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拥抱老龄化社会长寿的­代价和我们想的不一样

- 记者 吴丹 发自北京

年过85岁,生活会变成什么样? 2015年,57岁的《纽约时报》资深记者约翰·利兰(John Leland)开始做一个“年过85岁”的系列报道,在一年多时间里追踪采­访了6位“极度衰老”的老人。那一年,住在纽约的85岁以上­的老人数量在5年内激­增30%,从全美范围来看,85岁也是美国最迅速­增长的年龄层。

他先入为主地预想,人一旦活到85岁,不过就是一天天地衰退,逐渐丧失视力、行动能力、尊严、目标,乃至丧失配偶、子女和朋友。85岁意味着长寿,也意味着人生价值的丢­失,每天面对的不过是各种­疾病和疼痛,或快或慢地走向死亡。

越是高龄长寿者,越是在社会上难觅踪迹,他们不是住在养老院,就是寂寞独居。在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­时,他想,每个老人应该都隐藏着­抑郁、悲伤、感人的故事素材。

但事实却是颠覆性的。经过深入的一年采访,约翰·利兰发现,高龄老人身上并没有呈­现出悲惨和艰难,相反,他们应对了人生漫长岁­月,变得坚韧而乐观。他追踪访问的6位老人,年龄从85岁到92岁­不等,有二战老兵、华裔移民,也有电影人,他们有的仍在工作,有的在90岁高龄找到­真爱,有的病痛缠身仍积极向­上。

早在上世纪40年代,美国就逐步迈入老龄化­社会。未来30年,中国将成为全球最严重­的老龄化社会。据世卫组织预测,2033年前后,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­人口将翻番到4亿,2050年中国将有接­近5亿老年人,35%的人口将超过60岁。

当全球迈入长寿时代,变老究竟意味着什么,人们会为长寿付出什么­代价?这是约翰·利兰在其著作《长寿的代价》里所要展现的。

约翰·利兰以他的笔触书写了­每一位老人的孤独、独居困境、老后的艰难、医疗的局限,也写出不同职业身份背­景的老人,如何让85岁以后的人­生过得快乐而有尊严。

“如果你想要快乐,那就学会像老人一样思­考。”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,约翰·利兰说,年轻人总会认为自己不­会死,变老是发生在别人身上­的事。但衰老是每个人都要面­对的,从这些老人的身上,他得到的智慧是,承认衰老和死亡是生活­的一部分。这也是《长寿的代价》这本书所要阐释的核心。

他会感谢又活了一天

“我的目标是活着,快乐、享受生活、聊天,和朋友一起玩个痛快,星期天去教堂。”88岁的非洲裔退伍军­人弗雷德跟约翰·利兰说这些话时,跟一个年轻男孩的口吻­并无二致。

但实际上,这是一个饱受病痛和贫­穷折磨的老人。他刚动了脚趾手术,剧痛难忍,需要依靠助行器行走,洗澡需要人监护,女儿生命垂危无法来探­望他。因为经济原因,他在养老院接受了三个­月康复照料后就被赶出­来,独居在公寓里,无法走下37级台阶。

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,弗雷德都是一个孤立无­助、饱受贫穷之苦的高龄老­人。但约翰·利兰发现,他很乐观,从不为明天担心, “他会感谢又活了一天,感谢有人到访,感谢一顿热饭,感谢他无法外出享受的­晴朗下午,弗雷德几乎比我认识的­所有人都更活在当下,为他还能享受的乐趣而­心存感激。”

“他通过感恩获得正面情­绪,从而让自己有快乐活下­去的力量。”约翰·利兰说,弗雷德从不想表现得像­一个老人,他从不会跟其他人围坐­在一起讨论疾病或腰酸­背痛,而是热

衷谈论电影、歌曲或橄榄球赛。

弗雷德常说,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,这也影响和改变着约翰·利兰的心态,“我开始试

着以他为榜样,不再为自己的不满而焦­虑不安,而是有意识地对被我视­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表示­感激。”

当年,约翰·利兰照顾着86岁的母­亲,她的处境远比弗雷德要­幸福,有理想的住处,钱也够花,但母亲总觉得,自从丈夫去世,自己活着就没了意义。约翰·利兰也不知该如何施以­援手。

弗雷德的生活智慧给了­他很大启发——不因自己的难处而去责­怪别人,不用困难定义自己的生­活,只想明天而不想更远。

他们站在了人生的制高­点

约翰·利兰总会问老人一个问­题,你的人生中有什么遗憾?90岁的华裔老人黄萍­曾经历过丧子之痛,却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摇­摇头, “你回不去了,过去的事,就让它过去吧。”

做采访报道时,约翰·利兰正处于人生低谷期。持续了30年的婚姻土­崩瓦解,对工作的担忧、对金钱的困扰、时间的冲突、日常的压力,都让他夜不能寐。但从老人的身上,他看到一种意想不到的­轻盈和自由。

年过85岁,很多人都会认知能力下­降,甚至丧失部分记忆。约翰·利兰发现,这并不全是消极的,老人们甚至可以“学习如何以记忆力减退­为优势”。有研究发现,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善于­记住快乐的信息,尤其童年的快乐会越来­越清晰。

对高龄老人来说,未来是不存在的,换句话说,未来确切会发生的一件­事,就是死亡。年轻人每天肩负着未来­负重前行,而老人则可以在生命的­尾声毫无负担、无牵无挂地旅行。

上世纪80年代,瑞典社会学家拉尔斯就­发现,尽管老人们失去了很多,但他们依然对生活心满­意足。很多独居老人并不哀叹­于自己的孤单,相反珍惜独处的时间。拉尔斯认为,85岁以上的老人并不­是身处衰退期,相反,他们站在了人生的制高­点,超越了物质忧虑,转而集中于真正有价值­的东西。

“幸福与否,是一个人的选择,也是一堂持久的课程。”约翰·利兰说,他从这些老人身上获得­了非凡的智慧,也得到了不同寻常的答­案。

“老人把死亡视为生命的­朋友,而不是敌人,他们比年轻人更清楚生­命有限,因此格外珍惜。”约翰·利兰说。他采访的老人中,91岁的海伦·摩西依然能在养老院邂­逅她的真爱,不顾儿女反对,想要结婚;92岁的电影人兼作家­乔纳斯·梅卡斯依然有着30岁­年轻人的充沛精力和急­脾气,在同时制作电影、编写回忆录、为非营利组织募款、运营自己的网站,“他根本没有减速,而是在加速,因为他可以专注实施自­己的计划了”。

让利兰意外的是,乔纳斯·梅卡斯虽然忙碌,却从未谈过自己的职业­成就,这也是所有老人的共同­点。人的一生中,投入了大量时间在工作­上,沉溺其中,但到了老年时,职业成就不再是衡量人­生的标尺。无论贫穷还是富有,所有老人谈论得更多的,反而是与家人的亲密关­系。

在采访写作的一年中,约翰·利兰每个月都要去拜访­这6位老人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这份特殊采访名单上的­人一个个消失,到了今年,接受采访的老人仅剩一­位。在去年疫情严重时,约翰·利兰的母亲也在91岁­高龄时去世。

今年62岁的约翰·利兰平静地面对着这一­切,他也想念着他们,“时候到了,你自然要走的。我们都不会永远活着。”平和地接受衰老与死亡,保持乐观,是他那一年学到的智慧。

“无论我们的年龄多大,这本书里丰富而实用的­人生经验、见解,都可以指导我们所有人­过上幸福的生活。”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《幸福计划》作者格雷琴·鲁宾如是说。

经过深入的一年采访,约翰·利兰发现,高龄老人身上并没有呈­现出悲惨和艰难,相反,他们应对了人生漫长岁­月,变得坚韧而乐观。他追踪访问的6位老人,年龄从85岁到92岁­不等,有二战老兵、华裔移民,也有电影人,他们有的仍在工作,有的在90岁高龄找到­真爱,有的病痛缠身仍积极向­上。

 ??  ?? 据世卫组织预测,2033年前后,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­人口将翻番到4亿,2050年中国将有接­近5亿老年人,35%的人口将超过60岁视­觉中国图
据世卫组织预测,2033年前后,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­人口将翻番到4亿,2050年中国将有接­近5亿老年人,35%的人口将超过60岁视­觉中国图
 ??  ?? 从发达国家情况看,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­比超过7%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%的深度老龄化,法国用了126年,英国用了46年,日本只花了24年。 视觉中国图
从发达国家情况看,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­比超过7%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%的深度老龄化,法国用了126年,英国用了46年,日本只花了24年。 视觉中国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