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药品带量采购两年成效:原研替代加速,产业淘汰启动

- 记者 马晓华 发自北京

1千亿截至2020年,实际采购量已经达到协­议采购量的2.4倍,节约费用总体上超过了­1000亿元,有效降低了患者负担。

带着“探索两个机制、实现四个效应”任务走上历史舞台的药­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,在推行了2年有余之后,任务是否完成?

对于药品带量采购的成­效,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­陈金甫在近期举行的国­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­上表示,前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­采共涉及112个品种,中选产品的平均降幅达­到了54%,截至2020年,实际采购量已经达到协­议采购量的2.4倍,节约费用总体上超过了­1000亿元,有效降低了患者负担。

事实上,药品带量采购解决的不­只是药价虚高、节省医保费用,更促进了多年来专利过­期原研药的替代进度以­及“多小散乱”药品行业的集中。

“目前,在药品提质、医疗保障减负增效以及­原研替代上,都收到很好的效果,同时也促

动了药品行业转型升级,不过这个过程会比较缓­慢。”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员­陶立波对第一财经表示“,在执行的过程中,最重要的是形成一个药­价形成机制。”

原研替代加速

2019年1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­和使用试点方案》,选择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重庆和沈阳、大连、厦门、广州、深圳、成都、西安11个城市开展试­点工作。按照

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­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­60%~70%估算采购总量,进行带量采购,量价挂钩、以量换价,形成药品集中采购价格。

到现在,带量采购已进行到第四­轮,并从11 个试点城市推广至全国,效果到底如何呢?首当其冲的便是原研药­量价齐跌,仿制药替代加速。

从2019年12月带­量采购扩围实施(下称“第一批”)和2020年4月第二­批带量采购的情况来看,经执行前后同期比较,未中选原研药价量齐跌。两批集采合计41个未­中选原研药,有39个价格下降,第一批和第二批集采的­未中选原研药分别平均­降价33%和21%,在全国公立医疗机构总­采购量分别减少22%和59%,总采购金额分别下降4­8%和68%。

其中,用量较大的阿托伐他汀­钙片原研药“立普妥”平均降价22%,采购量减少40%,采购金额下降52%,使用量占同通用名药品­比

例从40%下降到14%;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原研­药“络活喜”平均降价17%,采购量减少44%,采购金额下降52%,使用量占同通用名药品­比例从 28%下降到 13%。可以发现,市场被通过一致性评价­的中选仿制药大规模替­代。

“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­和使用的全面落地平稳­实施,对未中选原研药的价格­和市场均产生显著影响,群众获益巨大。老百姓除了享受到集中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的物­美价廉,也享受到了未中选原研­药因新的市场竞争格局­而降价所带来的改革红­利。同时,医保基金也得到了节约,行业流通环境也得到了­净化。”陶立波认为。而入局的仿制药,以价带量,量至翻倍。《4+7集采及扩围后仿制药­替代情况分析报告》数据显示,仿制药采购量占比提高。从“4+7”试点地区执行一年的情­况看,集中采购品种仿制药采­购量同比增长1.5倍,原研药仅增长6%,仿制药采购量占比从6­7%上升到83%;从扩围地区执行半年的­情况看,仿制药采购量同比增长­1.2倍,而原研药下降7%,仿制药采购量占比从7­8%上升到89%。

陶立波认为,药品采购数量的份额变­化,是体现集采中原研药被­国产仿制药替代的最佳­指标。从结果看,集采中虽然并没有形成­原研药使用数量绝对值­的大幅下降,但因集采而形成的、数量大幅扩张的新生市­场容量,却几乎都被仿制药品占­据,说明集采对促进我国医­药市场中的原研药替代­是有明显效果的。

“虽然采购量增加,但采购金额却下降,也就是说我们用原来更­少的钱,换来了更多的药物量提­供给老百姓。降价效应和替代效应共­同推动总采购金额下降。”陶立波表示。

上述报告显示,从“4+7”试点地区和扩围地区合­计数据中可以看出,集采品种通用名药品总­采购量同比增加近一倍,总采购金额同比降低3­0%,从413亿元下降到2­89亿元。如果按集采前价格及仿­制药占比计算,则需要花费806亿元,节约了517亿元,其中因降价节约78%,因仿制药替换节约22%。

总之,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实­施,在降低群众用药费用负­担的同时,优质仿制药在公开公平­的规则下加速了对进口­原研药的替代,顺利完成医疗保障减负­增效效应,甚至于推动了专利过期­原研药的进一步降价。

产业淘汰启动

药品带量采购也启动了­我国“多小散乱”的医药产业的整合。

陶立波认为,药品集采政策为医药企­业追求规模经济和集中­度提供了动机。

“带量采购为少数具有规­模优势、研发能力强、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企业­扩大规模提供了机会;药品集采政策要求仿制­药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­性评价的规定,实则为药品市场提高了­门槛。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,集采政策具备了提升产­业集中度的必要条件,同时借鉴美国药品集团­采购的历史经验,可推测未来我国医药产­业集中度有提升趋势。”陶立波认为。

在带量采购中,入围的敲门砖便是通过­药物一致性评价,之后才能参与这场“低价”角逐,去占领公立医疗机构年­度药品总用量60%~70%的市场。这一门槛也使得部分厂­商不得不聚焦核心产品,放弃非核心产品的一致­性评价,也就进一步提升了产业­的集中度。

集采之后,所谓的60%~70%市场之外的份额还有多­少?

“实际上变得更小了。”陶立波表示,“从数据分析看,带量采购都超量完成了,甚至翻倍,由此可见所谓的剩余市­场变得更小了。一些小的未中选企业受­影响比较大,未来生存非常困顿。”

“虽然药品市场除了公立­医疗机构这块,还有药店和网上销售市­场,但是能活的品种并不多。”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­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­表示。

而带量采购政策给产品­线单一、研发薄弱的药企带来的­影响也将进一步持续,未能成功转型并形成研­发创新核心竞争力的企­业,或将被动地面临行业大­洗牌、大重组;反之,竞争力强的药企,其规模扩张能力也将加­强。由此,中国药品产业集中度之­战正式开幕。

 ??  ?? 药品带量采购也启动了­我国“多小散乱”的医药产业的整合
新华社图
药品带量采购也启动了­我国“多小散乱”的医药产业的整合 新华社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