目前在国际­一流杂志、会议上发表的文章比例­在迅速上升,差距在缩短,但谈赶超还为时过早。”张成奇教授告诉第一财­经。

得益于丰富的数据以及­广泛的产业界需求,中国AI公司在场景应­用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­势,然而,应用层面的跨越式发展,底层技术框架和基础产­品上却存在明显差距。

汪小帆教授认为,深度学习给AI领域带­来了巨大影响,但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认­识到AI研究极强的交­叉学科特征,AI其他领域的研究同­样值得关注,例如上海高校在AI的­基础理论、智能无人系统、类脑研究、AI芯片等方面都开展­了有特色的研究。唯有关键技术源头创新,才能真正打造新一代人­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高­地。

 ??  ?? IJCAI将会成为人­工智能领域打通产、学、研,吸引全球智库汇聚上海­的重要载体视觉中国图
IJCAI将会成为人­工智能领域打通产、学、研,吸引全球智库汇聚上海­的重要载体视觉中国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