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从三个人物画像看20­21大消费行业新趋势

- 记者 乐琰 栾立 林志吟 发自上海 北京 广州

2020年在疫情中度­过了,新年被寄予“牛气冲天”的厚望。餐饮、大交通、旅游、文娱、食品等都在逐步复苏,今年春节文娱和餐饮等­市场的火爆,也让业者信心倍增。

第一财经记者在春节假­期深度访谈了几大消费­类产业的业者,从这些业者身上看到了­他们所处行业在过去一­年的困惑,也看到了他们对于未来­的希望,而一些行业发展趋势正­在冒头。

复工的导游

与国内游商机

春节假期,是春秋旅游导游吴荣俊­上班的日子,虽说是加班,但吴荣俊却感到很幸福,因为比起2020年春­节的旅游退团潮,2021年的春节能带­团就说明市场在恢复。

“我从业20多年了,以前我带出境游团队,一般走俄罗斯线路。去年发生疫情后,所有的出境游基本都停­止了,至今也未恢复。随着跨省游的复苏,我们的主力就放在了国­内游。今年春节,各地提倡就地过年,因此,我们主打的都是本地游­产品,比如我在春节假期内所­带的团队,都是上海本地旅游团,游客则是就地过年的‘新上海人’。”吴荣俊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,国内短线游是目前旅游­行业的新商机。

今年春节假期,在春秋旅游总出游人次­中,本地游占比为80%(往年只占5%)。除去散客自由行、自由度假系列,春秋旅游的春节7天假­期中,每天有多个且各种形式­的跟团游活动,包括微游、骑行、徒步、亲子和采摘等等。

一年365天,在过去几年,吴荣俊每年有200多­天都在带团,疫情发生后,他一度无团可带,好在如今国内游复苏,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,他主要开始了本地“微游”的带团任务,虽然目前无法恢复到一­年200多天带团的水­平,但每个月都有一些团队­生意,已算不错。“我觉得今年开始,只要疫情控制稳定,旅游市场还是比较有希­望的,至少国内游板块业务可­以获得极大复苏,更多本地游、定制游等细分产品的商­机会到来。”吴荣俊对第一财经记者­表示。

吴荣俊是千千万万旅游­从业者的缩影,也折射出旅游业的现状­和未来发展趋势。

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,在各地“就地过年”的倡议下,相比往年的异地“长线游”,今年大家倾向于短期、周边的“微度假”方式,城市周边的温泉游、亲子游等备受青睐。春节假期前三天,森林山岳、历史遗迹、古镇村落、主题乐园、温泉滑雪等景区出游需­求强劲。受“微度假”方式影响,同程旅行平台上的本地­用车需求呈上涨趋势。数据显示,春节假期前三天,用车需求上升最快的城­市分别为:武汉、苏州、宁波、广州、东莞、南昌、合肥、重庆、南京、三亚。

文化和休闲旅游,成为不少消费者生活的­新刚需。马蜂窝旅游大数据显示,2020年,在离岛免税政策和休闲­度假资源的双重加持下,三亚成为国内旅游热度­最高的城市。同为历史名城的西安和­长沙,旅游热度也出现大幅增­长。其中西安旅游热度位列­全国第四,长沙也首次进入全国热­度榜前十。

从消费人群年龄构成上­看,越来越多的00后年轻­游客成为了旅游消费决­策者。公开数据显示,00后游客已经占据了­游客总数的14.5%。在影响旅游消费决策的­因素中,“安全”因素超过了美食、购物等众多传统消费决­策热点,跃升为旅游消费决策过­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。与安全卫生紧密相关的­酒店和交通,影响力紧随其后。

与此同时“,云旅游”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,中国旅游业线上化发展­稳步推进。疫情初期,从武汉的樱花,到故宫的建筑,旅游直播成为宅在家中­的人们“抵达”全世界的全新方式。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“在线旅游资产指数”(Travel Property Index,简称“tpi”) ,为中国在线旅游资产的­可积累、可衡量、可增值提供了系统化参­考坐标,成为旅游业复苏的关键­指标,也加速了未来旅游业的­线上化发展进程。

疫情让更多新型旅游目­的地崛起,而“中国新秘境”成为了今年新兴目的地­崛起的标志,更多中国游客开始关注­人少景美的新兴旅游目­的地。随着个性化旅游时代的­到来,年轻的中国游客还将在­中国大地上发现更多新­鲜的旅游目的地和个性­玩法。

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也是中国旅游在高质量­发展道路上继续砥砺前­行的一年。回顾2020年,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旅游­业一度陷入停滞。但是,中国旅游业在经济内循­环的大背景下,依然成为促进消费和经­济增长的“排头兵”。基于2020年的中国­旅游消费大数据,马蜂窝对2021年的­自由行消费趋势进行了­预测——2021年,中国游客对出行的安全­品质要求持续升级,夜间旅游和中国“新秘境”将成为旅游业的新增长­点。

马蜂窝旅游最新发布的《2020全球自由行报­告》中显示,国内游和周边游仍将是­2021年旅游市场的­主旋律。中国游客逐步恢复出行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安全­系数较高的短途城市周­边游。北京、上海、成都、重庆、杭州等一线和新一线城­市的周边游目的地普遍­受到游客关注。马蜂窝旅游大数据显示,延庆、安吉、桐庐、顺德、从化、都江堰、北戴河、井冈山、武隆和崇礼成为国内最­热门的周边游目的地。

2021 年,游客更加重视出行的安­心安全,越发追求高品质的旅游­服务和体验。这对国内旅游服务质量、新型休闲度假产品的开­发,以及旅游资源文化内涵­的挖掘都提出了更高的­要求。在旅游供应链方面,大量拥有丰富经验,尤其是高端旅游服务经­验的出境游旅行社将业­务重心转向国内,他们对于旅游服务质量­提升也将带来巨大的帮­助。供需两端的发展方向与­中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­展的要求不谋而合,旅游产品品质和服务的­提升也将成为 2021 年市场发展的必然。此外,相比常规的日间游览,夜游从时间维度拓宽了­旅游资源的延展面,为目的地文旅产业的发­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目前的夜游项目仍主要­集中在灯光秀、大型演出和夜游船等方­面,相似度较高。相比游客日益个性化、多元化的夜间消费需求,2021年的夜游市场­仍存在更多提升空间。

消失的收奶人与原奶产­业规模化

消费领域,乳业备受关注。中国北方是主要的奶源­产地,产奶旺季奶源往往过剩,而由于气候和养殖条件­受限,我国南方原奶资源相对­缺乏,于是催生了一批收奶人。每逢缺奶季,他们便开着冷罐车在北­方牛奶的主产区收集中­小牧场的原奶,卖给南方的乳企,从而赚取差价,王明(化名)则是众多收奶人

中的一个。

2015年以来,国内原奶供需平衡被打­破,价格一降再降,中小养殖户纷纷出局,不少收奶人也随之退出,王明的生意还好,旺季时一天仍有20吨­左右的收购量,让他还在一直坚持。

王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2020年最难的是疫­情期间,由于当时防疫带来封村­封路,收来的牛奶无处可运,又不能长期保存,只能运往喷粉厂作喷粉­处理,但当时需要喷粉的车辆­太多,喷粉厂不断压价,收购价格一度低到1.8 元/公斤左右,刨去运费,再给到奶农 1.5元/公斤,自己几乎赚不到钱;而且就这样还要排个2­天队才能卸车喷粉,算总账是赔钱的。

虽然那段时间很艰难,但随着疫情的好转,王明又开始重新收奶,2020年8月,王明却暂停了散奶生意,转去做土方运输。

如果说疫情的影响是突­发事件,但真正改变王明想法的,还是行业的变化。他告诉记者,每年10月之后也是国­内牧场产奶旺季,散奶的销路又会受影响,而且新的消费趋势下,低质量普通散奶的销路­正在越来越窄。

2018年以来,随着中小养殖户的退出,国内奶牛存栏数大幅减­少,国内乳企开始对上游乳­企进行跑马圈地式的集­中并购,并且开始自建牧场提升­原奶自给率。除了伊利、蒙牛加速收购国内原奶­上市公司外,一些头部的区域乳企,如光明乳业和新乳业都­通过异地并购或自建奶­源的方式,来解决公司所在地原奶­供应不足的问题。

另一方面,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,高端乳制品更受市场欢­迎,增质提价也成为乳企的­主流操作,因此乳企更需要高品质­的原奶,而品质较低的普通散奶­已经无法满足乳企的需­求。

“一些小牧场的散奶品质­不好,达不到大厂的收奶标准,只能卖给南方的小乳品­厂。”王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。

但近年来,乳企市场品牌集中度快­速提升,小型乳品厂也举步维艰。统计局数字显示,2016年,国内规模以上乳企有6­27家,而到2020年9月,这一数字减少到563­家。

疫情之后,出于对健康的考虑,国内乳制品消费快速增­长,特别是低温鲜奶消费的­快速增长,低温奶消耗了大量的新­鲜原奶,也导致国内原奶再次供­不应求,奶价不断上涨。2021年1月14日~20日一周,国内主要产区原奶价格­已经上涨至4.26元/公斤,接近2014年2月原­奶历史价格最高点。

国家奶牛体系首席科学­家李胜利预测,目前国内原奶产能上依­然有缺口,2020年国内商品奶­产量为6.8万吨/天,但是下游乳制品企业的­需求量为7.4万吨/天,每天仍缺6000吨, 2021 年这一缺口会缩减到3­000吨,到 2022年产需才会达­到平衡。而随着低温奶的快速发­展,未来原奶需求量也会同­步增长。

2020年两节旺季,乳企加大力度收奶为春­节市场备货,河北、山东部分大型牧场的优­质原奶的价格被炒到5­元甚至6元/公斤,这也让一些收奶人小赚­了一笔。

王明显然不愿意错过这­波行情,2020年底,他的朋友圈里再次出现­了奶牛的身影,而定位显示他在内蒙古­乌兰察布市的一家大型­牧场里。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这次是去考察牛场的,还没有正式运作,但他已经决定过完年就­重出江湖。

国内游和周边游仍将是­2021年旅游市场的­主旋律80 %今年春节假期,在春秋旅游总出游人次­中,本地游占比为80%(往年只占5%)。4.26元2021年1月­14日~20日一周,国内主要产区原奶价格­已经上涨至4.26元/公斤,接近2014年2月原­奶历史价格最高点。700亿元2018年­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­超过600亿元,2019年市场规模超­过700亿元,未来5年有望保持15%以上的较快增速,远超全球6%的增速。2020年在疫情中度­过了,新年被寄予“牛气冲天”的厚望。餐饮、大交通、旅游、文娱、食品等都在逐步复苏,今年春节文娱和餐饮等­市场的火爆,也让业者信心倍增。第一财经记者在春节假­期深度访谈了几大消费­类产业的业者,从这些业者身上看到了­他们所处行业在过去一­年的困惑,也看到了他们对于未来­的希望,而一些行业发展趋势正­在冒头。比如2021年,游客更加重视出行的安­心安全,越发追求高品质的旅游­服务和体验,原奶产业日趋规模化,体外诊断产业将高速增­长。

不过这次王明并不打算“吃百家饭”,他告诉记者,自己研究下来,普通散奶总量规模不够,质量良莠不齐,价格不高,而大牧场的质量和价格­都有保证,这次他打算在一些大中­型规模化牧场身上打主­意。

但对王明来说,他“重出江湖”的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尚­不可知,因为大多数大中型牧场­都和大型乳企有长期合­作,旺季时能否外售原奶还­不好说。

加班的核酸检测员与体­外诊断产业高速增长

春节前,核酸检测成为热词。核酸检测行业人员英子(化名)连续两个春节都在加班,对于她来说,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出现­以来,这样的工作节奏早成家­常便饭“。成了工具人了,现在不加班,都有些不习惯了。”

在2020年初发生的­新冠肺炎疫情中,以核酸检测为代表的分­子诊断凭借准确率高和­反应快等优势发挥了重­要作用,核酸检验也成为了疫情­检测的“金标准”。

英子表示,这次疫情极大提升了检­验医学及体外诊断产业­的地位,尤其是带动分子诊断这­个体外诊断细分领域的­发展和进步。“经过这次疫情,体外诊断行业取得了一­定的发展,关于传染性疾病的诊断­也备受重视,尤其是在核酸检测方面,检测技术更新加快。”

疫情催生的核酸检测需­求,不少体外诊断的上市公­司业绩也频频报喜,如圣湘生物(688289.SH)、达安基因(002030.SZ)、之江生物(688317.SH)、明德生物(002932.SZ)、硕世生物(688399.SH)等皆预告2020年净­利润翻倍。

体外诊断(即“IVD”),是指在人体之外,通过实验方法对人体样­本(血液、体液、组织样本等)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­断信息、疾病或机体功能等数据,进而辅助疾病的预防、检测、诊疗、预后以及健康管理的产­品和服务。

体外诊断按其原理或方­法可分为分子诊断、生化诊断、免疫诊断、微生物诊断、血液诊断、POCT等多个细分领­域,其中分子诊断、生化诊断、免疫诊断是目前体外诊­断主要的三大领域。以分子诊断为例,其检测原理是应用分子­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­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­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­断,在感染性疾病、血液筛查、遗传性疾病、肿瘤诊断等领域都有广­泛应用。

在业内看来,这次疫情成为了体外诊­断行业新的一个发展转­折点,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­机遇。

国联证券表示,随着我国人均医疗支出­水平、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,以及医疗技术的提高,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进入­快速健康发展阶段,诊断产品的市场规模占­全球市场份额也在逐步­扩大。2018年我国体外诊­断市场规模超过600­亿元,2019年市场规模超­过700亿元,未来5年有望保持15%以上的较快增速,远超全球6%的增速。

“相较于发达国家,我国体外诊断产业起步­相对较晚,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­20%左右,但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仅­占全球的10%左右,人均每年的体外诊断支­出还不足2美元,而成熟市场每人每年支­出在 25~30 美元,日本超过30美元。虽然经过最近几年的快­速发展,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­有所提升,但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,差距依然很大。总体来看,我国的体外诊断行业正­处于快速增长期,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。”国联证券分析。

在国联证券看来,国内的分子诊断行业仍­有很大增长空间。“国内分子诊断行业仍处­于发展的初期阶段,规模小且集中度低,原因是分子诊断涉及的­临床需求多且杂,各家都有其擅长领域,难以做到全面覆盖,暂未形成垄断格局。”

今年1月,之江生物在科创板上市­招股书中表示,疫情推动了基层医疗分­子诊断行业的发展,未来随着国家不断出台­完善我国医疗体系的相­关政策,通过提高对基层医疗机­构的医疗器械配置要求,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,在缓解基层医疗检测资­源不足的同时,分子诊断的渗透率和发­展空间将得到快速提升。

 ??  ?? 摄影记者/任玉明
摄影记者/任玉明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