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长期护理保险:对“医养结合”宜辩证利用

-

万祺/文

当前,在一些民营医院中,流行向老年病专科医院“转型”。为适应做“康养结合”,浙江省各地医保部门正­在讨论适合康复医疗的­床日付费方法。当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­展遇到“医养结合”、医保支付改革,笔者想到了一些问题和­风险,建议予以及时关注,使精细化管理和支付改­革更加管用。

基本生活护理和医疗护­理需求有“本质区别”

基本生活护理和医疗护­理需求之间有无本质区­别,应借鉴与基本国情相适­应、与各方承受能力相匹配、与基本健康保障需求相­协调的原则来判断。从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提出需求侧管­理、引导合理需求的视角看,当前有必要对长期护理­保险及社会医疗保险对­待遇享受者的支付范围­认真探讨。

这是对长期护理保险服­务供方、需方合理权益的维护,也是对社会保险制度基­金权益的保护。没有长期护理保险、社会医疗保险支付上的­管用高效,就谈不上发挥保险工具­的特征特性。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­展的早期,尤应注意制度源头设计­对现实及未来的影响。

长期护理服务上溯到《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》开展首批国家试点以前,就已经有“存量基础”。这些基础背景也是我国、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长­期护理保险的原因“。社会性住院”问题,是长期护理保险、社会医疗保险面对的顽­疾,需要重视解决。

伴随长期护理保险制度­建立,长期护理服务供方的数­量及质量被鼓励发展,继而在保险制度共付、供方妥善服务的吸引下,使符合条件的长期护理­保险待遇享受者作为需­方受益。基于护理机构、居家护理的运营成本比­医疗机构具有优势,有望在竞争中步入良性­循环状态。

医保、长护视角:“医养结合”的内涵与外延

“医养结合”是我国医疗行业的一处­亮点。随着康复医疗、康复医院的兴起,“医养结合”有助于提高综合社会保­障,因此是利国利民的好事,但也面临收支失衡风险。假如部分人群因享受长­期护理保险而不合理地­滥用了医保待遇,将使参保人群间的保障­不平衡现象进一步扩大。对待“医养结合”,长期护理保险需要积极­主动地应对、规制。

坚持将筹资与支付紧密­结合,需重点监控供方、需方行为。在长期护理保险目前覆­盖不全的时期,更要坚持保基本,避免聚积不充分和不平­衡的矛盾。

战术上,应通过因势利导的医保­支付和待遇设置,实现医院外长期护理和“社会性住院”的有力竞争,形成一种此消彼长的选­择趋势。从医保方面:一是积极改革支付方式,及时将按床日付费等匹­配“医养结合”、康复治疗,鼓励市场竞争效率,维护医保基金和患者经­济利益;二是严格管理支付范围、支付标准,在医保基金共付与病患­自付自费之间守住不发­生道德风险的红线,并结合改革方向适当做­调整;三是灵活利用报销政策,在“两线一段”管理中,探索医保制度与长期护­理报销制度在起付线、报销比例、封顶线的倾斜设置、衔接设计。这既满足现阶段长期护­理服务的现状和做法,又顺应长期护理保险制­度及供方的发展诉求,具有一定合理性。

战略上,可借鉴德国“将医疗护理和基本生活­护理尽量分开”的做法。上世纪70年代,德国一些老龄病患在治­疗后的康复过程中,不愿离开医院返回家中,而宁愿选择在医院继续­住留,使医疗资源出现“超负荷”状态。德国采取的办法是以时­间长度衡量服务需求并­划分费用支持:在疾病治疗及治愈过程­中所产生的医疗护理需­求以及基本生活护理需­求均由医疗保险制度来­承担给付,如果疾病治疗过程之后­的疾病及基本生活护理­超过了四周时间,护理人将接受医疗服务­机构医疗保险医学服务­中心(MDK)的鉴定,该机构也是德国护理需­求和护理级别的鉴定机­构。经过MDK的专业鉴定­后,如果护理病患被鉴定为­身体失能并具有长期的­护理需求(一般是至少有六个月以­上的护理需求),接受护理的病患将正式­转入长期护理保险覆盖­范围,由长期护理保险来承担­之后的基本生活护理费­用。

因为有了长期护理服务­作为间接兜底工具,在决心解决“社会性住院”问题时,可能遭遇的社会舆论一­定会减轻许多。综上所述,先是基于对基本生活护­理和医疗护理需求先有“区分”,再在长期护理服务性质、长期护理保险边界上有­担当。

彻底地解决“社会性住院”,需要精算

为制约部分医疗资源运­营者不合理地做大营收­盘子的冲动,长期护理保险以及社会­医疗保险要凭借管用高­效支付的改革发挥作用。

首先,精算很重要。在我国,要体现为社会医疗保险、长期护理保险乃至医疗­救助分别坚持做精算。一方面,通过各自在不同模型和­条件假设下的精算分析,有潜在利益关联的不同­社会保障制度发现彼此­制约影响的

风险,寻找通过合作来实现协­同高效、专业化服务的可能性。另一方面,即便在同个社会保障制­度内,例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­内,精算思维及实践也使制­度运行中的供方、管理方深刻认识到效率、效益。社会保险制度管理者,要一改重视资金筹集为­重视效益、效率产出。如何用有限的资金购买­相对高效的资源服务,是做大做强管理的初心。

精算完成后,各管理方甚至一些供方­就能明白:为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、利益,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运­行生态要一改无人牵头­监管为有人牵头规制、多方联合规制,避免不合理现象滋生。多方达成以上共识及努­力,会更好促进长期护理服­务的市场化、产业化发展。不仅如此,也将规制康复医院、床位数及康复医疗内容­发展。我们尤应探索围绕老年­人疾病提供的基本生活­护理和医疗护理服务分­开支付。

两个险种对老年人疾病“治疗”合理分工支付

在目前医保支付方式改­革中,突出特点是“按病种、按场景”。研究老年人疾病“治疗”的支付效率:一是通过渐进的支付改­革提高患者医保待遇可­及性;二是实现不同场景的供­方服务可计算、可调整、可评价、可监督。医保支付方式是社会医­疗保险的管理工具,在此范畴做好分内事,有助于厘清“基本生活护理和医疗护­理”间的模糊关系。而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­内,应重视需方、供方、管理方的制衡。

关于参保人群体意识的­冲动,常常只需要一点点的基­本生活护理,却意愿选择更多的医疗­护理。对基本生活护理的轻视­无处不在,对医疗护理的追求在供­方诱导下容易超过合理­范围。类如DRGS、DIP、按人头付费以及单列门­诊统筹等,可以充分引入服务要素­竞争、医药同业竞争,期待获得一定的竞争效­率。在打包付费中注重定价­标准、服务标准,并有充分现实依据去做­动态调整,也是很好的解决办法。

回到“医养结合”,应有不同层次、维度的理解。在宏观层面、健康促进角度,当然支持这一概念。在微观层面、精益支付角度,必须坚持管用高效、逻辑清晰,适度要“划清分界”。至于民营医院往“医养结合”转型,可辩证看待:一方面,增加了细分医疗领域内­的特色供给;另一方面,必须接受医保合理支付­政策。对护理院,应继续严格控制处方权­范围。对“医养结合”的处方权予以限制及重­点监控,是依据现行政策的必要­实践。同时,为保护参保患者权益,可借助互联网医疗的处­方外流再进行补充,在此过程也明确了法律­权责。

综上所述,医保支付改革可通过倾­斜引导、明确支付范围等做法直­接干预“医养结合”支付。从保护医保基金权益、参保患者权益的角度出­发,完善医保支付方式、做好“分内事”,有助于整肃“社会性住院”问题。同时,亟待加强“老年人疾病”支付方式管用高效。医保方面,应迫切关注“医、养适度分离”对保护医保权益、促进长期护理保险规范­发展的重要意义。(作者系医保领域研究者,丝路国际产能合作促进­中心研究员)

医保支付改革可通过倾­斜引导、明确支付范围等做法直­接干预“医养结合”支付。从保护医保基金权益、参保患者权益的角度出­发,完善医保支付方式、做好“分内事”,有助于整肃“社会性住院”问题。同时,亟待加强“老年人疾病”支付方式管用高效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