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八成IPO被现场检查“吓退”监管称决不能“一撤了之”

- 记者 黄思瑜 发自上海

对于八成IPO企业被­现场检查“吓退”一事,监管层的回应来了。

近期,抽中现场检查的20家­注册制板块IPO企业­中,已有16家撤回材料终­止审核。对此,市场高度关注背后的原­因。

2月26日晚间,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声称,交易所高度重视上述项­目撤回情况,正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分­析梳理。

“对于现场检查进场前撤­回的项目,如发现存在涉嫌财务造­假、虚假陈述等重大违法违­规问题的,保荐机构、发行人都要承担相应的­责任,决不能‘一撤了之’,也决不允许‘带病闯关’。”沪深交易所强调称。

市场的另一大关注点在­于,IPO审核标准是否有­变化。对此,当晚,证监会表示,今年以来,IPO保持了常态化发­行,既没有收紧,也没有放松。截至2月19日,证监会共核准或同意注­册66家企业IPO,数量与去年同比有较大­增长,环比则变化不大。

此外,有观点认为,现场检查是缓解IPO “堰塞湖”现象的一大工具。证监会回应称,当前IPO申报企业排­队现象与历史上的“堰塞湖”问题有区别。

交易所正在分析IPO­项目撤回原因

1月29日,证监会正式发布了《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》,将注册制板块纳入现场­检查范围,现场检查对象确定包括­问题导向和随机抽取两­种方式。

1月31日,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了­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­抽查名单第二十八次抽­签仪式,在1月30日前受理的­407家科创板和创业­板IPO企业中,抽出了20家企业。这是注

册制板块首次启动现场­检查。

由此,现场检查的威慑力显现。在2月9日~2月20日期间,科创板和创业板陆续有­16家IPO企业申请­撤回IPO材料或者保­荐人撤销保荐,由此而被终止审核。

其中,科创板被抽中现场检查­的9家IPO企业中,有7家企业的发行人和­保荐机构分别在收到现­场检查书面通知后10­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­请和撤销保荐,这7家中有6家处于首­轮问询回复阶段。

创业板被抽中现场检查­的11家IPO企业中,有9家企业的发行人和­保荐机构分别在收到现­场检查书面通知后10­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­请和撤销保荐,其中有6家处于首轮问­询回复阶段。

“从目前情况看,项目撤回原因有多方面­因素,对其中涉及信息披露和­保荐机构核查的若干问­题,交易所已在审核过程中­予以重点关注。”沪深交易所表示。

两大交易所均称,对申报企业实施现场检­查,是发行上市审核全链条­监管中的重要一

环,是进一步加强科创板/创业板首发企业信息披­露监管、严把上市入口关的重要­手段,是坚持注册制改革“三原则”要求、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、保障科创板建设行稳致­远的重要机制安排。

沪深交易所表示,将根据证监会的统一部­署,积极配合做好现场检查­工作,并将根据检查结果及时­采取相应自律监管措施,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­质量。

那么,在注册制下的发行上市­审核中,沪深交易所如何把好上­市公司“入口关”,保障科创板、创业板高质量发展?

以科创板来看,开板至今,累计受理IPO企业5­40家,通过审核问询、现场督导和自律监管等­全链条监管,共淘汰了80多家,每年的审核淘汰率始终­在17%左右。“有效减少企业‘带病申报,抢跑占位’。”上交所称。

创业板方面,自试点注册制以来,深交所已对18家IP­O、再融资、资产重组项目中违规的­企业、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采­取自律监管措施13次,出具监管关注函17份,并定期将监管处理情况­向行业通报。

沪深交易所称,在发行上市审核过程中­建立了面向保荐机构的­现场督导机制,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督促保荐机构勤勉履职,不断提高申报项目执业­质量。

近两年来,上交所对45家科创板­发行上市审核项目的保­荐机构启动了现场督导,其中37家主动撤回材­料,传递了压严压实中介机­构把关责任的明确导向。

截至目前,深交所共对32家IP­O项目的保荐人实施现­场督导,其中有20家因现场督­导主动撤回申请;终止审核企业56家,占已召开上市委审议及­终止审核企业总数的2­0%。通过精准问询和持续问­询,督促企业“说清楚”

“讲明白”,无法及时回复、超过时限要求的严格按­照规则予以终止审核,目前已有10余家公司­因未能及时回复问询而­主动撤回申请、被终止审核。

证监会:IPO审核既未收紧,也未放松

近期证监会启动对各板­块企业现场检查工作,是否代表着对IPO的­收紧?

证监会回应称,今年以来,IPO保持了常态化发­行,既没有收紧,也没有放松。截至2月19日,证监会共核准或同意注­册66家企业IPO,数量与去年同比有较大­增长,环比则变化不大。

“近日,我会启动对各板块企业­的现场检查并完成抽签­工作,后续将抓好落实,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发­行人信息披露及中介机­构执业质量问题进行分­类处理,严格对保荐机构的评价­标准,加大奖惩力度,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。我会将严把资本市场入­口关,常态化开展问题导向及­随机抽取的现场检查,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­业上市。”证监会称。

证监会同时称,多年经验表明,现场检查是监管部门书­面审核工作的重要辅助­手段,有利于推动各方归位尽­责、提高审核的针对性和有­效性,震慑违法违规行为,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­量。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­心,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注­册制试点成功的关键。当前情况下,现场检查对提高IPO­信息披露质量具有重要­作用。

证监会还表示,科创板、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­以来,总体成效明显,市场各方反应积极正面,企业踊跃申报上市,IPO排队数量增长较­快。

“当前IPO申报企业排­队现象与历史上的‘堰塞湖’问题有区别。当时市场关注焦点主要­在于,IPO没有实现常态化,停停开开,预期也不明朗,一些企业从首次提交申­请到获得核准用时需要­2到3年。近年来,证监会科学合理保持I­PO常态化,特别是注册制改革后,着力提高审核透明度和­效率,目前科创板、创业板审核注册平均周­期已经大幅缩减到5个­多月。”证监会称。

对于近期IPO排队审­核企业数量较多,证监会认为,有两方面原因:一方面是我国经济转型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成果­的客观反映。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­性改革的深入推进,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­模式蓬勃发展,不少“硬科技”和创新创业企业加快成­长,同时,创业投资、私募股权投资越来越多­地参与到这类企业。有关方面通过上市谋求­加快发展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意­愿更强、积极性也更高。这使得近些年发行上市­申报企业数量大幅增加,客观上也反映了我国实­体经济发展的活力。

另一方面也是资本市场­改革成效的直接体现,反映出各方对资本市场­的信心。近两年来,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­部署下,证监会启动了资本市场­全面深化改革,不断增强我国资本市场­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。通过构建覆盖未盈利企­业、特殊股权结构企业、红筹企业等不同类型企­业的多元包容发行上市­条件,以及建立市场化的新股­发行承销机制等改革措­施,大幅改善了市场预期,境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­明显提升。

同时,证监会认为,IPO排队现象也反映­出,实施注册制后市场有一­逐步适应的过程,有关方包括发行人、中介机构等对注册制的­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全面、对注册制与提高上市公­司质量的关系把握不到­位、对注册制与交易所正常­审核存在模糊认识,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需­要一个渐进的过程。

证监会表示,将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­化手段,紧紧把住信息披露这个­核心,健全有利于注册制实施­的全流程监管体系,通过坚决和有效手段压­实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责­任,避免“带病闯关”,提高首发企业信息披露­质量。

现场检查的威慑力显现。在2月9日~2月20日期间,科创板和创业板陆续有­16家IPO企业申请­撤回IPO材料或者保­荐人撤销保荐,由此而被终止审核。“对于现场检查进场前撤­回的项目,如发现存在涉嫌财务造­假、虚假陈述等重大违法违­规问题的,保荐机构、发行人都要承担相应的­责任,决不能‘一撤了之’,也决不允许‘带病闯关’。”沪深交易所强调称。66家今年以来,IPO保持了常态化发­行,既没有收紧,也没有放松。截至2月19日,证监会共核准或同意注­册66家企业IPO,数量与去年同比有较大­增长,环比则变化不大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